丁静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源和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软实力。文化自信是在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理念充分认同的基础上,以坚定的信心付诸传承、弘扬和创新的行为方式。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关乎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全球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面临着国内外多元文化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选择的严峻挑战,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极其重要。故主要分析在多元化视域下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10-02
习近平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讲话中引经据典,充分展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同时,更是表达了自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再次掀起了全国上下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涨“文化”热潮和新时尚。
一、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
纵观国际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展现出多元文化激荡的社会局面。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与日俱增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价值评价,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所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财富更应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所重视与发扬。而如今,多元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在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国内外多元文化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选择的困惑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群体,要避免受到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感。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大学生已经是“00后”的一代新青年,他们是出生在21世纪的中国公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擅于接受和把握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度高,富有创新能力等。他们成长于中国移动网络时代,享受到了全球化、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物质上更充裕,精神上更没有包袱感,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社交等影响,因此,更加深层次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年自信则国家自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能有效促进其自身的全面發展,更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因此,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三、文化自信的含义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先进主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能有效推动优秀文化在全国的传播而影响整个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对中华文化充分认同的基础上,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影响着国家青年一代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必要寻找和开拓新的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打造高校文化课堂新风尚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
当今,高等院校中文化自信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由于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这些公共理论必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存在着大学生不够重视的现状。要想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充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改进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创新网络文化平台,如:建立“中华文化资源库”“先进文化展播台”等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师生对话的交流网络平台等,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
2.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优秀文化资源
学校是思想、理论等文化成果的宣传和发扬地,大学生是推动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自信的教育还要从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入手,从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由课堂到生活,打造高校文化课堂新风尚。大学生能够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把文化融入专业中、生活中,真正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全方位、全员育人
1.教师主动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输文化知识,因此,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对传统文化知识有系统、全面的认知,以身示范,发挥表率作用,提升文化教学水平。教育者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发挥自身人格魅力,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的行为方式上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不断革新教育方式方法
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意识强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不是像传统课堂那样进行“说服”,而是在提供“选择”和“引导”的基础上,引入吸引人的教学课件,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位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开拓情境教学的形式和机会,校园文化节、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等资源,实地调研或现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情感体验。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
创新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6]要求我们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并运用到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去实践、去检验、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会辩证取舍,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分清主支流,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保持兼容并蓄的文化意识和态度。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四)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全面激发大学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
马克思指出:“有一種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7]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文化自信的培养主阵地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各文化教育载体的作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把文化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定期举办文化学术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情感体验。定期开展校内中华文化大讲堂与相关社团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反过来也能够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文化渗透作用不断凸显,网络生活已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虚拟性和开放性使他们在网络信息空间里迷失自我,逐渐丧失文化立场和文化坚守,出现文化价值取向选择和困惑等问题。因此,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治与教育相结合,软硬兼施,为国家文化发展不断营造健康的法治环境。加强对大众传媒的信息管理,保障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监管和审核其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积极程度,使大众传媒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文化自信行为,最终要落在实际行动上,无论一个人的文化认知有多么高,文化情感有多么积极,文化意志有多么坚定,如果无法践行,最终目的就会落空。因此,坚决避免知行脱节,需要知行合一地在实践中践行和磨砺自己,是文化自信知、情、意、行四位一体最根本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N].人民日报,2017-10-18.
[3]习近平.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2014-3-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6-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