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霖
[摘 要] 高校内学生公寓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带,能展现出一个学校基本的精神风貌。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总结了两点:公寓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公寓制度不适应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探究基于公寓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有效的实施手段。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公寓文化;公寓管理;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78-02
做好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非常关键,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公寓是对当代在校青年进行教育的关键阵地,便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时也方便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和日常的行为习惯。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应该有策略,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分析
(一)公寓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
高校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应该有稳定的管理人员,同时也要有较为科学合理的公寓管理机制。在此条件下,公寓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所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聘用的学生公寓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公寓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服务,管理学生的行为和负责思政教育的是学生主管部门。而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公寓的管理不够规范,很难形成管理合力,在此条件下公寓管理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教师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会被调到其他的岗位上。由于在管理学生公寓的岗位上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就比较容易出现管理目标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不良情况。在管理公寓的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公寓管理满意度差,认同感也不强。学生公寓所运行的管理机制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导致难以在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公寓制度不适应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就高校公寓管理而言,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适应学生公寓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在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工作中,要对实际情况有充分的考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高校都忽视了与时俱进这一问题。采取强制性手段管理学生公寓,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反感公寓管理,甚至有的学生会公然反对公寓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事公寓管理工作的人员年纪略大,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几乎不具备开拓精神。再加上落后的管理机制,导致公寓管理者缺乏紧迫感。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与班级制度存在一定差异。如果遵守课堂制度,就不能遵守公寓制度。在此条件下公寓管理制度就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管理教育效果。
二、基于公寓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一)家长和社会多方面支持公寓文化的建设
在公寓文化视域下,要实现对学生公寓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和学工系统的参与,还应该有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某高校与当地的政府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协作,对责任机制加以明确,对学校、学院和后勤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划分,并明确责任。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大力呼吁学生家长能够参与到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中。部分家长认为学校要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完全负责,学校应及时纠正家长的这一错误想法。高校学生在心智和心理上已经有所成长,但他们仍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面对不法分子时,很有可能受到伤害[1]。对此,保护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构建和谐而又安全的社会环境,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学校环境中安心学习和生活,从而成功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公寓文化。
(二)增强公寓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一新生在入学的半年时间内,常常会发生各种宿舍矛盾。新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的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性格有缺陷。如果朋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也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就容易导致矛盾发生。为此,某學校建立了“面对面”交流平台,使得学校的职能部门、后勤、辅导员和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应优化公寓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能力,让学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条件下构建优秀的公寓文化。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在积极探索书院制的公寓管理模式,为构建良好的公寓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书院制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能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住宿分配制度,通常情况下是以院系、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在学生社区又集中了全体学生的衣食住行。学院有了导师和辅导员的入驻,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便捷,学生的住宿体验也会得到优化。
(三)有力把握建设公寓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建设公寓文化,要实现对内涵实质的有效把握,管理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宿舍卫生和物质环境这两方面,而应该拓展到更高的层次上。宿舍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卫生和环境建设,举办宿舍美化大赛活动,不定期检查宿舍卫生,使宿舍卫生环境建设获得良好发展,使文化物质建设获得坚实的基础保障。重视对文化活动的建设工作,可以开展的活动有宿舍阅读、宿舍美术创造等,这些活动能在宿舍内形成书香氛围,也能让高校学生强烈感受到艺术魅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宿舍歌手大赛,为学生相互之间的良好交流提供一个渠道,让学生有平台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公寓文化的多样性,能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重视各项体育活动的建设,要知道文体不分家,也要意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在文化建设中,体育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公寓文化建设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在公寓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校环境中,公寓是除了课堂之外的第二个思想教育阵地。在公寓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放在首要位置上。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使学生公寓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进入高校公寓的有党团组织、辅导员、组织机构,要打造安全稳定的公寓环境,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学生党团能够起到连接学生和管理者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提高职能水平,使学生党团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年级辅导员,需要入驻公寓值班,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辅导员也应该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与公寓管理员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交流,有效关注思想交流和学生的现实困难[2],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在各个学院内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学院的主管在其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关心学生的生活和保健卫生情况。在此条件下,完成对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部署,从而良好协调并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确保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制订完善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
确保对高校学生公寓的有效管理,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一套完整而又健全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能为文明公寓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管理高校学生公寓的工作中,要形成纵向指挥、横向配合的格局。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学生教育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能够实现对学生日常工作的全面掌控,所形成的沟通渠道、方式方法也是有效的,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的不良现象,保证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在完成管理工作之后,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从中找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基层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实际的服务质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在不断的发展中,使学生公寓的管理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也有效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六)运用智能优化的公寓管理技术手段
在校大学生的年纪大部分处于18周岁到28周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有非常明显的独立性,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并不强。就住宿管理而言,有非常明显的“家长式”管理特征。宿舍管理基本上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对问题学生的管理,也只是传统的口口相传,在电子信息上也只是简单的记录。从现有的电子表格的录入情况来看,还远远不足。比如使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记录,仅仅能够满足数据信息的汇总统计[3],不能反映数据分析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利用价值。就宿舍的分配和使用问题来说,所体现的也只有入住率和床位数,这并不科学,在制订学校招生计划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不能为校区间的科学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对此,有必要建立学生公寓管理系统平台,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应该运用科学优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的系统要有管理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床位的使用模块、宿舍楼的修缮模块,除此之外,还要使用GIS系統进行实际位置的展示。比如,使用GIS图示,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房源情况和宿舍的入住情况。在分辨宿舍楼楼层和房间信息时,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特殊的标识,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寝室进行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基于公寓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需要家长和社会多方面支持,增强公寓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能力,有力把握建设公寓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在公寓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订完善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运用智能优化的公寓管理技术手段,使在校学生的直接利益受到有效维护,也维持学校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魏振华.高校“互联网+文化公寓”育人平台建设思考[J].智库时代,2019(51):104-105.
[2]王禹,张建双.高校学生住宿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新西部,2019(33):120-121.
[3]徐登献.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1):80-81.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