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胜华 周惠芳 王芳
[摘 要] 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学团队、工作机制的要求较高,需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必要完善。以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论述该项工作当前不足,并重点分析可行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法,就校企合作、选拔培养机制完善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和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优化激励机制等建议,服务后续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72-02
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模式。从提升教育工作的效果来看,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十分重要,既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也能为后续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助力。当前该项工作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尚不完善。因此,分析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十分必要。
一、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契合教学需求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于,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方式,提升学生技术掌握效果,并以理论能力的优化保证学生成长的高上限,这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片面的、割裂的,或单一重视培育理论教学相关人员,或未能实现教学团队的整合统一,不同人才无法综合用于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未能有机结合。现代学徒制机制下,尝试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可应对上述弊端,教师从不同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实现教育活动的整合,契合现代学徒制机制下的教学需要。
(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此过程中,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专业教学团队可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实践教学的优势明显。如教学内容为机械工程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吸收基础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实践,了解理论掌握中的不足、实践能力上的缺失,学生可进一步展开针对性学习,指导对应的工作技能完善。实践教学效果更理想,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也得到系统呈现。
(三)促进学生综合成长
从变化角度上看,现代学徒制价值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这也需要来自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建设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学生可针对性吸收各类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事业本身带有长期性,学生成长也非一蹴而就,建立专业教学队伍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整体工作的推进,为学校教学能力的完善和学生成长提供了双向助力。
二、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不足
(一)载体缺乏
以社会人才需求作为着眼点,现代学徒制可视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措施,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实现了高度融合。这对教学团队的能力要求较高,当前相关团队建设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载体的缺乏方面。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对人才的培育并未出现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从事见习指导的工作人员也缺乏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精力和平台。此前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大部分院校教师需要带教2个以上班级,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也难以寻找专业载体、平台,实现自身能力的持续提升。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德国,教师教学压力较小,有充分的时间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服务学生成长。载体缺乏问题,影响了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二)机制不完善
机制的缺乏对学校发展、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成长均存在负面影响。仅就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而言,其影响更为明显。如在职业院校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中,从学校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后,即可拥有任教资格,但并未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工程经验与专业技能,换言之,在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从事“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的人员,可能并不具备完全理想的理论能力或实操能力。已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往往重视理论能力优化,而企业中的资深技术人员,能够满足技术带教需求,但理论能力又往往不够理想。这一问题也制约了现代学徒制机制下学生的成长。
(三)工作模式存在弊端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以此为着眼点,可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也带有长期性特点,不能仅就某一个层面、某一个阶段进行工作优化,但当前部分学生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模式并不完善,与此要求相悖。如仅建有校内实验室,对教师能力进行培育,不重视实验室建设条件、培育能力是否与企业需求相契合,也有部分学校重视见习机制优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见习空间,但校内工作存在缺失,教学团队发展并不均衡。
(四)缺乏考评机制
尝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现代学徒机制出现的基础,其实现高度依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则有赖于完善的工作机制,部分学校对此认识不足,虽然通过种种方式促进了教学团队成长,但没有进行有效考评,部分教师能力止步不前,也有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团队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如部分教师认为掌握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即可,在教學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无需进一步提升,学校未能通过考评予以察觉和处理,教师能力的进步往往有限。
三、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一)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
尝试在现代学徒制机制下完成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先应重视平台完善,通过有效载体,促进“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从目标上看,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这意味着深化校企合作依然是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效果的可行措施。与此同时,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需要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可在后续工作中,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校方与合作企业进行交流,选取一个或几个合作项目,包括“开发软件”“完成某项生产任务”等,在此过程中,基于项目的合作为学校教学团队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有助于优化建设效果,也有助于教学团队能力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二)校企“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机制更具建设空间,可视作提升教学团队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建议在实际工作中,由各地教育部门、高校共同参与,高度重视“双导师”选拔培养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如学校可提供当前教学工作需求,向教育部门反馈资金缺口等,教育部门据此进行分析,给予财政支持,由学生进行内部培育,投入资金提升自身“双导師”的选拔培养。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开设校办企业的方式,为“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提供助力,完成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支持。
(三)建立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和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
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牵涉多个因素,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理想成效,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建立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和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共同推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企业流动工作站设立于合作企业处,由企业进行管理,向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岗位,并设定岗位职责,以企业标准进行要求,如教师应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业绩、达成工作要求等。企业大师工作室设置于校内,由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工作人员充实其中,分别于课堂阶段、课下阶段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传递自身工作经验,促进教师、学生的同步进步,实现校内外教学团队的信息交互,实时获取教学需求信息,契合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现状,不断推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成长。
(四)建立多元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完善与多个工作环节相关,现代学徒制机制下,应进一步就工作各环节进行分析、完善,可建立多元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助力。如每完成一个学年的教学工作,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获取企业一端的反馈意见,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了解其对教学团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等。综合上述两项评价结果,对于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获取企业广泛肯定的学生,应对相关教学团队给予表彰,包括精神奖励和薪资奖励等,激励其他教学工作者积极提升自身能力。此外,教学团队本身的提升也应给予关注,可通过年度考评的方式,了解校内不同教学团队的工作绩效、能力提升情况,对于积极进行自我提升的教学工作者、团队,给予必要表彰,多元推动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综上,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极为必要,应正视现有工作的不足,给予持续完善。从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契合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相关团队建设。当前该项工作的不足体现在载体、机制以及工作和考核模式方面,可在后续工作中尝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同时完善培养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多元优化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基于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践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80-81.
[2]张加保,莫新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动漫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1):1-6.
[3]熊丽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59-260.
[4]王魁,叶娜.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餐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0):151-152.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