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雅
[摘 要]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国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促使民族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可以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素养水平提升,同时进行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国学文化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相结合,对课程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从国学文化在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渗透的重要性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存在的不足,探索全新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国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42-02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主流,促使现阶段的教学理念逐渐创新,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受到重视,以课程为基础,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融入国学理念,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艺术修养,完善职业教育,满足发展需求。
一、国学文化在高职院校舞蹈课程中的重要性
国学文化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其包含的内容广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揭示了人与自然,促使人们心灵得到升华,丰富精神思想。将国学文化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相结合,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国学文化的渗透,将优秀的精神与文化进行传承,提升教学的活力,培养优质的人才。以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为基础,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国学文化,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中华民族意识,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综合人才。利用国学文化的优势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学生的内在品格,以提升身体素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传统国学文化逐渐兴起,形成全新的发展浪潮,如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渗透方式,为高职院校国学文化与舞蹈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进行全新的形式探索,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舞蹈艺术素养,掌握国学文化。
例如,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一场以《弟子规》为主题的舞蹈活动,无论是在舞蹈形式上还是在舞蹈的场地、动作等均融入弟子规的内容,以文章中的“家”与“爱”为基础进行动作编排,舞蹈表达了一位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的爱,利用无私的爱进行精神的传递,促使人们逐渐感受文化的内涵,利用真实的题材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人们带来异常精彩的视觉盛宴。在该舞蹈中,还融入的韵律之美,通过以时尚元素为主体,通过悠扬的旋律将现阶段的国学传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渗透国学文化存在的不足
(一)国学文化渗透不足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文化时,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渗透,造成学生未能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由于国学文化包罗万象,部分教师未能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文化内容,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难以主动进行学习,进而影响自身的文化素养发展,降低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不高
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较低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渗透国学文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教师未能明确教学的重要性,出现明显的国学文化渗透形式化情况,单一进行舞蹈理论教学,影响国学文化的发展。例如,教师受自身的限制,未能进行合理的教学创新,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国学文化中人文素养教学价值挖掘不足,难以将国学文化与舞蹈教学融为一体,最终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
(三)校园环境氛围不佳
良好的校园环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在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师未能营造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难以发挥出校园文化的优势,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国学文化素养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构建不合理,影响现阶段的教学质量,难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
三、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渗透国学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渗透国学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进行国学文化渗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舞蹈课程与国学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全面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素养全面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来说,注重道德情操,呈现出明显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艺术素养,扩展自身的形象力,逐渐净化心灵,产生良好的舞蹈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灵活利用国学文化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探索国学文化的内涵,学习舞蹈精神,逐渐完善自身的情感,丰富精神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将传统高职院校舞蹈课程中的理性教育逐渐转化为理性与抽象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唤醒内心的认知,逐渐形成良好的素养意识,学会从内心感受知识内容,进而实现舞蹈课程与国学文化融合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例如,以自由的形式进行合理的渗透,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束缚,以多元的形式进行发展,实现教育的创新,为学生营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提升教学质量。舞蹈课程欣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舞蹈中蕴涵的国学文化,促使中学生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亲身体验舞蹈艺术,感受舞蹈中蕴涵的魅力与文化,逐渐参与实践,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实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以现有的新课改教学要求为基础,选择最合理的国学文化,保证文化内容符合人才需求,将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舞蹈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国学之美,注重国学文化的弘扬,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合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二)对教师进行合理培训,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升高职院校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保证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高校的舞蹈课堂,合理融入国学文化,深入挖掘国学文化中的教学价值,将其与舞蹈课程相融合,实现全面发展。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知识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孔子的礼学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可以以某一主题概念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促使学生加强国学文化的累积,逐渐熟悉国学文化表达的内涵,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国学素养。注重学生的演唱、表演、舞蹈、弹琴、韵律节奏的掌控力,只有保证教师掌握该知识才能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实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种渗透性的长期教育,深受教师素养的影响,需要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促使教师高质量开展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对舞蹈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提升,聘请专业舞蹈领域的人士进行教学,甚至也可以聘请民间艺人进行教学,繁荣舞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舞蹈知识与国学文化,加深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舞蹈素质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舞蹈教师交流活动,相互进行合理的交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优质的校园环境,融入国学文化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将现阶段的国学文化进行分解,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如宗教舞蹈、祭祀舞蹈、狩猎舞蹈等,首先为学生讲解该类舞蹈的文化背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加深对国学文化的认知,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与舞蹈、国学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学生的活动,通过营造国学氛围,渗透国学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国学文化知识内容,可以将其在舞蹈中进行创新,形成一体,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感受国学文化蕴涵的道理,提升国学教育与舞蹈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合理渗透国学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中蕴涵的哲理,探索人生意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陶璐璐.中职舞蹈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8):360-361.
[2]杨晓磊.舞蹈专业教学中学生心态特征分析与顺势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5):81-82.
[3]董江河.职业技能竞赛对提升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的作用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1):55-56,62.
[4]杨德芳.体育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0(3):206-207.
[5]朱京茜.互动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04.
[6]李晓艳.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评《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110.
[7]赵洁.浅析“国学”渗透舞蹈编导单、双、三、群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黄河之声,2019,12(14):26-27.
[8]孟凡翠.乐舞教学法在少儿国学经典编排中的實践研究:以《少年中国说·白马篇》为例[J].大众文艺,2018,12(13):232-233.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