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蕾
[摘 要] 话剧舞台服装设计,是话剧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剧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创作,它直接影响整个舞台美术设计的呈现,对演出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范益松工作室话剧作品《我的灵魂永不下跪》的服装设计创作为例,探讨话剧舞台服饰创作的教学实践相关内容。服装专业教师围绕剧目,在创作、设计、制作、演出应用与保障、协调沟通等多方面将实践融入教学,使教学的项目实际化并提升自身创作能力,同时引领学生融入剧目服饰创作实践的全过程。
[关 键 词] 话剧;服饰创作;教学实践;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40-02
本文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范益松工作室话剧作品《我的灵魂永不下跪》的服装设计创作为例,探讨艺术类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舞台服饰创作的教学实践方法。服装专业教师围绕实际剧目展开创作,将实际剧目服饰创作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演出应用与保障、协调沟通等多方面实践,在教学中融合实际剧目的实践,在实践中开展专业项目化教学,全面提升教师自身创作及教学能力,同时在实际剧目的创作及演出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话剧舞台服饰创作的基础
本剧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恩尼斯特·J·盖恩斯小说改编,是一个关于生与死、黑与白、爱与恨、尊严与歧视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黑人杰弗森不幸卷入一桩小酒店枪击事件,被白人指控蓄意谋杀并被判处死刑。他的养母希望杰弗森的老师格兰特能为杰弗森上临刑前的最后一堂课——要带着尊严而死!这是一堂教导,也是一次顿悟,更是一回救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范益松工作室出品的话剧《我的灵魂永不下跪》,2016年8月完成创作,入围当年第十三届浙江省戏剧节,9月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进行首轮公演。2017年亮相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选,9月13至15日在上海马兰花剧场公演三场,同年11月登陆浙话艺术剧院公演。之前,2015年此剧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毕业大戏,命名为话剧《死前一课》创作过一版,当时本人担任服装设计。2016年,该剧以师生同台的方式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范益松工作室首部具有教学示范意义的话剧作品再次创作,在剧目创作和几个公演阶段,在学生版毕业大戏服饰创作的前期铺垫下,本人带领服装专业舞台设计方向2015级的若干学生参与了设计全过程和演出实践的几个阶段。其中以师生结合的方式将服饰进行二度创作,从前期的人物服饰设计创作到彩排演出的后期修改,以及几个阶段中服饰配合进行的演出实践,整个过程详细贯穿于项目化实践中,因此,以此话剧为例进行话剧舞台服饰创作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具有典型性的意义。
二、话剧舞台服饰创作的教学实践
舞台实际剧目服饰创作融入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以话剧《我的灵魂永不下跪》服饰创作为例,教师先完成核心服装创作,再指导学生共同完成设计、制作、搭配,最后应用于实际演出,并跟台换装,为演出提供舞台服装最好呈现的保障。话剧舞台服饰创作的项目化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参与服装设计制作的实践同时,如何配合老师与演员一起完成服化造型创作,如何将服饰与化妆搭配结合,如何使服装造型与演员本人及角色本身的契合,如何顺利完成演出实践任务,是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创作初期设计的项目化教学
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中国话剧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戏剧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话剧的服装设计,同布景设计、道具设计、化妆设计、灯光设计、音响效果设计等一起,共同构成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话剧的服饰创作是话剧艺术的重要一环,话剧服装是指演员在表演话剧时候所穿的服装,也属于舞台服装的一种。写实风格的话剧服饰在近现代话剧中占有主要地位。一般来说,话剧的演出形式更接近生活原型本身,是以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的表现手段,更接近人的生存状态。虽然话剧服装的样式多变、款式各异,但话剧服装通常是以写实的方法为主进行设计的。话剧表演中,演员的服饰装扮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会根据演员的服饰特点更进一步地了解角色的特性,比如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等。演員有了服饰的衬托和点缀,并结合化妆造型具体来展现角色的形象,能增强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话剧服饰创作与人物造型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话剧《我的灵魂永不下跪》这样的典型性项目化教学,从研读剧本开始,不强行给学生灌入理论知识,使学生从“人物”的服饰与造型这个“点”出发,逐渐延伸到“剧情”这条“线”,最后再加入“历史背景”这个“面”,由此及彼,逐渐为学生扩充人文知识储备。通过教师对学生讲解对人物的理解和对剧本的解析,互相探讨,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研读剧本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创作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有了剧本研读的基础,观看连排,再与导演沟通,确定剧本中角色的服饰内容和演出中所需要的服饰变化,归纳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确定导演创作的风格定位,再开展具体的设计方案。
话剧《我的灵魂永不下跪》是采用师生同台的模式开展创作的,在服饰的设计上虽然角色是统一不变的,但有两组学生版和老师版不同的演出分组。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在角色设计中会更契合演员的个人气质展开人物的服饰创作。查阅大量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前期积累,观看该剧的改编电影作品和几个不同版本的话剧作品,以及参考同一时期的电影服装作品,结合每个演员不同的气质风格,并且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进行款式结构和颜色搭配的设计,最后与导演以及演员沟通探讨,将最终的设计方案确定下来。
(二)创作中期的制作与实践
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进入服装的制作环节。服装制作的教学实践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习服装专业知识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角色设定进行分工、分组,具体统筹安排负责角色的服饰材料采买和制作,并由教师把关完成服装材料的选购和进行详细的服装工艺制作指导。部分服装的制作要借助技术人员的合作完成,学生在其中不仅进一步学习如何将设计稿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呈现,还可以从具体的服装制作中学习更复杂的工艺制作技能。
在制作完成后,安排演员试衣,与导演进一步沟通,强化角色的呈现效果,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服装进行调整,对不合适的服装进行修改,对角色的整体形象进行更完整、更细致的服饰搭配。
彩排时,教师指导学生提供服装的整理归类,后台服装快换以及彩排结束之后的服装收集清点工作,并记录彩排中整体造型方面遇到的突发问题,保障在正式演出时服装的使用。
(三)作品应用期的教学实践
在正式演出的实践中,突出培养学生对舞台服饰的实际运用的掌控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懂得舞台服饰的设计制作过程,也要深入舞台幕后,切身去了解服装在演出中运用的过程,从而以后更好地开展舞台服饰的创作。
给观众呈现出一场完美的演出背后,必不可少的是一个由灯服道效化所组成的强大幕后团队。当所有服装完成制作及定妆,学生的工作便由前期的服装设计与制作转变为在后台按照角色进行服装的分配管理。演出前为演员提供开场前的服装穿戴,演出中服装的快速换装以及紧急突发状况的应变,历练如何用最便捷而快速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的能力。演出后的清点服装及配饰的数量,清洗消毒烘干和服装的一对一角色对应地整理摆放,保持服装的卫生清洁以确保服装的循环使用。学生在演出实践中从设计师的身份切换到服装师,贯穿前期的服装设计、中期的服装制作和后期的服装应用,加强了在后期演出当中对服饰的管理,提高了在演出中与演员的沟通、合作的能力。
另外,由于剧目的公演分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完成演出后,由教师带领服装团队的学生做阶段性的教学实践总结。探讨演出中服装的使用问题,分析如何在后续的演出中更好地配合演出完成服饰的使用。同时,悉心听取专家给出的意见对部分服装进行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三、启示
话剧舞台服装的创作由专业教师将实际剧目服饰创作融入项目化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参与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应用实践,同时进行从研读剧本到演出的服装管理等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提升了服装专业教师创新设计、制作、沟通、协调、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完成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从中得到以下三方面启示。
首先,实际剧目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中教师既是在进行现实的专业教学,又是在有效的开展跟专业相关的实践,使得教学行之有效,实践也立竿见影,达到职业的教育对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以实际剧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贯穿于学生的专业项目化教学,实现了专业技能的应用,学生在服饰的创作中对专业知识加深巩固,在服饰的实践制作中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学习,在服饰的演出实际运用中学会应对突发状况,提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舞台創作教学实践,让师生与观众,与市场相结合,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文化涵养教育在真实的社会舞台上加以强化,对学生日后独立进行话剧舞台服饰的创作及参与演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将实际剧目创作融入项目化教学实践这种模式能提高艺术类院校剧目演出的呈现效果。在实际剧目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服装的创作人员和参与演出的服装管理人员是专业教师带领的同一批学生,从服装设计到跟台演出,他们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个性特征、剧目情节的变化十分了解,对换装时间的把控准确,他们是设计师的同时也是剧目的演出顺利的保障,从而使演出的呈现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范益松.“告诉养母,我是走到电椅上去的”:评《死前一课》[J].戏剧艺术,2015(2):140-144.
[2]那刚.艺术职业教学实践平台的资源整合与拓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2):111-114.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