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建筑大师贝聿铭作品中的几何艺术

2020-01-07 08:14张含之范雯云缪玲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

张含之 范雯云 缪玲

摘要: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的几何设计手法,引出他在家乡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研究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平面布局、空间几何构成等方面,体会建筑师是如何结合建筑周围环境与本体建筑的,通过恰当地处理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几何元素,展现富有时代性的建筑风貌。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几何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1999年收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加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这是一座融合了现代建筑、古时风格建筑和山水园林的著名建筑。新馆的占地面积十分庞大,超过了一万平方米。建筑大师贝聿铭始终将东方艺术哲学贯穿在整个建筑上,其中,贝聿铭还将建筑的几何性发挥到了极致。

1 建筑形体的几何构成

1.1 三角形

从建筑的几何图形来看,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作品中最常见到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种形体。三角形富有力量,代表稳定性。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下简称“东馆”)、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都体现出贝聿铭对于三角形的喜爱程度[1]。贝聿铭的卓越才能之一是沿几何学的设计思路、在理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简洁明快的解决办法,就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形状都被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也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同时在高度方向上进行错动等[2]。

东馆(图1)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是用一条梯形的对角线切割形成的,建筑的东南方向是直角三角形,建筑的西北方向则是等腰三角形。为了融于周围的环境,贝聿铭用不同形状和高度的建筑部分交错相连,给人带来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1.2 几何造型组合

在设计中,几何性是每个建筑中必然存在的性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各种几何形状和几何组成。这就是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中带有強烈几何性的原因所在。他在设计建筑时非常注意纯化建筑的形体,在建筑中可以看到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多种几何要素,这些几何体被他巧夺天工地进行“差”与“和”的组合,形成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建筑作品。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2)设计中贝聿铭选用了非常简单的金字塔形状。他采用了简单的形式因素,重新诠释了金字塔古老和神秘的感觉。大约600多块菱形的玻璃共同组合成了4个侧面。周围分别有3座小型玻璃金字塔,与主体建筑物相呼应,周围有7个三角形的喷水池作为装饰,组成了非常立体的几何图案。玻璃和金属是玻璃金字塔的主要材料,它们代表新时代的特征,共同构成了“结合现代艺术与古代文明的建筑物”。

1.3 小结

对建筑师来说,善于发现并且能够熟练地将几何元素运用到建筑作品中,需要进行准确细致的考量与推敲。贝聿铭十分善于简化建筑物、将造型几何化。他认为在造型设计中,形式越简单越容易被人感知,通过重组与排列几何造型,配合具有刚性美的材料,能够突显理性和现代主义的气息,在注重增强物体几何性的时候,重新提取与丰富几何图案。

2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与苏州博物馆

2.1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是十分有名的华人建筑师。他的家乡在苏州,童年的园林生活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因此贝聿铭在设计中常常会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不管是建筑的内部空间、造型色彩还是造景手法等。他熟练地采用几何造型,把文化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在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将几何特性在现代主义风格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2.2 苏州博物馆简介

坐落于苏州历史古城区北部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在他家乡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收官之作。新馆的设计风格和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变化将石片装饰成立体的山水。苏州博物馆同样是在当代建筑中表达传统美学,但它另辟蹊径,区别于西式博物馆[3],贝聿铭始终将东方艺术贯穿在整个建筑上,将古典和现代融为一体。

2.3 小结

苏州博物馆选址特殊,在传统园林拙政园和忠王府花园之间。总平面布局上其延续了传统园林的肌理,与两排的古典园林一脉相承,庭院沿着南北方向逐步展开,一层一层递进,这也与苏州古城区民房的生长规律类似,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和传统文化[4]。贝聿铭在空间处理和材质光线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使周围建筑环境、造型结构融合起来。它是苏州园林文化的新象征,同时也表达了贝聿铭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

3 苏州博物馆的几何构成

3.1 外部空间

苏州博物馆在外部空间营造上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如传统园林中的建筑物散落于院林之中一样,小庭院是用几个建筑物一起围成的,多处采用“隔而不断”的处理方式,使得游人可透过庭院、景窗等欣赏庭院内景;博物馆北面部分直接与拙政园的一部分相连,使得两种不同的园景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5]。由此一个大面积体块被拆分、弱化并融入周边环境,与左右两侧的园林相呼应。入口(图3)和大门(图4)左右对称,给人整洁与庄重的美感[6]。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围合式布局。苏州博物馆中的主庭院(图5)是一座现代化的创意山水园,也是围合式布局[7]。主建筑和建筑环境相呼应,由多边形与两条直线结合形成的曲折小桥、立于水面上的八角凉亭、小竹林和鹅卵石铺满的池塘等[8]。主庭院中最吸引人的是“片石假山”(图6),贝聿铭用片石造山和作画,将中国水墨画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创新程度令人赞叹,成为点睛之笔[9]。

3.2 内部空间

苏州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巧妙地贯彻了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建筑采用屋顶的形式与构造方式,玻璃与钢结构结合,在屋顶上形成金属遮光条,使得光线经过格栅后在室内形成斑驳交织的光影[10]。室内的展品充分收集了很多自然光源,在满足特殊光的要求下,使用六角形的窗洞和天窗一起采光,使内外空间形成统一的关系。对称的廊道与对称的半开敞形顶部设计,大厅顶部设计运用了大量几何图形(图7),开窗门洞也是按一定规律设计放置于墙面上。运用对称的手法,不仅加强了它的稳定形式,且将对称美发挥到极致。

3.3 小结

贝聿铭曾说:“建筑的本质与它的艺术表现是形式与空间的关系。”在设计上,贝聿铭始终将东方艺术哲学贯穿在整个建筑作品上[11]。善于运用光线来强调建筑结构和空间这一方式,强化融合设计中的现代与古典风格[12]。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出现最多的是漏窗的设计,有六边形、菱形和海棠形,分别来自框景和移步换景在中国园林中的意境,注重趋势在空间上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

4 结语

在简要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几何艺术之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博物馆建筑还是各类不同的建筑,各个空间组织之间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和影响,因此设计师必须布局合理。贝聿铭用原来的环境与建筑进行延续和融合,提炼几何元素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融入建筑设计;新馆建筑是园林式空间组织设计,庭院景观充分借鉴了苏州传统园林的方法,通过布置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的结构设计,展现了贝聿铭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之情、对故土的热忱之心。

参考文献:

[1] 刘尚星.贝聿铭建筑设计研究之几何形体与建筑环境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7:11-20.

[2] 王晖,陈帆.写意与几何——对比浙江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J].建筑学报,2010(06):70-73.

[3] 王子豪,刘力维.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5-86.

[4] 李丰旭,祝遵崚.“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5] 吳振东,艾小群.浅析贝聿铭与几何构成[J].大众文艺,2010(19):68.

[6] 王晨皓.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6(13):95.

[7]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4):98-99.

[8] 周子琳,刘沐秋,朱一.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赏石艺术考析[J].大众文艺,2019(24):102-103.

[9] 张清雅,陈玮.中国现代园林可鉴的日本枯山水[J].大众文艺,2019(20):63-64.

[10]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1] 智会.传统与当代形式的融合——以苏州虎丘雕塑[J].大众文艺,2019(18):138-139.

[12] 顾孟源,徐雷.探析自然光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1):116-117.

作者简介:张含之(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范雯云(1999—),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缪玲(1986—),女,江苏靖江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家具与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贝聿铭建筑设计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BOOMTOWN BLUES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