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由于其绘画题材广泛,因此对各方面的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雅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交替,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从宋代的雅俗观看风俗画是俗的,但是从当代的审美标准和雅俗观看风俗画既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可以解读出风俗画雅俗共赏的一面。本文从宋代风俗画中的俗、宋代风俗画中雅、宋代风俗画中的雅俗共赏三方面来论述宋代风俗画中的雅与俗。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雅俗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要了解风俗画首先要弄清楚“风俗”一词的含义,“风俗”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了记载,其中“风承于上,俗化于下”则分别对“风”与“俗”进行了解释,认为统治阶级所喜欢的、所推行的便是“风”,民间百姓的喜欢的则是“俗”。本文所探究的宋代风俗画是对当时社会习俗和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雅俗”在我国古代最先是依靠阶级划分,后发展为审美标准。统治阶级、文人雅士和士大夫这些阶级是“雅”的代表,而百姓则是“俗”的体现,这恰与“风俗”的定义颇为相似,二者联系紧密,从中可以探究其共通之处。
1 宋代风俗画中的“俗”
1.1 内容之“俗”
風俗画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宋代风俗画大多以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为题材,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戏耍、市井、农耕、婴戏等等。这些场景是百姓都能接触到的场景,百姓对其颇为熟悉,描绘在画纸上也是百姓能够欣赏、品味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以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宋代的繁荣景象为主题;李唐的《货郎图》以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货的场面为主题;苏汉臣的《戏婴图》以儿童愉快地嬉戏、玩耍的场面为主题,这些场面每天都在上演,百姓再熟悉不过,他们可以慢慢品味,并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宋代风俗画最大的特征——通俗化、世俗化,这一特点是建立在风俗画的题材选择上。
1.2 审美趣味之“俗”
审美趣味是个人喜好的体现,审美趣味会因个人的经历、认知不同而不同,拥有不同审美趣味的人会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古代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按“士农工商”划分社会阶级,宋代风俗画所迎合的阶级除了“士”以外的平民阶层,是普通的民间百姓,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最能够接受和欣赏的反而是生活中的场景,是他们熟悉的、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而士大夫、文人墨客则更专注于对笔法、画面、意境的追求[1],二者的追求显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相比起文人画来说,风俗画的审美趣味显然是俗的[2]。
2 宋代风俗画中的“雅”
这里所涉及的“雅”不是普通意义上审美的“雅俗”,而是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是风俗画除了本身艺术价值外对其他方面的好的影响,体现在功能以及政治层面上的意义。下文围绕宋代风俗画的起源、功能和影响三方面来论述其“雅”之所在。
2.1 起源之“雅”
风俗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宋代。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环境为风俗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宋代的帝王运用新理学执政,重文学,喜欢读书,重用文人,并且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这一政策的颁布激励了有仕途抱负的年轻学者,给了寒门子弟更多进入仕途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而文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文学的繁荣一定会带动艺术的发展。同时宋代统治者对于绘画十分喜爱,甚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翰林图画院,在社会上广泛招募有绘画才能的人,不拘泥于身份等级,民间的画匠也可以凭借优秀的画工入选翰林,这激励了许多人通过画学进入仕途[3]。
宋代打破了唐代市坊分离的局面,实行市坊合一的政策,取消了集市的时间限制,于晚上开设夜市,任何街道都可以开设商店,这一举措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4]。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按照马斯洛需求等级,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就会拥有更高的社会需求,这在当时表现为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但是百姓的审美有限,同时其具有小农经济者自身的特点,风俗画便在这种契机下产生了[5],关于市井、农耕、田园等题材的风俗画颇受欢迎,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民间绘画艺术因此得到了发展。
2.2 功能之“雅”
2.2.1 风俗教化的功能
“为政必先究风俗”,说明了“风俗”对政治的影响之重要。《春秋公羊传》记载:“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6]这说明通过采风,君王在深宫院墙内就可以尽知天下事,这也是统治者了解百姓生活和政策推广效果的一种方式,对统治者的管理大有裨益。
宋代开始运用风俗画采风,宫廷画匠受命绘画有关风俗的作品,帮助帝王了解民情。风俗画在满足民间百姓的艺术追求的同时,还承担着风俗教化、了解百姓生活状态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2.2.2 传达吉祥寓意
宋代风俗画题材广泛,不同题材的风俗画所传达的寓意不一样。婴戏题材的风俗画传达的是对子嗣的渴望,对多子多福的祈求。婴戏图借助图画、谐音等方式来传达吉祥的寓意。画面中常用的带有寓意的物品有石榴、葡萄、萱草、灵石、竹子、荷叶、枣子、观音佛像等[7]。石榴、葡萄果实多,寓意多子;莲子多子,寓意连生多子;在古代有送子观音一说,所以观音佛像代表孩子的到来;而郑燮的《竹石》一诗中提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赞美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它内在坚韧的精神被人们赋予了生命繁衍的象征意义[8],所以在宋代婴戏图的画面中大多以竹子作为背景,这暗示孩子的生命力也会像竹子一样顽强,历经艰难也要生存下来。
2.2.3 传达民俗的载体
宋代风俗画以写实为主,旨在记录宋代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生活场景,同时记载了宋代的风俗民情,是后人了解与研究宋代历史的一种途径[9]。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示了汴京的繁华,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商业、手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婴戏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时期的人口减少以及人们对子嗣的渴望,期盼他们平安长大的心愿,这对研究宋代人口政策、育儿风俗有着极大的帮助。
2.3 影响之“雅”
2.3.1 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宋代风俗画选材来自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方式以写实为主。宋代之前的写实主义还没有发展完全,在这之后写实主义广泛流传,这与帝王的爱好、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帝王均爱画、喜画,主张画家观察自然,感悟生活,以细腻逼真的方式处理画面。为迎合帝王的爱好,宫廷内外各阶级的画家均开始学习这一绘画方式,这为写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风俗画与之前的绘画不同,宋代风俗画画面饱满、内容丰富,皆为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例如,李唐的《货郎图》描绘的是小贩走街串巷售卖的场面,画家把小贩挑着的担子上的货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其身上挂的货物也被一一描绘了出来,通过画笔还原了真实场景。宋代风俗画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写实,也是对画面中对象的写实。相比而言,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却把主体人物——帝王画得十分巨大,并画上渺小的侍者,这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帝王的地位以及高大威武的形象,与写实主义恰恰相反[10]。
2.3.2 对人性的关注
宋代风俗画以百姓生活为题材,绘画题材转换为对人性的关注,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这与宋代的时代背景有关。宋代,为了探索人与世界的本性,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也在社会上盛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由关注上层社会向底层社会转变,唐代仕女图大多是贵族女性,宋代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女性作為主角出现在画面中,这一转变说明画家开始关注整个社会,而不再是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或事物[11]。
2.3.3 为现代史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宋代风俗画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论是画面、还是画面中人物的穿着都是十分真实的,为现代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人们可以从市井题材的风俗画中了解宋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风俗;可以从婴戏题材的图画中了解当时的生育观、人口观;可以从耕织题材的画作中了解宋代民间百姓的生产生活信息。这为现代史学家研究宋代的建筑、服饰、娱乐活动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资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3 宋代风俗画中的雅俗共赏
审美标准具有一定时间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受时代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当今的审美观看宋代风俗画可以解析出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内涵[12]。
3.1 画家的自身审美与风俗画内容的雅俗共存
宋代设立翰林院,广招社会上有才能的画家,导致院体派画家的阶级层次不一样,审美趣味也不一样。士大夫和院体派画家文化艺术修养较高,自身及画面中带有“雅”的韵味,而民间画匠由于出身与生活在百姓中间,本身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生产者的特点。当时的院体派画家把阶级层次的审美差异性转化为动力因素,各阶层画匠的审美趣味没有被统一代替,而是实现了融合发展,宋代风俗画就是这一融合的结果。
从阶级层次划分,民间百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关于民间百姓的活动都被视为“俗”文化,而生活于上层阶级的贵族、文人、士大夫的活动,则被视为“雅”文化[13]。宋代风俗画是以民间百姓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从内容上看是“俗”的;但是风俗画的创作者阶级不一样,其审美层次、文化内涵不一,其中就包含“雅”的一面,二者从创作者的审美和内容来看是雅俗共赏的。
3.2 宋代大文化环境的雅俗共赏
由于宋代风俗画的画家来自不同的阶级,由民间画工、宫廷画匠和士大夫组成,宫廷画匠和士大夫大多有着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透露出“雅”的气息,而民间画匠大多出生并生活于百姓中,自身带着“俗”的特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市民阶级的艺术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开始追求与士大夫的艺术齐头并进。同一时代中两种文化的并存,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碰撞,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时“雅”与“俗”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同时由于风俗画通俗易懂,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欢,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局面。
4 结语
风俗画在宋代达到巅峰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的推动,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而风俗画的发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着特定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推进,站在当今社会的视角下可以解读出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内涵。雅与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就以现代社会的视角解读宋代风俗画中的雅俗,指出宋代风俗画在内容、题材、功能、意义及影响等不同层面均有雅俗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尤心培,李雪艳.建筑构件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63-65.
[2]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3]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8):37-38.
[4] 张海怡,孙琦.里坊制的衰微对明代金陵城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南都繁会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10-111.
[5] 李媛,徐雷.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时代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2-23.
[6] 黄铭,曾亦.春秋公羊传[M].扬州:中华书籍,2016:55.
[7]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8] 程波涛,孙丽媛.宋代婴戏图的民俗文化释读[J].韶关学院学报,2020(07):88-94.
[9] 张海怡,蒋晖.从《上元灯彩图》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灯饰[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3-44.
[10] 胡田,李永昌.从图像学角度解析顾闳中绘画——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8-19.
[11] 何文慧,吕静.古代女子生活美学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苏香”文创产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81-83.
[12] 赵其烨,王锐涵.南京脸谱与剪纸技艺文化探究及其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43-44.
[13]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作者简介:胡玥(1996—),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指导老师:管雪松(1970—),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