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实例论证“专业设计理论课程不能孤立于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启发式教学互动课题模式,并提出使专业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形成上承下接关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设置;启发式;上承下接;交流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02
1 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 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传统授课模式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国人消费能力提高和国内消费市场活跃的强劲拉动,为中国职业设计院校市场的进一步飞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围绕当前市场前景,相关设计职业院校及专业的教育迎来了机遇,办学及其教育模式和方法同时将面对挑战。
各大设计类高校及职业院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中比较偏重强调设计的实操能力,这与设计类专业近年来随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商业化模式的需求现状有关,设计表现手段越来越要求精彩、直观和丰富,设计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俱进[1]。相比之下,设计类理论课程在设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极为明显地低于设计类实践课程的比例。
设计类高校、职业院校通常围绕设计的不同分类及社会对设计大方向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方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中进入学科设置。不同的设计专业层叠递进的专业性实操课程使设计理论课在课程编排中成为了公共性课目,授课方式为多班级、同地点、同时间甚至同一授课内容。
1.2 设计理论传统课程模式当前存在的弊端
1.2.1 对设计类理论课程设置重要性的相对忽视
对于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设计认知能力的先行提高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内专业学习阶段提升设计认知能力,设计理论知识的课堂引导极为关键,设计类理论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对设计类理论课程重要性的相对忽视,成为了当下设计类院校尤其是设计类职业院校应思考的课程改革问题。
1.2.2 设计理论传统课堂模式刻板
几个不同专业同时集中授课,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人数及授课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比较刻板。第一,无法兼顾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专业的知识拓展;第二,无法掌握各专业各实践类课程开设与本设计理论课程的先后次序,难以开展上乘下接式的有效学习。
1.2.3 设计理论传统课堂模式效果不佳
专业设计理论传统授课存在“章节式”“宣科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以做到授课内容诠释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授课模式的呆板、枯燥与乏味,设计理论教材撰写的严苛知识结构,极易使思维跳跃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乏甚至抗拒心理。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化、多样化、便利化,丰富有趣、直观有效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渠道,给当下热爱设计的民众尤其是在校学习的设计类学生的视听认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挑战[2]。设计现状要求设计的表现手段更加科技化和具有生动性,设计类院校设计实操类课程的开展随之与时俱进,探讨和发展更加现代化、更灵活的授课模式。
设计理论课程开展推进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模式,就无法与快速发展的认知模式相适应,设计理论类课程的开展推进效果会越来越尴尬。
2 以山东工艺美院应用设计分院课程创新方法为例进行探讨
山东工艺美院应用设计分院有自身的职业设计办学的特征特色,设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响应当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多年来一直坚持通过校内工坊、孵化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渠道,有效落实和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的社会融合能力。为了实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审美认知能力的双提高,理论类课程的比重相应调高,并重点对设计必修理论课程传统课堂模式展开了课程的创新与探讨。
2.1 设计理论课程的授课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设计理论课程是各大设计类高校及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被称为基础理论课程,在设计各分类專业中应该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3]。
项目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山东省内各大设计类专业高校及其同类设计职业院校进行了考察交流,在考察交流过程中对相关设计理论授课展开了不同的讨论和交流,同时大量收集倾听了设计理论学科专家的课程分享资料,总结和形成了众多的资料方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应用设计分院3个招生专业(视觉传播设计、影视多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制短的培养局限及紧跟市场需求的专科人才培养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实验与摸索,逐渐形成了放眼经济市场设计现状,专业课开展形式由单纯的课堂教授转向课堂教授和设计工作室实习及市场设计需求现状调研、市场设计案例分组确立、市场案例链接市场化、理论与实践项目等的多重结合。
2.2 “设计学概论”课程启发式教学的计划
自2017年开始至今,项目组全面投入到“设计学概论”课程课件内容改良及课堂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讨工作中,推倒了几年内已健全的老教案、老课件,启动录课多媒体工作空间,制作完成了全新的视听课程系统。并在2018年度至2019年度的学习授课计划中,将3个不同设计类系别班级集中授课改为分散式班级授课。在分散式班级授课过程中,以视觉传播设计专业试行为例。
“设计学概论”课程作为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代表性课程,在视觉传播设计专业分四个班级、两个学期,开展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反馈,为将来设计类理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使“设计理论课程指导设计实践课程”的实现迈进了一大步。
3 “设计学概论”课程的启发式教学
近两年,项目组成员累积形成了几个设计理论课目渐趋成熟的教学设计,积极完成了多达十项相关专业理论课程课改方向的课题,科研始终与一线教学过程相伴相随。其中,对“设计学概论”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探讨,依据本学院办学设计专业方向及特色,结合学生本体认知特点,实施效果尤为明显。
3.1 课程开展前期学情分析准备
视觉传播专业两个班级率先试行“设计学概论”课程小班制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来,初步制作完成了具有针对性、专业性、拓展性的设计理论课件,对创新性、引导式、互动式、上乘下接式授课模式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并形成了成熟的课件制作、作业创新和灵活的课程考核机制,收集了学生在课程中的课业乃至课堂表现的大量图片资料,形成了项目资料库。
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分别设计两套主题为“设计理论课怎么学好玩——自己谈一谈”的电子问卷,在2018级及2019级各专业班级发放,并做了详细的电子统计,核实了每一个问题的百分比,统计后形成两份统计报告。
3.2 分散式课堂模式
在2017级视觉传播两个班级试行小班制“设计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之后,总结经验,跟进不足,调整课件内容,改进课程考核机制,其后对同专业四个班级的“设计学概论”课程继续试行小班制启发式教学模式。最终尝试制定了分专业、分教材、分教案的针对性课程执行大纲。
小班制启发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了明显的积极效应,首先,分专业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教案,例如“设计学概论”有关“设计艺术的特征及分类、设计师”等关键章节[4],可以结合视觉传播设计专业的专业特征及国内外平面设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引入大量具象、直观的优秀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理论知识要点变得通俗易懂,引起学生学习兴致。
3.3 互动性课堂模式
打破原有的理论授课“章节式”“宣科式”“老师讲学生听”“授课空间教学分立”等局限模式,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的疲乏和抗拒感,启用教学的互动模式。
“设计学概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根据视觉传播设计专业的特征,改变了原有的“章节式”顺序,将章节知识点重构,部分理论呈现与实践案例的讲演相结合。
结合这一设计方向的职业教学特色和社会就业现状,对知识点的推进展开了课题讨论,为防止学习和思维过于散乱,课题讨论形成主题词,根据主题词,各专业学生可从自己的专业方向出发,通过不同的灵活方式对课题进行展示和汇报,比如课件制作和自我发挥式讲演,课题评比、小组和班级讨论随堂跟进,教师评估和学生互评平衡后生成课程最终的考核,获得了极好的课堂热度效果。
3.4 上承下接教学模式的初探
按照学期内视觉传播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实操课程与“设计学概论”课程开设的前后次序,汇总已经结束的专业课程的作业,观望之后开设的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目的,综合分析其上承下接的关联性。
结合“设计学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总结形成几个相关的关键词,例如“设计的评价”“设计与生活”“网络平台与设计”“传统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高科技设计的艺术特征”“设计师与人工智能设计”“仿生设计和绿色设计”“企业形象策划中的传统元素”等,由关键词进入课题制作、讲演、讨论环节。
4 “设计学概论”课程启发式教学课堂效果反馈
高校年龄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和知识发散拓展能力,“设计学概论”课程在视觉传播设计专业两个学期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明显改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枯燥无趣”的传统认识,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自发性。
4.1 理论学习消化与专业实践学习相结合
为避免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捕捉知识的盲目性,课程计划制定较清晰的学习目标关键词、发布学习框架安排。一方面提供部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督促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任务分工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将课程中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认知的部分,融入课题作业,提高学生对学科前沿分散性动态知识捕获的兴趣度,以此真正实现拓宽专业视野,理论学习消化与专业实践学习相结合。
4.2 交流式设计理论学习方法初见成效
“设计学概论”课程在视觉传播设计专业两个学期的启发式教学开展以来,理论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互动式的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尤其是线上教学的开展,学生可以实时反馈学习疑虑、踊跃表达心得体会,理论课老师也不再有枯燥宣讲的孤独感。
传统课业考评往往由任课教师一人评定,评定过程封闭。在交流式设计理论学习方法实行的过程中,教师评定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起来,透明灵活的评定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踊跃表达认知感受与交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督促者。啟发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灵活多样设计理论教学方式的过程,也为以后所有设计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3 搭建各院校间的设计理论教学课改平台
项目开展过程中,参考了省内多所设计类高校和设计类职业院校设计理论教育专家已有的研究经验,得到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徐思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使项目有了学术的支持和理论深度的保障。
在与各院校理论教学组一线青年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商讨了利用现有信息传播途径多元的有效性,制定了以“设计学概论”课程试行的“公众号趣味理论知识推送”“微博新锐设计动态留言板”“抖音设计学概论唠理唠叨”等课改平台,与各院校学生进行了链接与互动,学情反响极为热烈。
5 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结合各类设计专业不同的设计特征和设计发展的方向,摸索了有效的启发式教学互动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职业院校设计专业设计理论授课过程中课堂氛围呆板、枯燥、乏味的状况,实例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收效成果;初步状况了使专业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专业类实操课程形成上承下接关系的探讨,为设计专业实操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提供了认知的多种可能性、灵活性示范。
由于项目开展的时间有限,而且还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教学模式体系,项目内容的总结还没有能够十分紧密而详细地反馈学生的认知感悟,项目因此存在很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会针对这一内容开展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3):82-84.
[2] 叶振艳.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高校《设计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37-39.
[3]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1.
[4] 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6-43.
作者简介:李江丽(1979—),女,山东青州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