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0-01-07 08:08吴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匠培育

吴尧

[摘           要]  面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需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水平人才。面对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职学校;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72-02

世界技能大赛又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一项影响很大、分量很重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也是一场年轻人比赛交流的盛宴,代表了世界职业技能先进水平。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年轻选手们经过激烈角逐获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和初级阶段,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

一、新时代中职学校呼唤工匠精神

目前,世界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然到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自的发展计划予以应对,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强调产学政多方形成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在加大投资、人才输送、改善商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以保证在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德国的《研究与创新为人民——高技术战略2025》以“应对全球的挑战,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为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保证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应对未来挑战。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认为新的制造业应该是“服务+再制造”,强调以生产为中心的价值链,指出未来制造业技术驱动、布局调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影响、高技能人才需求四大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为英国制造业指明发展方向。法国的《未来工业计划》主要目标是建立更为互联互通、更具竞争力的法国工业,在各领域大力发展应用数字技术,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组织、研发和商业模式转型。韩国在2019年发布《制造业复兴愿景计划》,被定义为“韩国制造业复兴”元年,旨在通过产业结构智能化、环保化、融合化创新,实现成为世界制造业四大强国之一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有专家预计,2030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成就是伟大的,更是来之不易的。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要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工业现代化。2015年,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中国制造2025》,强调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新时代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好现代先进技术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更要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始终。

二、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

(一)家庭因素——思想观念狭隘固化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上高中考大学拿到高学历文凭,才能有高地位、高工资,有成功的人生。他们还认为上中职学校是孩子考不上高中没办法的选择,学技术算是体力活,社会地位不高,以后只能是个工人等。尤其是现在中职学校在校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常年在外打工忙于生计等,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精神状态,认为只要在学校不打架、不旷课就行,对孩子未来期望不高。正是家长这些落后陈旧的思想,对孩子坚持、专注、耐心、创新品格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校因素——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模式还是主流。虽文化课加入了《工匠精神读本》等内容,并以此来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但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并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形成合力,同时在课程实施上只注重课本教学内容,并没有把工匠精神品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职学校也没有对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从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笼统讲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造成本专业工匠精神特色不明显。学校、企业实际沟通交流少,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双方合作开发课程少或者没有,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不能真正了解、感受企业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造成学习盲目、没有目标,专业技能、专业素质要求低,毕业后不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

(三)社会因素——认可度和工资待遇低

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奋斗在一线的大国工匠、优秀高技能人才等先进事迹,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工匠精神的高潮,蓝领工人也是重要人才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但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发生根本改变,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价值追求还有待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国制造转型发展需要很多高技能工人,但现在一般企业新进普通工人工资平均较低,收入难以满足房价、教育、医疗、物价不断增长的现实,更谈不上过体面的生活。部分企业工人更是没有落实五险一金或者只缴纳最低档标准。再加上生产线上工作枯燥乏味、食宿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工人上升体制不健全、工资结构不合理、不尊重职工人格等,这些因素造成中职毕业生实习完后继续留在工厂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纷纷跳槽去往工作体面、自由、待遇高的销售等岗位,造成部分岗位技术传承有断层风险。

三、新时代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出路

(一)家长引导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家庭教育很重要,是孩子性格、品质等养成的重要条件。在新时代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家长应该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包容、开放、创新的教育思维,改变传统“学而优则仕”等思想观念,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多交流、多观察,尤其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注重传递耐心细致、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等精神,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为将来工匠精神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选择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家长不仅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选择,还要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个性、能力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不要盲目跟风选择那些看上去好、能赚很多钱的专业,如果所学非所爱,最终反而耽误孩子未来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家长还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

(二)课程建设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中职学校要改变传统课程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让学校老师走出去,把企业高技能人才请进来,共同制定学生专业培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融合进理论课与实践课之中。要对不同专业所在的行业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本专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内容和理念,理清人才培养重要目标和路径,科学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本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教学中,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碰到的问题和难题,再将解决问题的原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此反复实践学习,锻炼学生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活中学”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要积极应用现代互联网资源,丰富扩展文化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把学生感觉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一个个有声有色,能体现工匠精神的鲜活事例和案例。课程建设上建议把科技史课程纳入统编教材,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科技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三)社会支持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外部条件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离不开各项制度的支持,要着力从经济、文化等制度层面保障职业技能人才合法合理的权益,从而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制度。打破长期以来“唯学历论”的薪酬体系,充分考虑职业资格、技术水平、工作年限等因素在薪酬中的权重。引导和支持企业实行技术入股、高技能岗位津贴等激励方式,拓宽职业薪酬发展空间和上升渠道,不断促进职业技能人才经济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从而吸引中职学生选择企业技术岗位。二是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动,不断丰富每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内容形式,扩大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社会影响力。新闻媒体要深挖和创新“中国大能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类似比赛评选活动,营造出人人尊重技能人才,人人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围。让中职学生感受到在平凡岗位也能获得更多的职业荣誉感,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在校期间自觉把工匠精神贯穿在学文化、学理论、学技术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梦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8):82-83.

[2]吴迎春,林丽萍.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设置研究[J].学周刊,2019(8):41.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