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修
年过古稀的李先生,去年下半年参加了某公司举办的“免费健康体验”活动。活动期间,销售人员极力推销一种保健食品,称其可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等。李先生经不住劝说,花5 000多元购买了6瓶。随后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销售人员又诱使他先后购买了90多瓶该保健食品,总计花费近8万元,但效果就差强人意了。
其实,这种养生的方法不可取。养生要适合自己,不应刻意,也不随意,并且讲究“度”。
先体检,再运动,适度适量是关键
人不运动,处在静止的状态,中医认为是阴。吃的食物长期滞留在胃里,不宜消化,负责运化的脾就不能将水微精华输布到全身;进而使各器官气血不畅,容易发生脏器功能虚弱且气机郁滞,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
动为阳。多活动,筋骨、气血容易顺畅。但是人在运动时要量力而行。中老年人可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舞等。其实,做家务也是运动。如洗衣服可锻炼手指、手腕、胳膊;去菜场买菜,可以活动腿脚,动脑计算;擦地板更是全身运动。
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正在处于下滑的阶段,运动不可过量。但是可以找一些小运动量来进行健身,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老年人在运动锻炼前最好做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然后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同时,身体检查的结果又可作为锻炼前的客观指标,便于与锻炼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运动锻炼的效果。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参加运动锻炼决不能急于求成。开始锻炼时运动量宜小,待适应以后再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锻炼后,如果运动时感到身体发热、微微汗出,运动后感到轻松、舒畅,食欲及睡眠均好,说明运动量适当,效果良好。锻炼的动作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时间要逐渐增加。
运动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是每天坚持锻炼,每次锻炼半个小时左右;实在有困难时,每周锻炼不应该少于5次。同时,运动时要注意掌握适当的节奏和运动量。
吃的清淡些,身体负担小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保持饮食清淡是明智之举。这是因为适当吃些温甘、易消化的米粥、面汤、蔬菜、水果等食物,不会加重心脏负担,反而有利于健康;而大鱼大肉、生冷海鲜、白酒等膏粱厚味食物,脂肪高、纤维素少、对心脏压力大,则易得心血管疾病。
早餐可以燕麦粥为主,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能在胃肠道中阻止胆固醇及脂肪的吸收,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中午要吃饱,可以吃些豆制品,有利于降低胆固醇。晚餐不能多吃,否则疾病会上身。比如说,长期晚餐过饱,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造成胰岛素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另外,吃过饱,体内的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夜间肠壁蠕动慢,延长有害物质停留肠道内的时间,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还易造成结石、脂肪肝等。因此,晚餐宜素食、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钙及易胀气食物。
愉悦的心态,胜过良药
对于任何东西都刻意追求,心态、情绪就会受到影响。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健康非常有利。饮食、运动固然是主要的养生方法,但始终保持恬淡虚无、愉悦的心态,对养生更为重要。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活得老,不如活得好。换句话说,如果长寿是以降低生活水准为代价,变成毫无快乐而言的“苟活”,那就失去了长寿的意义。
不以外物挂怀,不以小事劳心,能以恬淡自娱乐生为务,宽厚待人忠恕为怀,故心中少有烦恼;工作之余,按时作息,饮食以自身脾胃体质需要为度,闲时以读书远游为乐。虽不以锻炼为目的,实有陶冶情操、疏通气脉之功效,以此“不养之养,不练之练”为其养生之道而获益匪浅。
总之,虽喜饮酒但不过度,虽爱美食绝不过量,虽好读书从不过劳,琐事繁忙但雁过无影……如此身心两宜,自然合乎長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