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思政理论课实践中的协同作用

2020-01-07 00:56石英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协同作用思政理论课新形势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有效融合,提高二者协同育人效力迫在眉睫。文章从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及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和优势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协同工作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从而与思政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持续、长久地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共同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下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新形势;辅导员;思政理论课;协同作用

[作者简介]石英辛(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CG6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03[收稿日期] 2020-09-2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时要把握好思政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遵循思想政治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新形势下让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改革可弥补目前思政课教师数量和授课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从而与思政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持续、长久地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分析辅导员工作现状和思政理论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究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优势所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而探索有效的协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辅导员工作现状和思政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队伍人员不足,辅导员缺乏时间对思政理论课进行深入系统性研究。当辅导员同时承担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时候,每天仍需超负荷处理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各类活动等各项事务,缺乏对课程的深入系统钻研,导致独立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两支队伍的交流互动较少,协同授课的知识性和学理性不统一。大多数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目标、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各自为政、互相分离的状况,缺少配合和协调;在分工、职责和隶属部门方面都存在差别,缺乏一定的交流[2]。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例,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课的16学时实践教学授课,授课时间在课程的最后两周,一般通过社会实践、校内活动、短片制作等方式进行。由于实践教学的知识性与前期理论课不在同一高度,且两支队伍交流较少,导致课程衔接不畅,教学目标不一致,给学生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

辅导员理论知识深度和系统性有待提升。在专业能力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强调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强调的是宽口径知识储备;在学历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硕士以上,对辅导员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辅导员普遍年轻,社会经历、实践经验不够,大多是在摸索中教学,有些辅导员并非思政专业科班出身,在理论知识储备上难免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在教学中难以向学生透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3]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融合机制。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分别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部门进行管理。尽管两支队伍在育人方面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但二者难以有效结合。此外,教师评价机制和评价导向存在问题,辅导员在晋升过程中,参与思政理论课授课的业绩占比不高,造成参与思政理论课动力不足,致使协同育人的长效性不足。[4]

二、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十分必要。首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缺一不可。思政教师队伍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教学任务,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日常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两支队伍设立的出发点完全一致,通过相互配合,可构筑一个高效的思想教育大系统。其次,从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的角度看,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结合是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分化趋向综合并举、职能单一趋向职能多样、灌输教育趋向交往式教育的一种体现。最后,考虑两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协同融合有利于思政工作横向衔接,有利于两支队伍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和实效性,进而大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专业化水平,弥补思政课教师数量的不足,有效缓解思政课的开课压力,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可以在思政专业和其他各专业之间架起桥梁,有意识地搭建有机融合的平台,让专业课堂传递思政理念,让思政课堂结合专业特色。

三、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一)思想上高度融合

第一,加强马克思理论指导,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战略工程。面对多元文化和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能够就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剖析和阐述,从而提升思政工作者队伍合力育人的效果,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

第二,强化共识,实现配合。为构建“大思政”格局,两支队伍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破除旧有的岗位分工,建立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互融、互通、互享的意识,实现配合。

(二)行动上目标一致

第一,树立共同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思政工作者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傳播者与指导者,应富有理论深度与广度,善于用理论启发实践并指导实践,这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方不仅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规律,善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现代教学设备与媒介教学,还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了解学生思想困惑,直面现实问题,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让大学生更多的产生一种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正向引导他们完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5]。

第二,建立溝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要搭建两支队伍的合作平台,促进有效融合。首先,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当下普及的媒介,例如QQ、微信、微博,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沟通,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其次,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该平台思政教师可从辅导员处掌握学生的思想近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兴趣爱好等;辅导员可通过思政教师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在日常的学生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渗透应有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打破两支队伍相互脱节、单线运行的现状,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共赢。

第三,提升自身实力,积极投入教学。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在思政课授课中的特长,积极组织课堂讨论、主题辩论赛、课件大赛、成长沙龙以及必要的参观等活动,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自然延伸,以完成对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知行转化。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合作,让教师专注于教材理论知识,保障教材知识的系统精准传授,辅以辅导员精心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真正达到思政课程的育人目的。

(三)制度上规划合理

首先,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实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融合应该站在思政大格局的高度,寻求融合的有效路径。为保障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工作能够长效运行,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出台相应的行政措施。此外,还须成立专门的融合小组,结合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具体的融合方案,由指定的校领导把关,指导及调动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融入高校整个育人体系之中,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良好效果。对于表现优秀的辅导员,通过多方商讨批准后可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并按照对应的专业思政教师标准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因其他原因不能完全兼任思政课的辅导员,可让其参与思政课部分工作,如负责实践项目、进行思政教育课题研究、参与听课、评价环节,等等。

其次,建立多元考核机制。高校思政工作成果的体现并不局限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多的在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因此,不仅要通过考试手段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通过班级评优评奖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查。实施多元考核可有效地将二者进行融合,从而体现高校的思政工作成果。此外,多元考核同样适用于思政工作队伍。由融合领导小组对思政工作队伍进行督查,就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效果进行反馈,最终将每人的表现作为以后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奖金绩效、年终考核等多方面考核的评判依据之一,从而提高两支队伍融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最后,建设保障和激励机制。为了达到高校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的,进一步扩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质量,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求高校建立起针对辅导员的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以及教学技能培训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是对辅导员工作任务的拓展。高校需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要给予两支队伍人员更多的培训交流、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的机会和充足的经费保障。要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进行职称评定、待遇落实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要促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有效进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协同育人的工作绩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的重要依据。在学校层面,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进修培训等,还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继续深造,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四、结语

推动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合力育人的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研究两支队伍合力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如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概念内涵和模式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但是只要两支队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学科、意识、平台和制度方面寻求二者在思政工作中的融合,就能高效发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实现二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要达到有效合理的状态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需要更多思政工作者不断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杨莹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综述[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114-115.

[3]陈维杰.对整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可行性的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6):101-105.

[4]李正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的融合[J].南方论刊,2019(12):103-105.

[5]柯鸿芳.浅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作用的发挥[J].新西部,2018(30):124+119.

Abstra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s growth,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ounsel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selors, the problem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of collaborative work, and enhances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 as to form an educational synergy with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unsel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train tal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labor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mis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counsel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ynergistic role

猜你喜欢
协同作用思政理论课新形势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碱与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协同作用
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