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贞涛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多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等概念已经深入各中职、高职院校,但是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本文以数控车工实训教学为案例,结合我校开展车间课堂教学的实际,探讨车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控车工;车间课堂;有效性;职业
一、数控车工“车间课堂”教学现状
数控车工是数控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数控车工课程的“车间式”实境课堂教学也逐步建立起来。本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开展教学,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过程较为拖拉、懒散、嫌脏怕累,对专业技术知识不感兴趣,表现出一种“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什么用,不学也没什么损失”的态度。
二、职业认同感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技术工人在学生中的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企业所用。据往年数控班高三毕业生就业数据反映,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就业的学生不到10%,换句话来说,学生大部分都去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而不是数控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工作。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工作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的不认同。因此,高一学生入学后,就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高一学生选择报读数控专业及相关机械类专业的,均是基于这几个原因:1.分数不够,随便报个专业;2.家人、朋友因素影响;3.不知道哪个专业合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报读的……真正是因为了解才报读的几乎为0。无论是基于什么理由,学生最终还是来到中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就读,老师就有责任对学生开展职业认同感教育。
所谓的职业认同感是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以及期望;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目标的心理基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上进心、成就感以及日后的就业方向、事业心等。当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对该实训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个人意义、日常用语、工作方法、习惯、环境都极为熟悉及认可时,他们就会在心理层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学习。
三、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车间环境,开展实境教学
数控车工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国内外企业中从事数控加工操作和管理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经过正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经过專业教学、系统培训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开展车间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模糊车间与教室、师傅与教师、学徒与学生的界限,拉近企业与学校的距离,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若学生只在校学习,不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岗位工作要求及企业运作管理,一去到企业,没有办法适应。因此,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车间环境开展车间课堂。模拟的车间环境都不足以改变他们头脑中学校、教室的概念。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车间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习惯、接受这样工作环境。这将有利于学生日后到企业车间工作,能快速地适应下来。因此,开展车间课堂教学时,要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来开展,严格要求学生遵守。
(一)学习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让学生学习企业制度,如考勤制度、安全制度、班组交接制度、物料清单发放与库存等,让学生知道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也让学生熟悉这种运作。 学习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过去、现在与未来,学生可作相关参考,规划自己发展路径。
(二)统一穿着工装
在学校统一穿校服,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生;去到车间统一穿工装,可让学生产生心理暗示,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的角色是车间技术工人,也让学生慢慢接受这样的角色。
(三)熟悉岗位工作
车间里岗位很多,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又不一样,让学生去到具体的车间岗位,了解并熟悉该岗位的工作内容,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机率,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四)用专业术语交流
在车间里,工人们在工作期间沟通的内容大都是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因此,车间课堂里,也尽量用专业术语交流。一来让学生掌握企业专业术语,知道企业对图纸、零件、加工操作、工艺工序的表达;二来可让学生听懂工人们的意思,方便沟通交流。
真实的车间环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室与实训场地的简单结合,而是“虚拟仿真”与真实生产有效融合,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生产理念的融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浓厚,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现“双导师”深度合作,引领教学,共同育人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双导师”教学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导师了解学生,强理论、懂教法,知道如何开展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企业导师出身行业,强技能、熟悉企业操作流程,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指引学生往合适的技能方向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双导师相互融合开展教学,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可现实是学校导师跟企业导师根本没有互补,更没有融合,做不到1+1>2。反而是各自为战,各自有不同的目标……效果并不理想,双导师教学流于形式。若学校导师跟企业导师可以多沟通交流,协调融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育人策略等,才能给学生学习信心、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前途。首先,学生知道跟着导师能学到知识、技能,他才会有信心去学;学好了,可以看到就业的前景与希望,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去学习了。慢慢地,学生跟着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就能从学校学习模式过渡到企业生产模式,并在学习中慢慢地适应,最终过渡到企业生产模式。同时也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理论、技能、职业素养都能够得到锻炼、提升。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成长历程,导师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路径和规律,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五、开展产品化教学,让车间课堂不再是“纸上谈兵”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数控车工教学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车外圆、锥度、切槽、车螺纹等数控车工中级工零件来开展教学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一点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往往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在学。而部分数控车工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则会选用一些艺术品类型的,中级工难度的零件来开展教学,较能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做出来也有一定的成就感,但还是不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数控车工跟企业、行业的联系。要想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氛围,还是要以企业的标准,做企业的产品。
在企业生产产品中,拿出部分难易程度适合的产品用于教学,这样可保证车间课堂生产教学的真实性,更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情境,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教学准备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负责,如: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教法、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图纸、材料、设备等,然后再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并教育学生如何保证产品的合格率,预算废品率,并以废品教育学生错误的操作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引导学生慢慢走出校园思维,逐步养成社会意识。而学生听完导师讲解后,小组内分配角色任务,如:一人编写加工技术文件;一人准备坯料、操作机床;一人质量检测,并做加工全过程记录。小组通力合作,提高学生参与度,也能让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学生愿意学,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个人学习变团队学习,知识学习变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必定可以提高。
六、结束语
车间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融合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以及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都有深刻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反思,收获了经验,也发现了不足。在往后的工作中,应在已有的经验上,不断探索,寻找改进车间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把更多的学生培育成企业所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企业,走技能成才,技能强国之路。
【本文是广东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中职数控专业车间课堂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编号:GDXKT226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新.“产品化”教學模式在数控实训中的应用[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10(007).
[2]霍崇基.“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J].赤子(上中旬),2015(24):332-333.
[3]段金梅.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3):44-48.
[4]王军刚,吴怡逸.行企业导师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实践建议[J].广东化工,2020,47(20):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