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鹏程 万久玲
摘 要:网络营销依靠更低的成本、更低的能耗、更好的体验提升消费过程的满足感,从而在众多营销模式中脱颖而出。课证融合是“1+X”证书制度落到实处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是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个核心环节。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将学历证书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与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的学习内容有效衔接,是中国高职教育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1+X;网络营销;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营销逐渐兴起并走近我们的身边。当前,距离已不是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互联网经济也随之迎来了蓬勃的爆发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营销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营销从众多营销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总体营销模式的“排头兵”。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网络营销在为消费者节省时间、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其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更提升了消费者的满足感。高职院校是新技术、新方法向新行业、新市场转变的有效载体,如何将网络营销技术应用到更广大的产品市场中,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9年,“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要在职业院校逐步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高职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不仅要办好学历教育,更要打好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处理好“1”与“X”的关系。“课证融通”是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个核心环节,“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学校推行“课证融通”,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互融互通。
一、“1+X”网络营销课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现状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在2019年已居于世界第一,全国范围内现有职业院校11700所,各类职业院校全年招生927.24万人,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2696.44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院校1418所,招生369.83万人,在校生1134.7万人。
网络营销及其相关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两部分的比例一般为1∶1。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实践资源的短缺等原因,导致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比例失调,出现重理论、轻实操甚至无实操的现象,继而导致学生囿于理论、纸上谈兵,缺乏学习兴趣,就业创业屡次碰壁。具体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网络营销是近年来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新兴学科。该学科的教学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理念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而缺乏网络营销经营管理者的经验。这样会导致课程重理论、轻实操,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学生手中。
(二)教材缺乏实践平台
实践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脱胎于只能在理论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旧的理论体系教材。在“教材缺乏实践平台”这一因素中,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实战案例的深度分析。经典的实战案例能够降低学生就业创业的风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与传统学科相比,由于缺乏实践平台,学生在入职时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三)教法缺乏理论创新
现在的教育体系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体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但是,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说,还基本停留在教师说教学生听的阶段,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跟现代的网络资源争夺学生的课堂关注度、现代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对落后,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度等方面欠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1+X”网络营销课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内容及目标
基于“1+X”的“网络营销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其次,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校内外教学模式;最后,要充分发挥实践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建立立体化“网络营销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1+X”证书的一体化教育
“1+X”证书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双创”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是以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基本意识提升的普及性教育。网络营销是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传统的营销方法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学科系统,有特定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普及性和公平性,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体现差异性。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学校将积极打通证书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搭建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平台。
(二)优化培养目标,明确“网络营销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学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导向目标,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學生学会规划与选择。学校通过项目式、阶段式、循序渐进式等方法让学生赢在起点,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最大的社会价值。
“网络营销型”人才的具体特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网络营销型”人才的一般特征。“网络营销型”人才一般在社会工作中勇于实践,能够直面困难,总结经验。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商科人才培养为例,由于贯穿于人们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商业活动,通过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的“管”和“理”,对资源进行重组和高效调配,提高经济社会活动的效能和投入产出比,以实现物尽其用、高效产出的社会目标,因此,商科类“网络营销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在制度、管理、组织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并具有有效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适时转化的潜在价值。
(三)优化培养模式,建立“网络营销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各专业长期积累的课程体系和较为独特的教学方法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各专业根据学生情况、师资情况及资源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法和手段。“网络营销型”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需要以学生的个人兴趣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元素,让学生具备知识结构合理、知识根基扎实、知识面宽深相宜的典型特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格局。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学校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各地方经济体对人才的多样化、特异化需求,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畅通学习途径,深化校政、校企、校校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
二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提升能力。学校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探索学分银行、弹性学制、“课证融通”等方面的实施路径。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进一步加强通识课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畅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渠道。第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重视学生的内涵培养。第四,引进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学资源和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第五,进行“课证融通”,建立“1+X”网络营销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1+X”网络营销教育。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式和内容,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成长成才平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研究型、精英型向技能型、普惠型的转变。“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职业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深刻理解“1”与“X”的关系,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发挥学歷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黄晓云.1+X,职业教育“加”什么——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副所长陈李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3-30.
[3]蒋玲.论复合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6).
[4]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5]邓泽民,陈森森.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三作用[J].职教论坛,2019,(5).
[6]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7]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8]熊丙奇.如何让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5).
责编:红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