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钦州商贸文化遗产探析

2020-01-07 00:53陈晓殷滕兰花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钦州文化遗产商业

陈晓殷 滕兰花

摘 要:钦州作为北部湾地区的沿海港口城市,留下了诸多近代商业历史文化遗产,如以一、二、三、四马路为主干的商业街道,中山路骑楼为主的商业建筑,以及以广州会馆为代表的商业会馆,保存至今,成为城市历史文脉。

关键词:钦州;商业;文化遗产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4.01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4-0083-06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书》,指出了城市化正快速推进,需要把历史城区的维护、管理及规划战略纳入地方发展进程。这就为各国的城市文化遗产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钦州作为北部湾地区的沿海港口城市,商业历史悠久,在汉代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宋代时,钦州是沟通交趾与内地的交通汇集地与商业贸易点。直至近代,钦州的商贸均较繁荣,如今留下诸多商贸文化,如商业行市、商业建筑以及商业会馆等。梁拓曾对钦州市一至五马路骑楼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提出保护与开发概念方案设计[1] 。

一、近代钦州的商贸历史文化景观

(一)商业街市文化遗产

商贸活动通常是在一定的场所里进行交易,在城市里,这样的场所通常是以街市的形式出现。街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息息相关。

钦江为钦州市第二大河流,自古就是通商航运要道。早在宋代,钦州已是北部湾沿海地区的一个商业交易之地。据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在城外江东驿设有钦州博易场,“凡交趾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富商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至蜀”[2]。明代的钦州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坊郭之民,不充役使于官,则贩鬻鱼盐为业”[3]19。随着买卖的增加,市场也随之扩大。明代钦州依钦江交通之便,上通灵山,下达防城,商贾时集,城内形成桥南圩、西门圩等圩市。随着商业发展,商业税是当地政府一项重要的收入,“门摊商税银一十二两,闰月加银一两”,由于门摊众多所获得的商业税非常可观,“每季可得银一百四五十两,一年可得六百余两。从宽取也,尽法而取,又不止是矣”[3]36。清朝雍正年间,钦州圩市的数量明显增加,雍正《钦州志》记录了城区里的圩市有东门市、桥南圩、西门圩,城外有防城圩、大江圩等,由城区范围扩大至州城附近的乡镇。

清中后期,由于钦州位于合浦之西,毗邻合浦县西的白皮盐场,凭借这有利的资源条件,获得了食盐转运贸易的机会。清末时,钦州的商贸因其地处两省交界处,出现较发达的转运贸易。“清光绪初年十几年时,广西西江未有小轮行走,南太泗镇,欲办省佛港各货,赖我钦为运转。我钦地居东省邕宁之中,其时又值稻谷、落花生丰收,谷米源源运出北海,面油源源运上省佛,回头采办洋纱、洋布疋及各杂货,由红单船运到沙井,转大驳船上钦,又由钦转运到南太泗镇,我钦实为商场买卖之一大枢纽”[4] 701。此则史料所涉及的信息很丰富。就是说在机械动力的轮船在西江投入经营之前,销往西江中上游的一些货物如珠三角地区的洋纱洋布、杂货和运销到广州地区的谷米、花生通过钦州转运。因其主要靠水路,当时主要的货船是红单船。此处说的“红单船”,罗尔纲先生据引光绪《江浦埤乘》的记载,指出红单船是广东商船,旧时是商人造船呈报海关发给红单,以备稽查[5] 。陈国栋认为红单制度从清初就已實施,纳税而持有红单(出口关票)的船只被称为红单船,凡是符合请领红单的商船都可以称红单船[6] 。由此可知,在清初时,红单船即是广东地区民间用于外贸的大货船。虽然此处未提及其数量,但是从转运的史料来看,当时的红单船和大驳船多停靠在沙井和犁头嘴尖山等处,在钦州至南宁的陆路商道上,“小董、百济、南宁路上,常有夫千数百,肩挑货物,不绝如缕”[4]701。由此可见钦州商贸因地利之便而繁荣的盛况。

近代初期,因西江有轮船行驶,对钦州的商贸产生很大的冲击。但是在1941年和1942年间,因日本封锁华南沿海,钦州凭其地邻越南之便,转口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有东兴一路可抢运越南洋纱布疋、胡椒、砂仁各大宗品物回钦州发售,廉盐广西各商来钦竞争转运,处得其时,仿佛光绪初年十几年商场景象”[4]701。当时,钦州的商业繁荣,“近年奔走东兴、海防各商,采办胡椒、砂仁、淀粉、西药等货,不惮千万里,运往桂黔川等省发售。又如业盐者,由海道运来乌石、越南东西海生盐,再由钦江运经陆屋,达桂平、梧州等处发售,或转湘发售。又一路运抵南宁或转百色发售,盐价税费运费,不知几千百万”[4]691。由此可见,此时钦州商业的发展还是较快的。城内的商业街区亦是不断发展,钦江以西的老城区是重要商业区,即今天钦州市区的一、二、三、四马路,形成当时的商业经济圈,商铺林立,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商业色彩很浓的街巷,如打铁巷、芋头巷、宜兴巷、鱼寮巷、盐埠巷、竹栏街、旧菜街等。有些街巷的名称即可反映出当时该街巷所主要涉及的商业门类。其中,颇负盛名的要数宜兴巷。宜兴巷在旧城鱼寮横街南面,长约300米。其得名始于清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苏省之宜兴,由此得名。后有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相继而是出,研究日精一日。又于吸烟器外,发明制茶壶、花瓶各物,茶壶载茶,一年不变茶味。……宜兴器日益著名,遂于同光间,在鱼寮横街成一家兴巷”[4]713。宜兴陶器日益出名,后在鱼寮横街延伸出一条集生产销售一体的宜兴巷。清光绪年间,宜兴器驰名各省,“再付去上海巴拿马各展览会比赛,均获优等奖章。硭街帮长吴仕华,采办各宜兴器回硭街陈列发售,法人多欣赏而喜购。自钦前设道署后,官员往来较多,无不购宜兴器带回外省,或送人、或自用。最爱购者,州牧郑荣,常向黎家园、仁义铺二处定制,光顾宜兴,在官场中以郑为最多”[4]715。自清同光年间起直到抗战,宜兴巷陶器行业一直生意兴隆,贸易不断。从史籍记载来看,宜兴店中的较大经营者为黎家园、仁义铺。另据研究,黎昶春、黎昶昭兄弟的坭兴陶业亦很是兴旺,在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0年获比利时世界陶瓷器展览金质奖章[7]。1939年日军从钦州登陆侵略广西,受战争影响,钦州坭兴陶业一落千丈。

鱼寮街分为鱼寮东街(今名鱼寮东巷)、鱼寮西街(今名鱼寮西巷),是宜兴巷的主路,靠近主干道,人民路从中间穿过。近代时期,“鱼寮东横街通宜兴街到竹巷,与今中山路侧接”[4]870,因离钦江码头很近,地理区位四通八达,各类商品可在此街汇集,因此鱼寮街的商业作用亦不可忽视。盐埠街(今名盐埠巷、盐埠北巷),位于今金海湾西大街以南盐业公司钦州仓库附近。盐埠街毗邻钦江,交通便利,是盐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设有盐务收税关卡[4]870。“并越南盐、乌石盐运来钦者亦日众,钦盐商每年终结算,无一不一本数利或十利以上”[4]706。可见盐埠街盐业贸易繁荣,因盐得名。

东门市,原为白沙街、竹栏街、故衣街三街的旧称。清光绪时,东门市范围街巷热闹,商铺较多,尤其是白沙街,街颇长,生意繁盛。但到了1934年,县长章卒伦将原有的街道拆宽,改造为新式马路,一些老旧街巷人气不再,生意冷淡[4]860。当时新建四条横向马路,“永福路,明堂路,建铺有七八成”“且永福路,当旧日钦防公路口,颇热闹,子材、明堂两路,次之”[4]868。中正路口南大校场方向,与思裕路口西交汇处,则设有牛圩,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买卖牛者云集此圩。除了“四横两纵”的主干马路外,由主干路往外延伸的其他街道也分布着商铺,但在抗战时期饱受战火影响,中山路、自明堂东路口南下截,街道未拆宽,亦尚有店铺被日寇拆毁未建复,中正路与明堂路交界处,西路口南下路段,路虽然被拓宽了,但是路面还未平整,“挨西建有店铺四五十间,挨东星散店铺十余间”[4]869。

近代钦州城内的主要商业街道一、二、三、四马路,见证了当时钦州商贸历史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它们有了新的名字——子材路、永福路、明堂路、思裕路,转变成为钦州老城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

(二)商业建筑文化遗产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与记忆。近代,随着钦州商贸的发展,一种商住两用色彩鲜明的建筑——骑楼纷纷兴起。骑楼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清末时传入广东沿海城市,形成融合中西风格的底层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敞廊式建筑。“骑楼”作为正式名称,最早出现于1912年民国政府为治理广州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将这类建筑称为“骑楼”。骑楼建筑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林琳认为近代广东骑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外展型圈层结构,即分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圈、粤东粤西粤北边缘圈、琼桂闽赣台外围圈(广西的南宁、北海、梧州、桂林、龙胜、融安)、东南亚及其他外域圈。琼桂闽赣台外围圈主要是受广东骑楼文化影响而出现[10]  。笔者曾对近代以来广西骑楼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骑楼的出现与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更与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有关[9]。钦州的骑楼建筑的出现也与商业密不可分。

近代时期,钦州属广东省管辖,因开展省际贸易、边境贸易而繁荣起来,城内商贸活跃,但是钦州雨水多,集中春夏秋三季,降水急速,而晴天则阳光曝晒。因商业繁荣,适应这种气候的骑楼随之在钦州出现。近代时期钦州商贸发达,中山路临近钦江,商品贸易繁荣,“是商业经营的闹市街。较大的商行、烟庄多设于此”[10]751-752。20世纪20年代,时任县长的章卒伦规划整治街道,“将濠壩街至惠安街,即一马路口至三马路口,原有街道两边拆宽为马路,名民族路,并将民族与大南两路,由北至南三马路口止,敷以士敏土沙石路面,连同一二三各马路面,亦敷以士敏土沙石”[4]868,民族路后改名为中山路。城市道路的完善,促进了骑楼的修建,沿街房子,多以骑楼的形式,在房子底层缩退几尺,留出走廊,用作人行道。走廊可为过往行人挡阳遮雨,这样的设计在当时来说实用方便。商铺进驻,更是带动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钦州中山路骑楼的建筑风格受岭南粤文化的影响,为传统岭南民俗风加上西洋建筑艺术。有学者根据骑楼临街面宽度,把今天钦州中山路的骑楼分为单开间式、双开间式以及多开间式,在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建筑中,下段是富有韵律感的廊柱,中段是带有异域特色的拱券與装饰柱,上段是风格迥异的女儿墙[11]。抗战期间,钦州城内不少马路曾遭受炮火攻击,街道来不及修复,骑楼商铺的生意受到冲击,“铺面有生意者尚属少数”[4]869。

骑楼,是钦州城市历史痕迹与人文情怀的沉淀,保存至今,见证了钦州百年以来城市发展的历程,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特色建筑破败以及老城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2019年1月,广西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区和占鳌街区名列其中。如何让骑楼焕发青春,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

(三)商业会馆文化遗产

会馆本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同乡之间联谊的团体组织,多建有专属建筑以聚会议事。联乡谊、奉圣贤、聚议事,是会馆的主要功能。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跨区域内的商贸活动,让一些重要城镇里的外地商人多在同乡会馆议事,使会馆由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商业会馆因而出现。

钦廉地区在清代时被称为下四府。钦州因地处两粤交界处,在清末西江未有轮船航行之前,跨省贸易量不小,钦地的“谷米、面油源源运上省佛,回头采办洋纱洋布疋及各杂货……由钦转运到南太泗镇”。钦州城内各地商帮不少,如“广帮,则有孔怡记、祥隆盛、泗源、厚和、孔同亨、孔三栈之洋纱布疋水火油;广顺、安顺、永春阁,生熟药材;土帮,则有廉籍宏安、钦籍颜同泰之面油。后来,做南宁帮者,亦有李华记等。一买一卖,商货交通东西二省”[4] 701。钦州商业繁荣,各类外国商品和外埠商品充斥着钦州城乡市场。在这个跨省贸易当中,广州籍的商人数量众多,经济影响力最大,为了联谊乡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以孔三栈、孔怡记、祥隆成为首的“广州帮”商人组织建成广州会馆,道光十四年(1834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两次重修[10]1168。

广州会馆是目前钦州唯一的一座会馆,也是钦州至今保存完好的商业文化遗产之一,座落在钦江以西(今钦州市钦南区中山路24号),典型的明清庭院式建筑风格。会馆正门顶有3米多长的花岗岩石匾,内刻有“广州会馆”四个阴刻行楷大字,为乾隆年间己未科状元庄有恭所书。会馆为硬山顶砖石土木结构,进深两座,面阔3间,清水磨砖墙,天面饰琉璃瓦,屋脊嵌彩陶,墙头绘壁画,门框、柱子、天阶均用大理石精刻镶嵌而成,走廊有人物禽畜浮雕,工艺精湛。据研究,广州会馆的碑记中有记载,“窃在钦州贸易百有余年”“会馆之设所以叙乡邻而联亲谊也”“为我客聚会之所”[12]。可见,当时的会馆既可以促进商贸繁荣,又可以增进商人之间的友谊。广州会馆曾经是钦州商会的会址。直到1932年底,钦州商会因租借广州会馆期满,才把会址迁至天后宫[13]。广州会馆还曾作为钦州私立启文女子职业学校的校舍,缘由是私立启文女子职业学校刚成立不久,资源不足,钦州商会自愿借出广州会馆作为该女子学校的校舍。可见,广州会馆对近代钦州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广州会馆作为钦州最古老的的建筑之一,属于钦州重要的商业会馆文化遗产,值得保护传承。

由上可知,近代时期,钦州因地缘优势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文化遗产,如商业街道、骑楼建筑和商业会馆,不少保存至今,成为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文化遗产。

二、钦州商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一)保护性利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文脉所在。钦州商业文化遗产——中山路历史街区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古朴沧桑的街道与异域风格的建筑,是艺术活动的优良背景,不少影视剧取景、婚纱摄影等活动在钦州中山路骑楼街区开展。

广州会馆虽然失去商业职能,但是仍在发挥其文化职能,它现在是钦州钦南区图书馆,保存书籍报刊等资料,设有阅览室,又是艺术展览馆,供游客参观。

地方政府也很注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钦州中山路骑楼街、占鳌巷历史文化区已经被列为重点保护区。钦州市的第一部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条例对该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规定,其中第31条规定:鼓励、支持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设立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开展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传习所等,制作、经营传统手工艺品,开办、经营文化客栈、民俗客栈、特色餐饮,制作、销售旅游纪念品、传统特色产品,其他保护性利用活动[14]。该条例的发布,确保钦州商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20年5月起,从中山路口至五马路口之间的道路开始封闭,进行骑楼建筑的修复改造,沿线基础设施包括街道与水管、电线等正在整改完善。广州会馆周围的非主体建筑已经被拆除,广州会馆重现风采,指日可待。

(二)保护和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度不高问题。中山路历史街区与广州会馆位于老城区,附近居民大部分为几十年的老住户,老龄化严重,教育程度低,素质普遍不高。对于政府施行道路封闭、拆除建筑的做法,不少居民会质疑,或者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甚至会抵触,群众参与度不强。只依赖政府,缺少公众参与,后续的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不会长久。

2.商业与交通问题。中山路骑楼街与广州会馆附近街道均位于传统的老商业街区,待其修复完善后成为城市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将带动附近区域商业的发展。除了附近固定的门店商铺,还会有不少流动商贩在景区招揽生意,随着人流量增加,车流量也相应增加,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将加大对景区秩序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钦州商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一)保护优先

1.要明确责任单位,加大监督力度。在遵循《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应该完善保护细节。如包括商业文化遗产在内的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主要管理主体、参与部门以及居民,应做好相关的权利与责任界定,做好宣传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有了他们在历史街区生活,才让商业文化遗产有了生命力。为此,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设立意见箱,方便收集群众意见与建议。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应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进来。

2.要加强环境保护。中山路骑楼街区与广州会馆附近街巷,可以考虑逐步发展为步行街区在特定的时间段限制机动车驶入,禁止大型机动车驶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无论是商业文化遗产主体,还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尤其要注意张贴刻画的问题,设置禁令标志,建立违者处罚机制。在历史文化街区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垃圾桶、环保箱,有偿招聘附近居民为临时环卫工,确立区域责任制,既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又可以解决人手不够问题,提高居民的爱护意识。钦州商业文化遗产区靠近钦江,钦江作为天然的背景,可以为商业文化遗产增添风采。还应该重视钦江的清洁,及时清理江面垃圾,处理好污水排放。

(二)合理利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的重要任务”[15],为此应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这是让历史文化街区活态延续下去的好办法,将有助于有效解决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保护意识薄弱、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

钦州商业文化遗产是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美学观赏价值。因此,对于合理利用钦州商业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传承钦州商业文化传统,做好文旅融合规划。政府可以在钦州历史文化街区开办民俗客栈、特色民宿、本地特色手工艺作坊等。建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工艺品展销会。建立商业文化遗产摄影基地,举办商业文化摄影活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3D全景拍摄,与一些著名地理杂志合作,如《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之友》等。

2.开展地方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在钦州中山路历史街区进行本地民俗表演,如采茶戏剧表演;建立骑楼老街影视基地,与地方电视台、著名视频播放平台合作,拍摄纪录片、短视频等;欢迎自媒体、网红达人、微博大V来遗产区直播打卡,扩大对钦州商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开展游客体验项目,如漫步民国复古街巷、宋代钦州博易场购物、乘坐仿古游船畅游钦江等,有助于树立钦州商业文化遗产的品牌。

3.探索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成为最有活力的旅行方式。2013年起,作为一种中小学校外活动新方式,研学旅行兴起,近些年来很火热。研学旅行是在教育部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融合的校外活动,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方式,承载着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2016年,教育部联合11个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分学段有效针对性进行,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16]。这一意见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之中,推动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进一步融合。为此,作为近代商業历史文化遗产聚集的钦州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好本地特色手工艺作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场馆,再做好地方民俗文化的常态展演,通过专业研学导师的引导讲解,让中小学生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选一些较易上手操作的地方传统特色工艺,如钦州傩戏面具制作、竹编等,或是让中小学生们亲身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的研学旅行会很有成效,而且也能极大增加历史街区现有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率。

综上所述,钦州现存的近代商业文化遗产特色鲜明,是城市文脉所系,应该做好实地调研和挖掘整理工作,促进城市现存的商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活化利用,助推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发展,仍有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拓.基于社区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以钦州市1-5马路骑楼街区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卷五:[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9:196.

[3]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钦州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4][民国]陈公佩.钦县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5]罗尔纲.波山艇和红单船[J].历史研究,1956(7).

[6]陈国栋.红单与红单船——英国剑桥大学所藏粤海关出口关票[C].海洋史研究(第五辑),2013:196—215.

[7]周开日,曾宪通.可爱的钦州[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38.

[8]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滕兰花.近代广西骑楼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地方志,2008(10).

[10]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钦州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甘冠蓝.钦州骑楼空间建筑形态探究——以中山路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7).

[1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城乡建设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432.

[13] 郭有权.解放前后钦州商会的会址[C].钦州文史资料(第五辑),政协钦州市委员会,1986:54—55.

[14]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N].钦州日报,2019-10-25(04).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6-2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from=timeline.

[16]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0-06-20].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責任编辑:郑  好

猜你喜欢
钦州文化遗产商业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Tough Nut to Crack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