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流传至今。蒙古族艺术类别多样,如我们熟悉的舞蹈艺术“安代”、说唱艺术“好来宝”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经久不衰。蒙古族不但能歌善舞,也同样喜爱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乌兰召一带的蒙古族民俗仪式剧“呼图格沁”可谓是蒙古族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蒙古族;戏剧;呼图格沁
“呼图格沁”是蒙古语,有“祝福、求子”的意思,另一个音译为“好德格沁”,汉语有“丑角”的意思。这两种说法在当地群众以及文化工作者的著作中并存,前者以内容命名,因为这种民间艺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确以驱邪祈福,祝福求子为主;而后者却是以喜剧表演风格命名,从表演风格来看,“呼图格沁”的表演风格诙谐幽默,活泼淳朴,整个表演也将滑稽怪谲的角色贯穿其中。
“呼图格沁”的发现和兴起,引起了内蒙古乃至全国从事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注目,并对其产生了很大兴趣。为了便于大家了解与研究它,本文对其产生、形成与发展,做一简单的介绍。
● 关于“呼图格沁”的传说
关于“呼图格沁”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外地传入。“呼图格沁”中主要人物是白头翁,也叫白胡子老头。他同蒙古族居民信奉的“白老人”非常相似,无论是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人,还是西蒙古的卫拉特人,亦或是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都信奉“白老人”,白老人形象通常是一身白袍,须发灰白,并拄着一根龙头拐杖,他比天小,比地大,主宰万物。这些说法都和“呼图格沁”中的白胡子老头非常接近。另一种说法就是“呼图格沁”是乌兰召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而在乌兰召一带关于它的传说也有两种说法:
一是相传早在3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后代鲍格都仍、索德木都仍,从遥远的故乡来到现在的敖汉地区,生息繁衍,一度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可是忽然有一天,这里突然降临了天灾,旱涝交替、瘟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加上人们家中子嗣难以繁衍,牛羊也相继绝迹。面对灾难,一位善良的牧民噶拉德恩便到西天拜佛求方。佛祖告诉他,在阿尔泰山有一位白音查干巴特老人(白头翁、白老头)能够为人间消除灾难。按照佛祖的指示,牧民请来了白头翁,各种灾难果真消弭,从此吉祥的阳光又普照在乌兰召草原上。
二是乌兰召建了海力王府,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然而,天灾降临,这里所有的牛羊都死了,河水一夜之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就在这时,村里一位叫布尔固德老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带领全村的人,合掌面朝北方叩首仰天祈祷。就在这时,一位身穿白皮袄的老人飘然而下,老人白胡子、白眉毛,手捻佛珠,拄着宝杖对众人说:“我来自北方的阿尔泰山,特前来为你们免灾祛患……”人们问他的名字,老人只是捋须遥望北方笑而不语,于是人们便称他为“阿林查干乌布根”,意思是“北方的白老头”。接着白老头挥舞宝杖口中念念有词逐家逐户地祝福、驱邪,果然灾难消除了,大地一片祥和,牛羊满山遍野,人丁兴旺。
这两种传說都有一个相同的情节:白头翁不能在此地久留,要回到阿尔泰山,当地百姓问到再发生灾难怎么办?白头翁说道:“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你们装扮成我的样子,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就能保四季平安,消除灾难。”后来,白胡子老头又一次来到了乌兰召,并带着自己的老伴儿曹门岱、女儿花日、义子朋斯克(黑老头),还有随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相传这时白头翁已是佛教的名人,于是佛祖派孙悟空和猪八戒去保护白头翁一行降妖除魔、消灾祈福,这就最终形成了现在“呼图格沁”表演中的人物、情节和表演形式。
● “呼图格沁”的表演内容
早期演出“呼图格沁”并不是随意而行,而是一办就得三年。如果村中发现有不吉祥的事情,像生不了孩子等,村中就会有好善者或亲朋主动为受灾者操办。办成后第一年为受灾的人家送“呼图格沁”,第二、第三年就得请。所以第一年的费用由操办者向好善者捐收,第二年、第三年就由请者操办。表演的时间也是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发展到今天,“呼图格沁”不再是在每年的正月演出,只要有人请表演,无论是求子、结婚、祈福,“呼图格沁”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表演。
整个表演大体分为请神、驱邪、送神几个部分。
(一)请神
首先表演者要制作面具,每表演一次“呼图格沁”就要做一套新的面具。呼图格沁面具的制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整个流程包括取土、塑模、糊面具、上彩、晾晒、打孔。每个环节都带有说唱敬奉神灵的歌曲,同时还要举行庄重的仪式,这些仪式既具有萨满崇拜的影子,又有喇嘛教“查玛”的元素,充满了古朴与神秘的色彩。面具做好后还要带到庙里请喇嘛念经加持,让神灵的魂魄附在面具上,从神殿走出后,这些原本普通的面具就有了神的力量。表演者在戴上面具前,就是当地普通的农民或是牧民,而戴上面具后就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了。
(二)驱邪
驱邪的表演顺序大体可分为4个部分:
1.出发载歌载舞。表演者戴着面具,唱着《敖汉赞歌》《鸭鸡庙歌》,在村庄的街道和路口处载歌载舞。孙悟空和猪八戒在前面开路,白头翁被簇拥在队伍的中间,其余的人则跟随在两边。
2.进院祝福驱邪。当表演队伍走进村民的院子里时,主人便会点上香恭敬地将白头翁一行人请进院子里。走进院子后,表演者会环绕着吉祥的“盘肠”图案,跳着祈福舞蹈,唱着吉祥的赞歌。白头翁挥舞宝杖指点四方,代表为主人祝福。黑头翁则手拿佛珠配合白头翁向四方驱邪,白头翁的妻子曹门岱、女儿花日挥舞着彩带和孙悟空猪八戒交叉跳着祈福的舞蹈。
3.屋内祝愿。白头翁等人被主人请进屋内,孙悟空和猪八戒被留在门外,负责警卫。主人会在屋内摆上丰富的食物热情招待白头翁,此时白头翁一行人就会唱着祝福的歌,这些祝词幽默诙谐,富有民族特色。如果主人有求子的愿望,白头翁就会薅下一根胡子,系在铜钱上递给求子的女主人,让她揣在怀里,表示来年就能够如愿以偿。
4.临别挽留。当表演者唱起《青鸟歌》时,就是告诉主人及在外等候的演出队伍,这家祈福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而这时主人会故意地将白头翁的老伴儿曹门岱留下,接着白头翁会做着急状并唱起《求情歌》,请求主人不要挽留老伴儿,他们还要去其他人家祈福。离开主人家时,表演者又会唱起《四个杭盖》等歌曲继续祝福,直到每家每户都去过为止。
“呼图格沁”的主要演员白头翁和他的妻子儿女在屋祝愿的时候,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不能进屋的。这时主人就会用糖果引诱悟空去马槽添草,以保佑牛马羊不得瘟疫,因为孙悟空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弼马温”。主人还会用大枣引诱八戒去猪圈添食,祝福猪肥体壮。
(三)送神
当几天的活动结束后,到了正月十六的晚上,表演者会在村头点燃火堆,他们唱着颂词围绕着火堆跳着祈福的舞蹈,当表演者跳过火堆后,会将佩戴的面具郑重地扔入火中,以祝愿神灵平安回到阿尔泰山。这就是最后的送神。
● “呼图格沁”的表演形式
“呼图格沁”的表演形式极具特色,有人认为“呼图格沁”源于傩文化,它同原始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呼图格沁”是“跳查玛”,因为表演中要戴上特制的面具,整个仪式还带有宗教色彩。而汉族群众则将呼图格沁称为“蒙古秧歌”,因为它的表演形式与汉族秧歌非常相似,同样是走街串巷、載歌载舞。还有人把呼图格沁说成是滑稽戏剧,因为在表演过程中,呼图格沁有很多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的互动对答。关于“呼图格沁”究竟属于何种艺术,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对“呼图格沁”既不能用现代戏剧的概念来衡量,也不能用汉剧的模式对少数民族的戏剧生搬硬套,应该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曲六乙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剧种的分类、内涵与界定》一文中认为“呼图格沁”处在由蒙古族民间歌舞向蒙古族戏剧发展的过渡阶段,将其定义为民俗仪式剧。
两百年沧海桑田,“呼图格沁”作为蒙古族民间艺术,在纵向上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宗教艺术;在横向上吸收、借鉴了兄弟民族的艺术精华。“呼图格沁”早已植根于蒙汉人民的心中,它既是蒙汉文化融合的体现,更是蒙汉人民用心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
(作者简介:黄露,赤峰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辽代历史)
参考文献:
(1)董波,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呼图格沁”,学苑出版社,2010—04;
(2)熊秋玲,“讨”出来的说唱艺术,戏剧文学,2014年04期;
(3)高红花,无限魅力的民族民间音乐,黄河之声,2012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