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荣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仅仅靠“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课本知识,开展“题海战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需求了。
用教育家的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是当下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一方面深入研究“教”:研究教材、教案、教具、教法;另一方面精准研究“学”:研究学生、学习、学案、学具、学法;第三方面扎实研究“做”:让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施课程育人理念。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作为教师,不要仅仅把自己定位到学科教师的层面,而要定位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在教学设计时,要恰当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鲜活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生活。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教师拍摄一段“炕糍粑”的视频,并配有文字《10秒钟的诱惑》,如此设计教学,让教育润物无声,使课堂升华。
为这10秒钟的视频/可谓兴师动众,煞费苦心/与同事分享糍粑的美味/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一展厨艺 不是我的梦想/欣赏糍粑华丽翻身/才是我的初衷。
当你沉迷王者荣耀时/由于惯性,你会争分夺秒/当你沉醉阿基米德时/由于惯性,你会见缝插针/选择了一时的荣耀/便失去黄金般的光阴/你知道吗/这是惯性使然。
把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惯性”拓展到思考问题的思维“惯性”和日常行为“惯性”中,教师教得惬意,学生学得开心。通过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让“教育”与“教学”水乳交融。
坚守教学原则立场。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改革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学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务必时刻坚守,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噎废食。如“循序渐进”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要遵循这一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赶进度。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所述:“如果现在不把所学的教材彻底弄懂,那么以后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解同样的东西,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重复地讲授已学过的内容,而要对复习内容进行重整,在讲授方法上再次创新,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乌申斯基所述:“在每一次复习时,教师都应当把某种新的环节编织到儿童头脑里已经形成痕迹的网里去,或者讲解以前有意留下未讲的东西,或者补充以前有意没讲的某些细节……”因此,教学中第一次构建新的概念、学习新的规律显得尤其重要,不能走过场,赶进度,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形式上似乎完成了“教”的任务,实际上根本没顾及“学”的过程和效果。这样,会导致对某个知识点即便是反复地复习,也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学效率低下。
此外,灵活、恰当、适时地运用“直观性、启发性、量力性、巩固性、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让课堂丰富而灵动,让师生充分享受课堂。
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学科教学要以知识为线索,开展演示、演讲、游戏、对话、争辩、讲授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知识只是副产品,成长才是主打产品。”在此,特建议教师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释“意外”的生活现象;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教师一定要从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兴趣。比如物理课中,教师在讲授《汽化和液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语文课上常用的“报听写”的方法引入教学:从学生把“汽化”的“汽”写成“气”,把“水蒸气”的“气”写成“汽”开始讨论。这样的教学,大大增添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也很好地把物理和语文学科的学习融会贯通。
加强理科实验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先从小孩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实验课必须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里去上,在实验室里“做”,在实验室里“学”,在实验室里“教”。理科教学中要杜绝教师“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讲实验,要尽可能多地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勇于吃苦、攻坚克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教材以外的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对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开发教材之外的实验资源,是理科教师的创新之路。理科教师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规范实验教学实施,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
加快信息技术融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猝不及防。网络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疫情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创造性工作,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习各种小程序或信息技术,把101白板、思维导图、幕布、西沃,钉钉、腾讯、微信等网络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升网络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努力成为网络教学的能手和名师。
一线教师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精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网络教学专题研究,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重构,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师充电成为常态。优秀的教师往往具备三方面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储备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些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育家十分鲜明地强调了教师终身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进行自我知识更新、自我培训应成为学习常态。
教师自我培训,首先应从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开始。课程理念是我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检测、教学反思的指南。但还有部分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没有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更加缺乏对课程标准的灵活运用,学习课程标准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当务之急。其次是大量阅读教育理论和实践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雅斯贝尔斯、陶行知、叶圣陶、于漪等教育家的理论专著,同时阅读魏书生、李镇西、李吉林、窦桂梅、雷夫·艾斯奎斯等中外名师的教育实践专著。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再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教育理论。再次是阅读冯友兰、周国平、季羡林、史铁生等哲学和文学家的著作,学会对教育进行细微而富有哲理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学,在田里教。”研究学生心理、生理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研究学习的最佳路径,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