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照
编者按:近期,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作为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如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怎样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如何健全办学管理机制……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期,围绕激发办学活力,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交流分享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以期为“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供可供参考的鲜活样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推进中小学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激活学校教育细胞,释放师生动力活力,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關键指标。长期以来,宜昌市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抓手,针对“行政部门管得太多太细,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不强,师生主动创新活力不够”等问题,变管理为治理,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放权力赋能力,着力调动办学主体活力,开展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施教育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为学校发展破壁松绑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升学为目的的单一培养模式在中小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普遍存在,“千校一面”、人才同质成了限制学校特色发展的铁栅栏。重点校、示范校、普通校形成的等级壁垒,导致学校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校长“官本位”作风和教师“大锅饭”思想,直接表现为职业倦怠、不思进取。学校编制饱和,敬业者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懒惰者得过且过,却难以管理,浪费了公共资源,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退化,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捆仙绳”。
宜昌市立足新高考对高中阶段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针对城区高中学校发展模式单一的实际,以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针对学校定位、校长选聘、教师调配、专业激励等关键要素,精心谋划、大力探索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新路径,着力解除束缚学校发展的绳套,释放人力资源新动力。
(一)实施学校结构调整。2016年,宜昌市按“优质+特色”的功能重新定位,将城区原10所高中整合组建成6所,形成“3+3”(3所定位国内一流的综合高中和3所定位优秀专业鲜明的特色高中)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特色高中与综合高中实行财政保障统一标准,教师岗位统一调配,中考招生同一批次,逐步破除学校等级界限,淡化行政级别差异。同时,全力支持特色高中发展,立足特色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建设特色课程资源教室,调配补充骨干教师,增强特色学科专业能力。下放部分招生权限,支持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计划,面向全市招收特长学生,学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自主组织招生考试,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较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和社会对于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行校长竞聘选任。领导班子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少数,为了选优配强校长,宜昌市打破传统校长任命制,推行校长竞聘选任制度,在干部管理基本程序要求下,增加主要负责人推荐、竞聘演讲、专家评分等程序,扩大了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创新竞聘选任形式,聘请组织、人社部门专家、知名校长和教师代表参与现场评分,纪检监察干部全程监督,确保竞聘者在同一竞争平台上“比武”,打破了校长的终身任期制,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真正实现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选贤任能、能上能下。
(三)推进教师“县管校聘”。2017年,全市启动“县(局)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制度,构建“一一二三”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一主体”是指以县市区教育部门管理为主体;“一备案”是指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对教师交流调配实行备案管理;“二统筹”是指教育部门统筹教师编制和岗位职数,统筹教师交流调配;“三自主”是指学校自主确定岗位清单,自主开展全员竞聘,自主负责教职工日常管理、评价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2019年,改革全面铺开,全市共聘用教职工21798人次,跨校聘用1657人,调剂聘用105人,待岗培训15人,解聘、清退76人,实现了教职工从“单位人”向“系统人”、“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四个转变。教职工岗位意识明显增强,教师资源存量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配备结构显著优化,队伍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和释放。
(四)健全专业激励机制。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名家更是其中的关键力量和领头之雁。宜昌市探索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建设,分为教学、德育、教育管理3个系统,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2个层级,设立宜昌名师、学科带头人、明星班主任、杰出校长、明星教育管理者荣誉,构建起专业分系统、晋升有梯次、管理有届期的教师专业荣誉制度体系。实施青年名师“千人计划”、卓越教师“百人计划”和宜昌教育家“英才计划”,建立起螺旋上升的梯队培养结构,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极大激活了教师成长本源动力,夯实了学校办学活力人才支持基础。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办学内生动力,为学校发展聚势赋能
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在推进政府简政放权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具备用好权力的匹配能力。当前,受长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中小学普遍存在“唯上”思想,办学主体意识偏弱;囿于传统,创新解困能力不足;重管轻理,依法办学水平不高;闭门造车,家校协同育人不够等问题,“忙、乱、慵、浮、散”现象让学校办学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宜昌市抓住教育教学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持续推进特色学校构建、卓越绩效管理、家校共建共育等创新改革举措,激活学校内生动力源泉。
(一)以落实“两个责任”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教育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指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建立权责对等、分类有序、简明易行的主体责任清单,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综合督导,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压力层层传导、措施持续跟进。全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招考、调剂、转岗等措施,配齐配强思政教师队伍,通过学科竞赛、课例展评、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市委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召开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委员会,积极推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二)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构建“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大格局。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形成学校特色的第一要素。宜昌市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学校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推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能力。确立《中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中小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探索与实践》等多个课题,设立样本学校,组建专家团队,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历史沿革和周边资源,挖掘屈原、王昭君、三峡水电、土家风俗、茶桑柑橘等宜昌特色教育要素,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开展研究,逐校指导制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长期坚持实施,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优秀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题推介宜昌市优秀校本课程案例。在夷陵区、西陵区率先试点,并在全市推广实施的《生态小公民》校本课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三)以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为契机,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管理水平。2014年,宜昌市在教育系统导入和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制定符合本市教育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育质量奖评定标准》《中小学校卓越绩效管理应用指南》《中小学校卓越绩效管理实施操作手册》等,将办学思想、依法治校、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开放办学、办学成效等纳入管理体系。在卓越绩效整体框架下,教育行政部门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清理了一批考核、评比项目,下放了一批教育管理权限到校,推进了简政放权实施。学校积极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章程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得到了教职员工的充分认可,过去校长盯着局长,老师盯着校长,现在人人事事想着学校,时时处处念着学生,教育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以实施教育微改革行动为抓手,锤炼学校务实创新风尚。2017年以来,宜昌市以问题为导向,以着力破解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任务,启动实施了“凝练校训”“厕所革命”“功能室开门”等15项教育微改革行动,立足推动基层育人方向、育人模式、育人环境创新,不做“高”“大”“上”的理论研究,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微处创新,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以“微改革”推动“大变化”,“微创新”形成“新成效”,“微调整”释放“正能量”,有效调动了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育改革真正成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真实美好。
(五)以推进家校共建共育为重点,推动形成学校综合治理合力。良好的家校关系是学校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保障,也是学校办学活力的宝贵能源。宜昌市积极推进家校共建共育,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大力推行家委会建议案制度,邀请家长代表直接参与校服购买、食堂管理、研学旅行等工作决策,不断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宜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举办家庭教育第一课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畅通家校互动沟通渠道。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为学校发展指路定向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评价导向不清直接衍生出“唯分数”“唯升学”“择校热”“学业负担过重”等教育问题,影响了发展素质教育,限制了激发办学活力,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
2013年,宜昌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我们大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学校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
(一)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涵盖“公民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审美表现、社会实践”五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确定自评、生评、师评三种方式,完善过程性资料收集和评价渠道。评价结果以等级呈现,折合20分计入中考总分,有效地引导了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力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建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看起点、重过程、比增值,推行绿色升学率。组织专业力量,分别对全市六年级、八年级、高二年级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评价指标涵盖学生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学业负担程度等方面,并按照“大数据”理念分区域和学校分析事业发展的成绩、瓶颈和症结,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发布质量监测报告,引导各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三)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督导体系。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的教育督导体系,对接中央决策部署、重点工作和事业发展短板,制定教育督导工作规划,先后开展学前教育、农村教育、特色高中创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等15次专项督导,推动地方政府履职尽责,督促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认定592所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为教育决策和学校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开创学校育人新篇章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家长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还是个长期的过程,会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更新标准、提高要求。我们虽然在前期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与党对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坚定久久为功的恒心和韧劲,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依法梳理政府部门教育管理权限和学校自主办学权限,建立正、负面两个清单,把该放的彻底放下去,把该管的认真管到位。大胆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转变传统单一式行政管理方式,强化宏观指导性调控管理,确保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为学校留足自主办学的时间空间。
(二)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校长竞聘选任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校长培训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教育家型、梯队结构合理的校长队伍。保障学校依法治学权力,落实教育教学、人事工作和经费自主权,提升校长说“不”的勇气和底气。强化学校章程建设,以章程统领学校依法办学、民主决策和约束机制,鼓励学校创新,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全力发掘学校发展不竭动力。立足學校办学理念和资源,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共同愿景,凝聚不懈奋斗并能长期传承的不竭动力,激发无限创造,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张力。
(四)扩大开放合作办学力度,拓展丰富学校活力来源组成。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推动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拓展家校互动渠道,丰富家校共建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建立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形成学校办学的自我更新机制,提升学校活力持久力和先进性。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