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良好家风的塑造绝非一人一时之事,一朝一夕之功。古人说:“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可以说,家风建设在源头上就要有务求“长久”的发心。“天长地久”是中国传统家文化特别看重的内容。可以说家风是一种传承,而非一时的标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意识地去“传”,有敬畏地去“承”。
传,就是“告诉”,告诉家人以及周围和这个家庭有关的人。承,就是“聆听”,聆听尊長以及了解这个家庭过去的人。传承的目标,是为了让一家人可以牢记历史,不忘初心,长长久久地繁衍生息。
所谓风,原本指民歌,是《诗经》里面的三种文体之一。古人说:“风动而虫生”,古代的“虫”有时指“龙”“蛇”“虎”之类有灵的动物,可以引申理解为“精神生活”的象征。“风动而虫生”,也可以理解为那些民歌是先民精神生活传承的媒介和载体,通过这些民歌的传唱“民德归厚”。
古人说“君子如风”,就是因风而“化”,这是文化的基本形式。另外,这个“风”字也可以理解为“讽”,即老百姓通过歌谣的形式为当政者提意见和建议,这是国风。
而家风,是为了教育和传承一家的精神生活,是靠这个家庭里面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来承载。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值得传颂的故事,不必惊天动地,但一定感人肺腑。家风建设,就是去发掘、整理和记录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那些值得传下去的宝贵故事。重视家风建设,就是要重视这个家庭里面那些反映祖先德行的宝贵故事,它们会成为后辈精神生活的指引。
我曾经在一个贫困少数民族自治县做心理学项目,为一些“问题学生”培养自信心和求学的动力。我们尝试运用叙事家庭心理学的方法发掘家族里面值得传承的故事,结果孩子们都从中受到鼓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做团体治疗,和孩子分享家里祖上曾经很荣耀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一位家长告诉孩子,他的太爷爷是留过洋的,是当时特别有名的医生。从这个孩子眼睛里面立刻可以看到那种充满希望的光。另一位家长告诉孩子,他的爷爷是老革命,曾经跟着毛主席一起打过仗呢!孩子的荣耀感也是无以复加,立志好好学习,将来参军为国家效力。这些故事非常宝贵,但他们从未听过,至少没有在别人面前带着尊重的态度认真听过。如果我们有意识、有仪式感地强化和传承这些故事,就会改变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风,即是歌。歌的正体字是“謌”,就是“詠”,意思是让“言”可以“永”。对家风建设而言,就是让家族可以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的那些话以及故事传承下去。“传”和“承”的举动其实就是“孝”。《中庸》有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做到孝的人,是善于继承祖先的志向,善于讲述祖先故事的人。顺承家族中值得传颂的故事,并用文雅简洁易于传播的方式归纳整理,让后人和别人的心灵为之所动,愿意转而告诉后代和他人,这就是建设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鼓舞,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这是家国情怀最实际的心理关联。
但愿每一个家庭能够重视为孩子创造一种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