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泽宇,王方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歌猛进”,暴露出一些弊端。城市绿地被侵占与品质下降是其主要症结和表现之一。都市型绿道作为城市绿地中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建设的侵蚀,原先建造城市绿道的初衷和意义早已被快速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所掩盖。过度的城市开发建设,使绿道丧失了原有的生机与特色,已经难以满足多方面人群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因此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绿道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从十八大以来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了对于城市的管理,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生态修复与修补老城区中被损坏的绿地环境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因而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道设计对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显得尤为突出[1]。
绿道作为一种线状的绿色空间载体,不仅具有休闲游憩,娱乐和环境教育的功能,也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对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也有着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对于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热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绿道的研究,国外已有文献通过调研绿道周边居民和使用者的态度作为绿道规划设计重要依据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绿道规划设计政策当中来[3,4],以及在国外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绿道与都市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5],还有从景观类型学与生态连通性的办法来评估绿道的设计[6]。国内已有文献从单一视角视觉景观吸引力来评价分析绿道中的景观视觉元素[7],也有从游客满意度和游客游憩动机行为特征的角度出发来构建指标因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分析绿道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待近一步提升绿道资源从而满足游客的需求[8,9]。也有对绿道沿线特色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与绿道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复合型绿道网络的构建,形成整个绿道系统生态与文化的良性互动[10,11]。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视觉美观性,便利适用性,文化体验性,和自然生态性四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综合分析评价环城绿道的景观。以期能够为环城绿道的景观分析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对后期绿道品质整体的优化提出一些较为有依据的策略。同时也是对不断提升的合肥市老城区的城市风貌提供一些帮助,更好的彰显合肥城市的特色魅力与历史文化底蕴,使环城绿道在城市中心区成为融合都市文化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亮丽的风景线。
合肥市环城绿道始建源于古护城河和防护林带,蜿蜒于老城区周边,也是连接新老城区的重要纽带。绿道全长约为8.7 km,总面积为137.6 hm2,沿线串联和整合着多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大体上分为八大景区段分别为环北景区、环东景区、包公园、银河景区、西山景区、琥珀潭景区、黑池坝景区、杏花公园,素有“合肥翡翠项链”的美誉(见图1)。
图1 合肥市环城绿道概况图
研究展开以景观评价法为基础[12]和相关研究手法为支撑,建立环城绿道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判断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和判断矩阵进行指标赋权,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根据二者的综合数据对环城绿道的景观进行测度,精准的寻找到现阶段绿道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2.1 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较为广泛而又精确的选取对于整个环城绿道评价至关重要,因此秉着广泛性、独特性、精准性、可行性为原则,再通过现场调研法、文献阅读法、专家询问法、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因子。选取了视觉美观性,便利适用性,文化体验性,自然生态性作为研究环城绿道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其中视觉美观性选取5 个评价因子,便利适用性选取5 个评价因子,文化体验性选取4 个评价因子,自然生态性选取4 个评价因子,据此构建出合肥市环城绿道的景观评价体系。
1.2.2 获取数据
在绿道的8 个分区段发放调查问卷。随机对周边居民和游客发放调查问卷300 份,收回290份,其中275 份为有效的调查问卷。出于专业性考虑,并加上园林景观学生30 份问卷,共30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其中本次调研中男性占44.5%,女性占56.5%。年龄范围为10-65 岁,男女比例均匀分布,反映数据还是有较好客观性的。在调研基础上,开始进行问卷原始数据的统计。
1.2.3 指标权重系数与调查得分
首先基于在层次分析法原理[13]上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总体上分成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对指标层每个景观因子划分为5 个等级,赋值9、7、5、3、1 来表示。数值越高表示重要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则是重要程度越低。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计算,确定各个景观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其次在问卷调查中所得的调查得分采用的是等距离赋值打分的办法,通过量化的办法来表示出调研对象对于各个景观因子的感受程度。分别对应的是0.2 为差,0.4 较差,0.6 中等,0.8 良好,1 好为这五个打分标准段。然后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对数据计算平均值,最后计算得出各个指标调查得分(见表1)。
1.2.4 测度模型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采用加权组合函数,计算出整个环城绿道的综合景观评价值,目标层评价公式如下:
(1)式中p 值为整个合肥市环城绿道的评价总分值,n 为准则层总共的评价因子数量,wi为评价体系中第i 个评价因子得到的评价目标的权重。xi为第i 个评价因子调查得分。
同上计算原理,求出每一个准则层的评价值,准则层评价公式如下:
经过推导计算环城绿道整体的综合评价值为0.4175,各准则层的分值分别为绿道的视觉美观性评价值为0.1646,便利适用性为0.1382,文化体验性为0.0499,自然生态性为0.0651。各景观因子综合评价值(见图2)。
表1 合肥市环城绿道景观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与得分
图2 各指标景观因子评价综合得分
基于以上的计算结果,参照已有研究的评价等级划分标准[14](见表2),环城绿道的景观综合评价值是0.4175 处在中等的等级分值段,说明绿道具有一定的基础,主要由于年代久远景观要素多方面已经老化和后期绿道管理不完备造成了现今的衰颓,但将来还是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准则层计算分值来看,视觉美观性(0.1649)>便利适用性(0.1382)>自然生态性(0.0648)>文化体验性(0.0499),整体平均值为0.1043。相比较来看现阶段绿道的视觉美观性是最好的,文化体验性的评价分值与其有较大差距,低于平均水平。在整个绿道空间设计上视觉感受层面让观者感觉到有一定的美感,然而感受到城市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较少,文化体验性较弱。便利适用性评价值也是高于整体平均值,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生态性方面评价值与平均值相比较来看分值较低,是需要重点整治的部分。总体上来看数据两级分化较为严重,4 个指标层之间发展不协调。绿道尚未达到一个均衡的发展状态。
通过对因子层数据观察发现,因子层最大值0.717 与最小值为0.0025,并计算出平均值为0.0231。说明因子层各评价分值与平均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数据之间落差大,各要素之间濒临失调。如视觉美观性方面绿道的空间形态得分最高,但与绿道的铺装丰富度分值相差过远,铺装同质和陈旧化严重,大部分采用的是沥青和混凝土硬质材质其中铺装的有些路段已经严重破损,甚至让游客行走不便。便利适用性中公共服务设施分值最高,设施较为完善,但绿道照明系统分值最低,造成傍晚之后的绿道使用率有很大幅度的降低,狭小而又昏暗的空间让人们的安全感减少,同时也容易成为夜晚都市犯罪的场所。文化体验性中沿线文化景点丰富度评价值最高,因为绿道融合串联了多个历史文化景点。最低值为城市时代文化的体现度,在绿道环境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城市科技创新文化元素,展现创新科教之城优势但相反几乎没有体现之处。以及相对较低值空间意境感受度,由于空间中运用园林设计手法较为单一,所以难有意境的产生。在自然生态性中绿道与城市空间环境融合度分值最高,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值最低,绿道还是较好的融合于城市周边环境,但物种多样性分值不太理想,由于处在城市的中心区不可避免有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物种会相对减少。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河道水质不佳和堤岸硬质化的处理。其次原因是植物方面虽然绿道整体上绿化率和郁闭度都是很高的,但植物多为次生林且种类种植单一再加上绿道后期的粗放式管理,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很难有不错的多样性效果。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选择每一个指标层中因子综合评价值最小值的因子或相对较小值的因子,以此为绿道景观薄弱点把其作为优化突破点。推出以下合肥市环城绿道今后发展提升的策略。
表2 绿道综合得分评价级别与代表程度
在整个绿道景观环境空间中,铺装的多样化程度,很是容易引起使用者不同的美学感受和对环境产生共鸣。应注重对于铺装的设置,需从两方面进行考虑。
(1)铺装的设计应结合绿道每段的特点和功能定位,以包公园段为例,本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在铺装的色彩选用上以偏冷灰色调为主,材质采用青石板,纹样融合古庐州文化元素。渲染出一种慢行绿道体味庐州风韵的意境。
(2)针对不同空间类型,需要调整铺装的尺度,铺排的方式和质感的选择,让使用者有跌宕起伏的感受,如休闲游憩空间多采用适中尺度软质铺装,较为规矩的铺排方式以此区别绿道中每种空间独特性。
都市型绿道不同于其他类型绿道的独特点之一,应是提供城市中人群在每天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需求,所以首先植入相应的理念于各段之中,如“庐州之光”、“科技之光”、“古朴诗意”、“都市映象”、“游戏娱乐”形成灯光独有特色主题。其次灯光与景观要素有机结合,如与构筑物的结合采用“浓墨重彩式”的照明,对于绿道高差处理运用泛光式照明突显自上而下的层次感,植物结合轮廓式照明彰显造型之美,总体上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最后灯光设计与水陆两条特色游览路线结合,打造精品水游线夜景观和陆游线夜景观,二者相互衬托。从而一改绿道原来白天深受市民青睐,晚上冷清无人的“怪象”,对绿道的使用进入到一种全新模式。
绿道将来发展应充分发挥出合肥科教名城的优势。与时代创新科技紧密的融合,定期的将一些最新科技技术运用到绿道空间中各景观要素当中,增添符合不同年龄段游客对于整个绿道的互动体验性,如青少年互动于景观小品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装置,增强其科普知识;中青年在绿道原有场景下沉浸式的感受视觉VR 体验,寻找到不一样的新体验;将原有空间功能与科技结合升级,老年参与到智能活动空间当中,通过老年化的智能服务,增添生活乐趣,满足多方需求,总体上能够激发绿道活力。从而以此成为独有的吸引亮点,同时随着技术的向前更新也能够不断的为绿道注入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使绿道“经久不衰”,永远保持新鲜感和活力。
植物和植物景观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的效益,它的美学特征更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审美意境的元素[15]。因此绿道植物配置和选择上从宏观层面,植物的种植和造景可以与分段的特色和周边环境相结合,综合考虑赋予每一个分段的植物特殊性和美观性,以琥珀潭段为例,其周边多为社区,人口密集,因此可以种植果树园林,植物可由居民自己栽植,果实自己享用,获得丰收喜悦感从而建立与绿道更深层次的联系,共享新资源。从微观层面,选择乡土植物种植,加强植物之间的色彩对比和形态之美的塑造,形成有多种变化的植物空间意境,如在园路一侧林下空间种植季相变化明显的宿根路缘花镜或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滨水岸线种植形态多样的水生植物,让观赏者从嗅觉、视觉、触觉都有着多样的感受,从而有更为丰富的空间感知。
绿道的建设应以生态建设为优先考虑,维护其生态体系的平衡,形成良好的生境条件[16],才能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绿道位于城市中心区,所以更多依赖于人工的后期管理。可从两方面加强维护管理:(1)树立游客对于绿道主人翁的保护意识,在游憩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及时反馈绿道问题。(2)由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多方互动,共建绿道的发展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于场地环境单元化集约式管理,如定期对水质进行监察及时对水污染进行处理,植物进行修剪,检查病虫害情况和增加对绿道的管理人员。形成绿道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当下人们对于城市绿色空间的渴望和需求感不断加强,以绿道为一种类型的绿色空间将会是今后城市更新发展的关注焦点。本文试图在双修背景下探讨绿道今后的发展路径,从四个维度综合性的视角测度了绿道的景观品质,实证研究表明:虽然环城绿道有一定的基础,后期优化的潜能是可挖掘的。但是现阶段各指标和因子评价值数据之间参差不齐,没有均衡发展,尚未达到最佳的状态。在此分析基础上,针对其评价值的薄弱点提出了5个优化策略,期望能够使绿道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有更多的效益。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绿道景观进行评价,其中还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会致使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探讨。此外,仅仅通过合肥市环城绿道来研究都市型绿道的景观在研究样本的数量上存在局限性,还需要近一步调研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绿道,进行之间对比研究寻找到新的绿道研究视角。相信随着绿道研究进一步的深入,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都市型绿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绿道有着更为全面准确的建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