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文化空间活化路径研究

2020-01-07 02:47唐婧储金龙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合肥特色空间

唐婧,储金龙,李久林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3.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快速城镇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特色的消失等。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1]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城市文化是历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体现,城市文化的产生依赖于城市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发展。不同地域的城市,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不仅可以为城市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选择以合肥城市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将合肥城市文化空间从历史遗存空间、自然生态空间、都市文化空间三类空间进行解构分析,并提出城市文化空间活化策略。

1 文献研究回顾

2005 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称之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文化空间是指某种公共空间,或者某个公共场所,使得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和体验到城市文化的表达,体验到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里。[2]

城市居民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场所空间中获得体验,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公民具有强烈的参与感并且高度可识别能反映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地方被称为“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市民交流的中心,也是城市文化在现实中的载体。城市的文化空间一般是指有历史依据或是被大众认可的“心理空间”“经验空间”或“意象空间”,是人们在意识上对文化的感受,对文化在空间上体现的一种形象上的反映。[3]规划师、创意者对城市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的特征文化进行解读具象成为各种文化符号后落实到空间中,并对空间赋予一定的文化活动,使得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对城市的文化有所认知。城市文化空间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人、活动、场所(如图1 所示)[3]。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是城市文化空间的使用主体,也是城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转化为物质空间的媒介;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者经历来感受历史感受文化,文化活动是城市文化延续的关键,城市通过创建一些活动来提高城市文化空间的识别性;活动的发生总是会占据一定的场所、空间,那就是有特定的物质空间来开展活动,城市文化中的记忆和活动发生的感情和物质空间是分不开的。

图1 文化空间构成要素

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空间要从人类学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地理学的视角以及城市研究视角四个方面进行研究。[4]“文化空间”在人类学的定义中,最早称之为“文化场所”,后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称之为“文化空间。对“文化空间”的概念最早的界定便是源于人类学,指出了文化空间的时空二重性,对后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只将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表现形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文化空间的概念以及内涵已经超出这一范围。社会学领域下对文化空间的定义是广义范畴的研究,西方研究的“文化空间”更多的是指“文化上的空间”,将文化空间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进行研究,没有将其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学术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反而更加系统化一些,突出研究文化空间的精神载体、意义与符号、交流与传播等方面,不过国内外的研究都偏向于抽象以及理论性的研究,有关文化空间的研究难以聚焦当今社会的文化与空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段义孚曾经指出,给公共空间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成为场所的过程,也称之为“人化”。[5]从西方传统地理学的视角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是宏观的,主要是空间地域性方面的文化,对不同地域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的分析,了解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演变,国内地理学视角对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是以传统视角为主,对后现代社会环境下文化空间的传播以及再生产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对空间活化再生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空间面临着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传统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的问题[6]。空间活化实质就是给城市空间注入活力,恢复城市空间品质,使得城市富有生机。在当前背景下,融入现代生活,对城市的空间进行修补或者改造,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以及城市活力。

城市文化空间的同质化逐渐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在城市角落还一息尚存,但是其现如今的生存的环境、在空间中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7]。由此可见,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开展城市研究视角下的文化空间发展研究的需求更为直接和急迫,而现有研究相对侧重“空间的文化属性”而忽视“文化的空间落脚”。因此,文章把研究视角侧重于城市文化在空间上的表达,以此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活化提出一定的策略建议。

2 合肥城市文化空间特征及问题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是支撑长三角西部板块崛起的重要核心,但城市精神的空间表达不够突显,文化脉络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片段性的记忆比较多,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认识,导致城市发展具有都市气质,但缺乏文化内涵。对标世界名城,可以发现这些城市都是以城市文化为灵魂,将城市中重点打造的地区的形象与城市功能充分结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城市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形象。合肥坐拥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又是全国十大科教城之一,如何在发展中提升自己,具有独特性,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因文化演进、空间格局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特色之本、历史文化是特色之魂、社会发展是特色之新。对合肥而言,这种特质在空间上表现为历史遗存空间、自然生态空间、都市文化空间,对于合肥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2.1 城市文化空间特征

2.1.1 历史遗存空间

合肥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大多集中在老城区内,老城区是合肥最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空间,老城区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商贸云集的城市氛围,现如今依旧是合肥的城市中心。合肥历史上经历较多战乱,城市破坏严重。除了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展示以外,很多的具有历史文化的景点需要展开复建、新建才能展示给人们。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拓展,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遗存空间要素的记忆打造亟待活力重塑。对空间格局而言,环城河、环城公园是合肥老城自宋代“斗梁城”以来的城市轮廓,城郭范围一直没有改变,很好地延续了合肥老城的空间格局。对文化街区而言,合肥历史文化街巷现存37 处,但目前仅有“义巷”、“逍遥十八巷”、“井梧巷和金巷”的历史受到关注,而拱辰巷已无文化遗迹留存、北油坊巷现存灯柱、文字等历史印记,飞骑桥巷通过立碑展示文化特色,历史遗存空间分布如图2。

图2 历史遗存空间分布图

2.1.2 自然生态空间

探究合肥这座城市发展脉络,从环城时代的历史辉煌到滨湖时代的来临,发现每一次城市跃迁的背后,总与湖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天鹅湖、蜀西湖、巢湖等湖的规划发展带动板块兴起,进而推动整座城市的发展进程,自然生态空间分布如图3。

图3 自然生态空间分布图

合肥在1952 年拆除城墙,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环城河湖水系为公园绿化带[8],尽管现在城墙已经不再存在,但城市的历史轮廓被保留下来。环城公园就像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环绕在老城外围,在城市建设中作为城市景观特色融入其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2006 年,合肥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轴线,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9]。同时合肥的湖也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变化,其中,巢湖——让合肥成为“大湖名城”,“湖城共生、湖美城兴”,让合肥这座千年古城,从江淮小邑,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天鹅湖——合肥沿湖建设先行者,2003 年,合肥西南部被规划为政务文化新区,荷叶地鱼塘挖掘连片修整,建成一个面积逾千亩的人工景观湖,开创了以湖为依托,沿湖进行城市建设,引进政务、文体、医疗、教育、商业综合体等相关配套的先河;董铺水库——见证合肥创新之旅,董铺水库北边科学岛,岛上林木茂盛、绿树成荫,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做科研的绝佳之处,“科学岛”成为吸引人才的“大磁场”,科研“大咖”纷纷选择来到岛上,见证合肥走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征程[10],由此湖记录着合肥文化记忆。

2.1.3 都市文化空间

对主城区内各种城市功能的文化空间要素布局进行分析,其中功能要素主要分为:行政、商业、历史、文化教育、产业等,其中城市的主要文化生活功能集中在绕城大环内,且以老城区的公共生活记忆最为集中,绕城大绿环外现状布局多个产业园及教育园区,滨湖中心现状未建成,因而文化空间记忆少,都市文化空间分布如图4。

在时代发展中,经过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合肥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已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缺少具有特色的文化交流、城市创新与治理、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建设还是相对有一定的落后,具体表现是:由于资源的限制和效率,城市的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和动力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图4 都市文化空间分布图

2.2 合肥城市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合肥市文化空间要素的现状特征,对合肥市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调研,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研结合,问卷内容主要是对合肥文化空间满意度调查,问卷实际发放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 份,对于问卷部分问题的分析如图5:

受访者认为合肥市存在城市文化的,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历史风貌保存的不完整,没有传承下去,配套的一些文化设施也不完善,缺乏体验感,城市文化渗透到城市空间的深度还不够,对于能体验城市文化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一类的设施还存在提升空间。

2.2.1 历史遗存空间存在的问题

图5 部分问卷分析结果

由于历史上合肥整座城市经历较多的战乱,在不断的战争动乱中,城市文化在形成、重建中反复发展,整座城市有文化内涵,但文化整体呈现出片段化的特征。

合肥城市文化特色不鲜明,历史遗存空间的分布也是呈零散分布,没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体现。随着合肥城市经济、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再加上城市文化挖掘不够,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合肥现状的街巷组织有部分丧失地方传统特色,历史空间格局和文化传承面临危机。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破坏较严重,存在待修复的空间。合肥钢铁厂、抽承厂、合力叉车厂、江淮厂等是合肥工业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着工业历史发展的记忆,但是目前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仅存在于意识上的感知,而缺乏场所的体验感。历史文化在空间上并没有展现出合肥所具有的城市特质。

2.2.2 自然生态空间存在的问题

市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环境与基础设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经典绿楔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公园化、碎片化;河流水体功能单一,河流廊道公共空间不断被挤占等现实问题。

合肥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好,大蜀山片区、董铺水库片区、科学岛片区、天鹅湖片区、环巢湖片区等都是市民认可的城市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也是市民认为可怡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这些地方也是市民认为合肥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空间,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著的,例如老城区环城河,是市民休闲活动场所,但由于空间功能单一,缺乏一些配套娱乐设施以及活动组织,使得亲水空间缺乏活力,对于人群的吸引力相对减弱。城市文化空间品质存在提升空间,以期更好的体验到合肥城市文化。

2.2.3 都市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中心缺乏整合,核心功能不完整,难以发挥“核”的作用,无法形成标志性中心形象;城市标识的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均质化,城市重要片区、重要节点、重要廊道景观特色不突出,可识别性较差。缺少有特色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客厅”空间。市民认可的城市街道大多以美食集聚,街道活力充足,但是缺乏文化的内涵,文化主题不明确,缺乏具有合肥文化特色的街道。

科创科教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也不具体,合肥作为科教之城、科创之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基础较好,创新空间集聚分布,创新力强,但是具备国际性水准的创新空间较少,对于市民的开放程度也不够,缺乏一些可供市民以及外来游客体验到城市科创文化的空间以及活动,从而对于合肥市民以及外来游客、外来人员,城市吸引力比较弱,城市特色文化的体验感较差。

3 城市文化空间活化路径

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困扰,因而开展了城市特色风貌规划,探索如何有效的表达城市的文化。通常公共空间在城市文化表达上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模糊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表达不够、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无法凸显文化传承的特色。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针对问题植入文化烙印。

对于合肥城市文化空间活化路径研究,借鉴了相关研究,对合肥城市遗存空间、自然生态空间、都市文化空间三大类空间分别进行了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3.1 历史遗存空间的活化

合肥老城区的文化空间塑造着重于庐阳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在保护方面,对城市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突出历史文化集中地区的特色风貌,划定“合肥历史城区”。保护、修缮和整治城隍庙历史街区,在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整体更新,修复建筑风貌、引入休闲业态、植入艺术气息。重新梳理了城区历史文化脉络,通过中央城市走廊连接特色风貌街区、淮河路步行街区、商务办公区,着重展示合肥环城公园与南淝河、清朝与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串联历史价值高、人流聚集量大的节点,形成慢行线路如图6 所示。

图6 历史文化线路

对于历史型的街区,在合肥现有的历史空间范围内,利用现存的街巷肌理,通过增加基础设施、艺术设计等手段,街巷将重新恢复活力,成为可以驻足的、一体化的公共人文空间。深度挖掘合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城市特色的内在品质,提炼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文化融入到街道空间内,合理进行景观设计,从景观形态和视觉上特出反应城市的特色文化。并对城区内新老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彰显城市历史。

3.2 自然生态空间的活化

生态系统规划主要考虑整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城市外部内部水系网络、城市现状开放空间,对城市的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并进行生态修复,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为前提。开放系统的规划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城市景区规划、城市慢性系统和城市广成节点规划。以建设宜居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将城市的山水自然环境与都市慢生活相融合。同时,互利城市的水网结构,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慢行水环道系统。加强滨水区建设以及生态控制,处理好滨水区的生态水岸线,恢复和提升滨水生态空间的功能,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公共性,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原有生态环境,避免滨水环境和滨水空间私有化[11]。

对于自然生态重点片区:南淝河片区、江淮运河片区、环巢湖片区等,重点打造合肥水生态、水休闲、水文化,提高合肥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自然生态展示如图7。

图7 自然生态展示

3.3 都市文化空间的活化

都市文化空间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活化利用城市的文化空间,打造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完善城市的行政办公、文教体育、金融商贸、旅游度假以及居住休闲等功能。通过建设大型商场和金融企业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其集聚的中心效应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合肥拥有秀美湖畔和生态氧吧等绿色环绕的诸多人居优势,充分利用巢湖,结合环湖大道设计,构筑一条具有滨湖特色的风景区。

围绕大学校园建设具有创意创新的特色文化街区,通过校园人气带动城市文化传播。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增加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打造示范性的邻里中心,引导相关创新人群开展创业创意文化活动[12],带动城市文化发展。围绕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两所理工科名校,增强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心功能,搭建国际性的创新平台,引入国际化城市氛围,提升国际创新影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建设创新创意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相关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试点建设,推动智能化的城市运行和管理,科创区如图9 所示。

图8 都市文化展示区——核心区

图9 都市文化展示区——科创区

对于都市型街区,要加强街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可达性。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城市街区积极向市民公众开放,并依据其所处的功能、区位、景观、生态等要求进行引导。加强街区的通道密度,加强街区与城市公共系统的衔接。街区空间应该加强文化的注入,要让文化有落脚点,满足各类的功能以及各种人群的需要,结合街区文化增加创新、创意、商业、旅游、文化、服务等设施。同时提高业态档次,凸显出街区文化创意。

4 结论与讨论

文章梳理城市文化空间要素与特征,并对应到当代发展空间中,厘清现状空间的问题与挑战,得出以下结论:

(1)合肥城市文化空间特征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但是挖掘程度不够,利用不足;城市自然资源已有初步体系,但是生态空间的品质不佳;都市文化空间的创新力强,但是特质不突显。

(2)针对不同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空间活化路径,形成一套关注文化空间的空间品质优化策略。

文化空间是基于文化的发展与空间的表达,是针对当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而提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地域根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今天,中国城市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城市建成区的空间修补和品质提升正在推进,这为文化空间构建与优化提供了难得机遇。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建筑风格、精神风貌以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13]、文化素养等。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其文化建设所能达到的程度,城市的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将文化整合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战略中,实现空间品质的多元价值,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新视角,这将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课题。不仅如此,随着优化的范畴进一步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等概念吸纳进来,城市文化还可以在空间品质优化的更高层面上突显出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合肥特色空间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特色种植促增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生态合肥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