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乐, 刘悦, 陆彦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腰部长期劳损、筋膜增厚挛缩、肌肉粘连等导致神经、血管受到摩擦、卡压,从而出现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局部压痛、腰臀部牵扯痛或酸痛,以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本病常见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立工作的人群[2],随着生活及工作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3]。解决第三腰椎横突附着肌肉的挛缩、粘连、瘢痕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圆利针为《内经》九针之一,其身较粗且长,在改善局部血流、促进炎症吸收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4]。同时,利用合谷刺法主“肌痹”,具有增大刺激面、继发经气,疏通经络的功效。本研究采用圆利针合谷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和针灸康复科病房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伤科学》[5]的诊断标准。①常有腰部损伤史,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②腰三横突尖压痛固定明显;③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外侧;④拾物试验阳性;⑤X线检查:腰三横突左右不对称或长度过长。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①长期慢性劳损、弯腰扭伤史;②多从事体力劳动;③有腰部疼痛,体位改变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膝的主要症状;④腰三横突处明显压痛且可扪及条索状硬结;⑤X线片示腰三横突左右不对称或长度过长。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6~60岁,男女不限;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④无其他急性疾患及严重并发症。
①存在其他导致腰痛的疾病,如腰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等;②伴随心、脑、肾等重大脏器疾患;③依从性较差者;④治疗阶段自行采用其他治疗方式者。
1.5.1 治疗组
采用圆利针合谷刺疗法。①物品准备:乐灸牌圆利针(0.8 mm×75 mm),消毒棉签、酒精棉球。②腧穴定位:取第三腰椎横突尖部附近压痛点。③操作过程:患者取俯卧位,软枕垫于腹下,在患者脊柱正中线L2棘突下的垂直线上找准腰三横突的压痛点,用指甲切压作标记,75%酒精棉球从穴位中央向外消毒3次,每次直径不小于5 cm。操作者严格消毒双手,右手三指夹持针柄,垂直迅速进针,使针尖抵达第三腰椎横突或阿是穴肌肉深层(深刺约30 mm),局部出现酸胀感后退针至皮下,在人体纵轴上分别向上向下倾斜针身30°后继续深刺,使针尖刺入痕迹呈鸡足状。针刺后不留针,消毒棉签按压针眼。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2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治疗。①物品准备:华佗牌针灸针(0.3 mm×40 mm)、酒精棉球、消毒棉签。②选穴:采用腰三横突阿是穴、肾俞、三焦俞、气海俞、委中等。③操作过程:穴位常规消毒,垂直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0 min,每隔10 min运针1次。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1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物、社会活动、旅行活动、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共10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设置6个选项,每项得分0~5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将10项相应得分累积后计算总分占合计最高分(50分)的百分比。
1.6.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7]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观察疼痛程度。评分标准为0分:不痛;2分:偶发轻微疼痛;4分:疼痛频作但较轻微;6分:疼痛较重频作;8分: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分:剧痛不能触之。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治愈:腰痛消失,腰三横突压痛(-),活动自如;显效:腰痛基本缓解,腰三横突无明显压痛,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腰痛减轻,腰三横突压痛(+-),劳力后可诱发腰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活动仍受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08±6.14)岁;平均病程(18.28±1.24)月。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4.68±5.82)岁;平均病程(19.01±1.18)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VA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OD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ODIscore in the two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腰三横突畸形过长或不对称,使其腰部用力不均,致局部筋膜或肌肉出现痉挛或劳损,当突然用力不当时,横突处肌肉或韧带撕裂损伤,出现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长时间处理不当易引起横突周围软组织粘连等,进一步压迫其中穿行的神经血管而产生疼痛[8]。运用止痛药或局部麻醉药注射等现代疗法无法从根本上治疗本病[9],因此,应针对腰三横突综合征局部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中医“筋伤”范畴,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使局部劳损或筋脉受损,不通则痛,治当舒筋通络、活血散瘀[10]。该病属于慢性腰肌劳损类疾病,多为局部钝痛,也因损伤累及附近神经血管而出现疼痛范围扩大,故治疗本病的重点应在于肌肉筋膜。《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而合谷刺为《内经》中五刺法之一,《灵枢·官针》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其为重刺,一针多向刺,使针感向多方传导,起舒筋解痉之效,以治“不通则痛”。圆利针为古代九针的一种,其针身较粗且长,刺激强度相对较大,主要用于顽固性痛症,《灵枢·九针论》谓:“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耗,且圆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圆利针,取法于耗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瘫痹者也。”目前,临床所用圆利针已经过改良,松筋通络、蠲痹止痛为其所长。圆利针在刺入时可对局部形成张力性挤压[11],使肌肉筋膜得到松解,局部血运改善,肌筋得以濡养,则痛止。
本研究发现,治疗2周后,2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VAS和OD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圆利针结合合谷刺疗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具有选穴少、操作简便、无需留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但因本研究条件所限,样本量较少,影响了统计的全面及准确性。迫于时间有限,未能长期随访。计划以后行大样本试验并进行远期随访,进而能更客观地论述该疗法的临床疗效,为推广圆利针合谷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