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流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0-01-07 09:15闫闪闪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结构目的地尺度

闫闪闪,靳 诚

(1.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3.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1 相关理论与研究框架

日益频繁的流动颠覆了地理学对空间的传统认知,流空间研究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范式。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流动空间对地理学研究的意义超过了传统的基于活动内容的场所空间[1]。旅游流本质上是一种人的流动,流空间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从流空间视角来看,目的地内的旅游发展不是被自身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所主导的,而是被活动在目的地内各旅游节点之间的旅游流所主导的,目的地旅游流系统的本质属性更多地表现为网络中的连通性与关系性。因此,旅游流本质的研究必然要关注旅游流系统内各主要要素之间的连通性和关系性,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从空间视角对研究旅游流系统内各种关系进行了良好的解读。同时,旅游者在市域内各旅游节点之间集聚与扩散形成了目的地旅游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互相作用构成的一种网络化组织模式。旅游流的组织和发生离不开网络,网络与旅游流是相伴而生的,串联着旅游者行为主体与旅游活动发生地的网络关系研究就成为理解和认知旅游流系统本质的最有效切入点。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旅游流分析方法,注重不同空间结构要素之间和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与空间表达,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此外,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区域旅游流可被看作是由“点—线—网”要素共同构架的复杂网络系统,点指各旅游节点,线指旅游流在各节点之间的扩散形成的关系,网指由节点和线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其中整体网络特征影响着各旅游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流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以上理论,从“点—线—网”逻辑思路出发,在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形成动力机制等主要内容研究中均依据旅游系统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旅游流系统包含的主要要素,即旅游交通、旅游线路、旅游营销、旅游产品等提出优化的空间理论对旅游流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扩散方向、空间扩散路径、空间扩散模式等能进行很好的解读,相关研究主要结合空间结构中的点轴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流空间理论等相关内容,将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之中。社会网络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为分析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和旅游流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可依据这三个理论对旅游流网络进行深入探讨。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于旅游者在目的地区域内集聚与扩散形成的,旅游者的心理决策决定了游客选择区域内哪些旅游节点,以及如何从一个旅游节点扩散到另一个节点,将旅游者旅游动机理论运用到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形成动力机制的研究中。现有研究主要是根据以上旅游系统理论、流空间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旅游动机理论等,对旅游流年内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形成动力机制、旅游流空间网络进行了研究,现有研究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旅游流理论分析框架

2 研究主题与内容

2.1 旅游流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旅游流流量长期(年际)变化研究:国内外学者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流量的长期变化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旅游流流量的统计分析与预测。例如,金姆[2]采用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预测了澳大利亚旅游流流量,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Song H Y、Witt S F[3]对墨西哥的国际旅游流进行了分析预测;Zhu L[4]预测分析了新加坡的国际旅游流流量;Gøssling S[5]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国际旅游流流量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流量长期变化分析和预测所涉及的空间尺度较为广泛,包含大、中、小3种不同尺度。其中,大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和入境两大旅游市场旅游流时间分布特征分析[6,7];中尺度涉及的区域主要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长三角、西部地区、中部6省等[8,9];小尺度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对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省域、市域旅游流的研究,案例区选择较多的省市为安徽、四川、西安、北京、洛阳等[10-14],另一方面是对单个旅游景区或不同类型、同一类型的多个旅游景区内部旅游流的研究,所采取的案例区主要是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如九寨沟、黄山、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和西递、宏村等[15-17]。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客流长期变化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旅游客流量的面板数据,在分析大、中、小不同空间尺度旅游客流量时间分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研、标准、推演、综合4种方法预测未来的旅游客流量。

旅游流季节性变化研究:对旅游客流量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现形式、衡量方法、影响因素3个方面。其中,旅游地客流量季节变化在曲线形态上表现为单峰性、双峰型、多峰型和无峰型4种[18]。单峰性是指客流量在一年中出现一个高峰,通常发生在资源类型较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如我国的宗教圣地南岳衡山[19]。双峰型或多峰型是指一年中出现两个或多个客流高峰期,通常发生在资源类型丰富的旅游地,国外旅游高峰期受体育活动影响一般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如美国的洛杉矶、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由于我国旅游高峰期受休假制度的影响,通常出现在“五一、十一”、寒暑假等[20]。无峰型主要出现在大城市旅游区,大都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吸引着不同特征的游客,保证全年旅游活动的有序运行,如英国伦敦[18]。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自然和制度是旅游季节性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21]。自然季节性是指气温、降水、昼夜等自然环境规律变化导致的结果,自然因素变化规律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不能避免的,是户外旅游活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如滨海旅游地等[22]。制度季节性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和政策导致的暂时性变化[18],包括宗教、社会风俗、行业习惯、政策制度、出游行为习惯等影响。其中,公共节假日是造成旅游季节最显著的因子,如西方大部分旅游地客流高峰期出现在7月份和8月份,即学生暑假期间。国内学者通过同类型与不同类型案例地的对比研究验证了国外的研究成果,见表1[23-27]。从表1可知,由于旅游地所处区位、类型、空间结构等不同,各种影响因素的强度和效果根据旅游地变化而异,通过同类型和不同类型多案例地对比研究得出普遍适用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分布影响因素体系成为研究难点。

表1 旅游客流季节分布影响因素研究成果

旅游地客流量季节性衡量方法主要为时间序列法。由于受到数据的制约,宏观尺度的国际与国内入境旅游研究较多,而对中微观尺度省域之间、省内和景区客流量季节波动研究较少。研究者早期主要采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季节性范围指数、季节性比率指数、月季变动指数、月季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对不同案例地进行了实证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时间序列调整方法,如TRAMO-SEATSX-12ARIMA等方法进行了旅游季节性研究[23-28]。

2.2 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国外对旅游流空间扩散研究关注较早,最早关于游客移动的研究是尼塞福罗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关于旅游流空间扩散作用机制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哈格斯特朗的《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29]。1950年以后,克莱德曼提出了旅游流扩散的核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研究了旅游流扩散的回流效应,通过对前人研究模型的改进提出了旅游流扩散效应理论;赫希曼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流扩散的增长极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流扩散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学者主要从全国、典型区域、省域和城市之间4个空间尺度对我国入境和国内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入境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关注的重点,代表性成果包括:张佑印[30]等分析了环渤海、云贵、成渝等6大典型区入境旅游流扩散特征;刘宏盈、马耀峰[31]研究了广东省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规律特征;刘军胜、马耀峰[32]对我国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空间转移态势进行分析。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的典型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及其入境旅游的口岸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之间的入境旅游流转移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但对转移扩散的机制研究不深入。国内旅游流空间聚集与扩散的代表性成果包括:薛莹[33]选取江浙沪地区为研究案例地,提出了旅游流区域内部自组织结构演化理论模型;杨国良、钟亚秋[34]借用万有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各地区之间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与路径;杨曦、王兆峰[35]基于交通网络测度了1999—2011年湖北省聚集与扩散的旅游流。

旅游流空间模式研究:旅游流空间模式是指游客旅行在地理空间上所形成的轨迹,该部分属于旅游流流向研究范畴,因此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形成了一些国内外普遍认可的、较为成熟的旅游流空间模式,如游憩与度假旅行模式、多目的地旅游流空间模式和单目的地旅游流空间模式等[36]。目的地内部旅游流空间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Lew、Mckercher[37]将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模型划分为领域模型和线路模型两类,将影响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的相关因素划分为两方面,主要包括目的地特征(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质量等)和旅游者特征(旅游动机、可支配闲暇时间、可支配旅行费用和情感倾向等)两个维度。

国内关于旅游流空间行为模式研究较成熟的有:保继刚、楚义芳[38]提出的多尺度旅游流空间模式、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模式[39]、张佑印[40]提出的入境旅游流梯度递减扩散模式、薛莹[33]构建了区域内自组织结构演化的旅游流内聚模式。总体上看,目前关于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但学者对旅游流分析主要侧重于大尺度与中尺度,微观尺度的旅游流空间模式鲜有问津,如对城市或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明显不足。

2.3 旅游流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流影响因素研究是国内外旅游流研究的薄弱环节,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对相关代表性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表明(表2)[41-46],学者关注的旅游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旅游偏好、旅游动机等与旅游者自身相关的因素,旅游接待国(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接待价格、接待服务水平、居民态度、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禀赋、极端事件、政治动荡、恐怖主义等,两地间旅游交通便捷性,政府政策、社会联系、历史渊源等其他社会因素4个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关注政治动荡、恐怖主义、极端事件、相对汇率等因子对国际旅游流影响,国内学者关注旅游者自身及其旅游地状况等因子对国内旅游流及其入境旅游流的影响。由于实证研究对象不同,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如性别、旅游地接待价格、旅游环境质量、极端事件、政治动荡等在部分实证研究中证明对旅游流具有显著影响,但也有研究证明两者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此外,个别研究甚至得出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如周葆华对安徽省入境旅游流研究发现安徽外贸进出口总额、旅游资源质量水平两个变量与入境旅游流呈负相关。其中,结论较为一致的因素为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物理距离对旅游流产生显著负效应,旅游者的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务水平、居民态度,政府政策、社会联系等其他社会因素对旅游流产生显著的影响。总体而言,由于研究选取的案例地区间差异较大,加之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的差异,很难得出精确一致的旅游流影响因素,采用更综合的方法、更精细的视角是研究旅游流影响因素的趋势。

表2 旅游流影响因素代表性成果

2.4 旅游流驱动机制研究

关于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一直是旅游流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外学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却奠定了旅游流驱动机制研究的基础。冈恩将人口学中的推—拉理论应用在旅游研究中,由此产生了著名的旅游学推—拉理论[47]。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基于推拉理论、需求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广泛探讨了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提出了较成熟的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推—拉”总动力机制模型。典型的研究包括:杨兴柱、顾朝林等提出了包含推力、拉力、阻力和空间结构力的旅游流驱动力系统模型[48];赵现红认为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由内驱力、外引力和社会支持条件3方面组成[49];郑鹏、马耀峰对来华外国旅游者的推力和拉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50];高军、吴必虎等提出旅华外国游客的“推—拉—阻”动力机制[51];张佑印、马耀峰等研究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包括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4方面[52];戢晓峰、李康康提出快速交通方式、旅游资源禀赋是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空间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53]。

2.5 旅游流流动效应研究

旅游流流动效应具体是指旅游流在空间的流动给区域社会、经济等产生的影响,也是旅游流研究的重点。国外学者主要是研究了游客流动给国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如Teresa G M[54]分析了西班牙国际旅游流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杨[55]分析了我国341个主要城市国内和入境旅游流经济溢出效应;维特[56]基于1980—2011年由27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旅游流数据,深入探析了国家汇率制度变化对国际旅游流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学者主要基于游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国内入境旅游流空间效应,其中入境旅游流空间效应是研究的重点。例如,章锦河、张捷[57]分析了国内旅游流产生、聚集、扩散等空间场效应;马耀峰、王冠孝[58]分析了四川省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时间段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李创新、马耀峰[59]分析了丝绸之路东段旅游区1993—2008年3个时间断面上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董培海、李伟[60]探讨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与旅游目的地旅游竞合间的关系,并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流的区域经济和空间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旅游流带来的社会、生态效应等关注较少。

2.6 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能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旅游目的地空间所凸显出来的结构特征,能判断旅游目的地相关旅游节点的布局模式及空间发展阶段,对旅游地空间优化、线路组织、旅游设施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国外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较少,学者们主要是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两方面[61-64]。国内学者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主要分析了入境旅游流、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为了更好地梳理国内关于旅游流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整理见表3[65-81]。从表3可见,学者们主要从我国团队、散客和主要客源国3个研究视角出发,对31个省域间和主要城市间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全国、典型旅游区、省域、城市4个尺度分析了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探讨了我国31个省域间旅游流的网络特征,典型旅游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旅游流网络特征,黑龙江省、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和传统旅游城市(西安、南京)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但缺少对市域内部微观尺度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未来仿真预测研究。

表3 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相关研究成果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旅游流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国内外学者从旅游流时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旅游流流动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等6个方面对旅游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不同研究尺度上,国内外旅游流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见表4。

表4 国内外旅游流研究成果

旅游流研究虽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技术方法、空间尺度等仍存在着以下问题:①侧重于大、中尺度的旅游流研究,市域空间等小尺度旅游流研究尚处于空白。由于面板数据缺失和调查手段的限制,旅游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家、典型旅游区内部、省域之间等大、中尺度,对市域内部、景区内部等微观尺度的关注鲜见。“旅游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在旅游流研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但关注市域、城市内部旅游研究较少。②研究多集中于时空分布特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关于旅游流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段分布规律的描述研究较多,无论是宏观尺度、中观尺度或是微观尺度,此类实证研究都很丰富。可以说,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描述已成为旅游地客源市场研究的基础手段之一,旅游流流量信息的统计也成为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的常规工作内容。抽象的描述模型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理解和概括旅游流时空分布规律作出了贡献。但对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的原因、未来预测相对较少。研究者不断尝试着对旅游者的移动行为进行解释,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成果,如重力模型和引力模型等,但现有的实证研究关于旅游流影响因素存在争议。由于旅游流时空聚散规律影响要素本身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尚未能打开旅游流时空集散的黑箱解释其内在规律。③数据获取方式较为单一,多源数据的融合使用较少。目前,旅游流研究的数据获取方法单一,仍停留在抽样调查、二手统计数据等传统方法上。国内研究主要是采用官方统计部门的游客长时间统计数据、某一景区出入口接待游客量数据、某一时段实地调查数据。由于受数据限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案例区旅游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等属性研究,而非旅游流空间移动规律,其中少量对游客流动规律的研究主要是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大量的游客流动时空网络数据,但现有旅游流研究对新兴数据的应用明显不足,不仅在旅游流时空规律解释层面和预测层面应用不足,在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描述层面的研究使用新数据源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旅游流研究采用数据主要为传统数据,数据结构单一,很少有交叉和对比性的多源数据综合利用。

3.2 未来研究的启示

研究尺度方面,应更加关注市域空间范围内旅游流研究: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宏观尺度的研究离不开对微观尺度地理事实的了解,尤其是在内部运行机理上微观侧面的剖析更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学科只有从微观尺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为宏观尺度研究奠定基础,未来微观视角的研究将成为旅游流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旅游流研究走向深入,研究尺度也将从宏观尺度转向微观尺度。市域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旅游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空间载体,但在市域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及其所属腹地功能和地位不断发生转变,强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了市域旅游发展的不稳定性,游客需求与市域供给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市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面对市域旅游发展新形势,有必要对市域内部旅游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市域内部旅游流现象的规律性运动应有切实的把握,市域旅游流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等问题的科学探究尤为重要和迫切。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市域旅游尚处于空白,虽然宏观与中观的旅游流研究仍将继续发展,但未来微观尺度上市域旅游流研究将是旅游流研究的必经阶段。

研究视角方面,应从微观个体属性视角转向宏观结构关系网络视角:以往学者主要从微观层面的个体主义视角,基于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统计变量属性数据,利用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学理论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等研究微观个体旅游地旅游流时空分布等属性特征,而基于宏观结构关系视角分析旅游流现象和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旅游流在传递过程中,相关旅游目的地是相互依赖而非独立自主的个体,凭借它们之间的旅游流,各旅游目的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区域内的各旅游目的凭借旅游流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目的地网络,这种网络结构影响到每个目的地和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对这种网络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对旅游流在宏观上的解释。如前所述,社会网络分析以一种结构性的视角,通过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基于旅游现象内在的网络特性,社会网络分析以其独特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旅游研究的个体主义视角,通过对这些网络进行结构性分析,将有助于对旅游现象更加深入的了解。未来关于旅游流研究应基于宏观结构关系视角,采用各旅游节点之间旅游者流动的结构关系数据,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旅游目的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审视不同旅游节点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和差异以及在区域联合开发中的竞合关系。

研究内容方面,应更加关注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如前所述,旅游流时空特征描述研究从方法上和结论上已相对成熟,虽然不同案例地有不同的情况,但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实践价值。从学术角度来看,旅游流时空特征描述研究已不属于前沿的领域,未来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仿真预测的研究将成为该领域走向深入的切入点。旅游者是否选择区域内旅游节点、如何安排旅游线路,决定了区域内部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旅游者旅行计划安排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决策行为涉及旅游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而游客在区域内部的流动最终形成还受到旅游地客观地理属性特征等要素的影响,因此旅游流形成动力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以此为基础的旅游流网络结构仿真研究也受到了局限。但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未来区域内部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形成机制研究、网络结构仿真预测与优化将成为旅游流研究领域实现突破的难点和瓶颈,同时也是未来研究的前沿阵地。

数据获取手段方面,多源数据融合使用是未来旅游流研究的必然趋势:以往关于旅游流的研究受数据获取手段的限制,很少应用新技术手段获取游客流动数据,造成获取的旅游流数据在规模、时效性、完整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传统调查问卷只能获取调研时间段的一部分游客流动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查询旅游信息、进行旅游决策和安排旅游线路,同时游客又能方便地在网络上分享旅游经历。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已建设完成基于物联网、互联网、GPS等信息化技术的游客信息化服务系统,游客可以在线预定购买旅游产品、享受智能导游服务、查询旅游线路、发布旅游服务评价等,国家“863”游客射频识别计划项目也正在建设当中。因此,旅游研究者将可获得大量、细致、准确的旅游流数据。相关研究证明,传统的问卷调查、日记访谈等数据获取手段并不会被现代数据获取方法所取代,传统方法仍将在旅游流规律形成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流数据的获取没有普适和最优的方法,各种方法获取的数据各有优缺点,多源数据的融合使用将是未来旅游流研究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网络结构目的地尺度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快递网络结构研究进展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基于AutoML的保护区物种识别①
动物可笑堂
宇宙的尺度
基于时效网络的空间信息网络结构脆弱性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