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圳中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小学 广东广州 511473)
为了切实保证学生的数学进步与学习成长,教师需要保证小学生的思考、探究与练习都是能动的;需要积极整合“学”与“练”,确保小学生既能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也能通过作业练习巩固现有能力。
前置性预习活动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与自觉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一般发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是学生初步利用个人已知结构,认识新知的一种教学活动,反映的是小学生的自学能力。[1]
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本课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学习余数概念,以及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哪些计算规律。从而归纳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形象表达“有余数的除法”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性。由此,体现自己对余数形成过程的认识。本课,我还设计了一些预习检测题,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及时归纳练习结论。由此,确定数学教学重点:余数的形成及余数的意义,用除法算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法。
数学探究是突出学生学习本位的重要策略。对此,教师要积极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探究,引导学生多想、多思、多质疑,促使学生进入有意义的思维状态,并灵活调整听讲与思考的关系,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活跃、多元的。
笔者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随机在黑板上绘制了几个角,鼓励学生自主利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观察角的大小关系。由于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发育较好。因此,他们可以初步通过视觉观察,确定角的大小关系。然后,再根据测量活动,验证个人的猜想。在学习度量角的知识时,学生们归纳了多种测量角度的方法。例如,随机将角的两条边对应量角器角度。然后。相减;或者将量角器的底部与某一条边长重合,观察另外一条边指向的角度等。但大多数小学生忽视了“0刻度线”。因此,他们测量的度数存在一定的误差。由此,我强调了“0刻度”这个基本的度量标准,重新优化了学生的测量行为,让他们归纳出更多度量角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改下,人们已经多次强调了“做中学”理论。因此,教师要积极整理理论与实践任务,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头脑,引导学生积极应用,多多体验,促使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完善个人数学认知。
笔者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以匿名形式,展示了本班学生最近一次考试中取得的数学成绩。鼓励学生自主划分分数段,整理数据资料。然后,遵循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规律,呈现本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这个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对“复式统计图”有较全面的把握,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统计思想。这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便于学生积极展开统计分析。
当堂检测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数学检测题,一般围绕数学新知与重点问题展开,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当堂检测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展示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在数学练习中的思维能力,优化小学生的智力发展。[2]
笔者在教学“四则运算”一课时,针对两级运算设计了一些检测题,既有简单的两级运算计算题,也有应用题,希望能全面分析本班学生对两级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运算练习中,学生可以不必举手回答,一旦得出计算结果,便可随机站起来说出答案,展示解题思路。针对这个生成性资源,我会根据学生的解题错误,实施二次辅导,反复引导学生梳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与计算算理,让他们学会利用本课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我会重点关注数学中等生与学困生对“四则运算”知识的理解情况,如果必要,我会组织课外辅导,帮助学生突破计算难题。
在数学课堂上,练习活动通常伴随一定的教师讲解。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难以整合新知探究、习题讲解活动。因此,在练习讲解中,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
例如,笔者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时,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了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我从分类思想出发,从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一端不种树、两端不种树这三种解题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分类讨论。然后,我通过图形展示,引导学生归纳了栽树颗数与间隔数量之间的计算关系,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猜想与逻辑推理活动,促使小学生积极完成数学建模活动。借此,我为学生讲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的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解题活动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解题特征。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与“练”活动是为了整合新知学习与习题检测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及时明确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切实巩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突出学生在“学”与“练”活动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解题,以便完善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