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琪
(贵州省贵定县实验小学 贵州黔南 551300)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逐渐将人本教育理论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培养目标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方面,而作文教学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因此,在语文作文课堂上,老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写出更多、更有趣的文章,而不只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传统的三段式作文等,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1]。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将注意力和情感集中起来。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经常提出固定的写作主题和文体。这样命题式的写作很容易限制学生的写作思维,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实情感。因此,老师可以在写作主题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如提供一个大的主题或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对某些限制性比较强的写作主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思维空间,转换角度,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想象力。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和一个圆形,学生可以自主想象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最后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写出自己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轻松且富有想象空间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帮助学生写出更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章,而且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自由的课堂,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爱上写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的培养很大程度要靠日常的观察。尤其是在语文写作中,写作的素材源自于日常生活,如果在日常学习中不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容易受到限制,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也就无法在其基础上发挥想象[2]。因此,在语文作文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并试着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完整,说得有条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创造出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3]。想象力的提高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是当下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教学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很多作文主题都无法深刻地理解,也就必然不能写出让人感同身受的文章。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语言、肢体、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情景教学,将写作的主题放入具体的情境当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主题,进一步提升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对“雪”的描写时,老师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见过下雪,喜不喜欢下雪,引导学生思考雪是怎样形成的,雪的融化过程又是怎样的。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雪景的图片、视频等,创设下雪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用心去感受、去想象,最后有感情地写成文章。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也掌握了写作技巧,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更有画面感、更富有感情。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另一个途径是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大胆创新,培养创造力,敢于打破常规和固定的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事物,并对不同的事物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多看多想,启发他们大胆想象,不仅能延伸课文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鼓励学生改编或续写经典的、传统的童话故事、人物故事。这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教师鼓励学生对经典童话故事《龟兔赛跑》进行改编时,可以提示学生在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上改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创新对于想象力的发挥具有催化和深化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打破常规。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思维驰骋的天空。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设置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