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娟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崇德小学 广东惠州 516083)
学习感恩应从小的时候开始,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学校有责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学会互相尊重、理解、关爱,达到完善学生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的感恩教育目的。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学生,工作中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好表率,强化学生报恩的责任意识。[1]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个人的生命都承载了许多的恩情。我们有责任通过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馈社会、保护大自然,真诚地去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使自己心灵有所成长的人和事。开展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领悟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序、和谐氛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持续的相互付出。以此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感恩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一份力量。
感恩教育,给学生乐观向上的力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能带着感恩之心,直面困难和挫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意志将更加坚强,我们的内心也将更有力量。反之,不懂得感恩的人,对人对事会有很多的不满和抱怨,与人相处关系紧张,负面情绪分散了他们对于事件本身的观察力,从而减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甚至可能让人做出极端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习惯。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他们会往好的方面想,不再偏执,懂得换位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会客观处理问题,能更充分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感恩教育,强化了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威胁人生命、影响人身心健康的事件频繁发生,如欺凌伤害事件、意外事故、自残自杀事件等等。生命伤害事件经常发生,往往是因为人们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敬畏之心,感恩意识不够强,不懂得珍视生命,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不在乎事情的后果。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领悟生命的意义,展现生命的价值,进而可以让学生从内心真诚地感激父母给予他们生命,感谢学校、社会细心呵护他们的生命,学会尊敬、善待、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2]
1.在各个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也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教学中。感恩教育应是持久而长远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依赖于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所教学科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结合课外视频、故事、画作、亲身经历等内容,合理设计活动环节,以写信、绘画、谈话交流等形式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思想,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人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2.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都应该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以积极、正面的话语和行为教育学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的言行不能保持一致,即使呈现的是非常精彩的课堂、讲述很有深刻意义的道理,那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育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应该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教师应当在漫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当学生帮忙捡起掉在地板上的粉笔,聚精会神地听课,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时,教师都不要忘记向学生表达谢意和赞美。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做到以礼待人,始终保持友善、谦和的态度,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
3.学校开展多种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学校可以抓住特殊的仪式、节日等,有针对性、及时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听着雄伟的国歌奏响,望着飘扬的国旗慢慢上升,全校师生都沉浸在庄严的氛围中,内心充满宁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结束后的时间,由学校领导、教师或学生作为主讲人,通过在国旗下讲述感人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爱家和爱校的热情。
学校可结合中国的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例如,在班级里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活动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主题班会活动中。教师做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使学生获得丰富、良好的情感体验,内心凝聚正能量,增强学生将感恩付诸于行动的内在动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拉横幅、出版黑板报、手抄报,开展写作、演讲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快乐、感到满足,体会到积极参与日常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践行感恩。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让感恩落实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使感恩行为成为常态化。教师可以不定期在班级里布置亲情日常互动作业。学生可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做饭、晾衣服,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给父母递上一杯热茶,主动与父母交流,拥抱父母,真诚表达内心对父母的爱意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和他们所给予的无私的爱。学生和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从对方角度看问题,互相体谅对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发送短信、电话沟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温馨提醒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耐心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学会感恩和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