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慧 金华明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包头 014010)
随着国内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创新型人才是突破技术封锁,解决关键技术的核心。人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是每一所高校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1]
通过对目前高校创新活动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有如下现象:创新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度不足;创新热情高的学生基础知识不足;学生自我创新思维不足;创新作品与往届学生雷同性太多,创新延展性不足;指导老师对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启迪不足;注重创新形式太多,往往忽略了创新内容的实质等。
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思维的运用、如何评价创新人才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自我创新思维的形成是核心问题。对工科类专业而言,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创新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是一个打破动态思维平衡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思维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善于观察和思考是创新的不竭动力。自我内涵提升是创新突破的本质。一件创新事物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途径:逻辑推导和灵感。逻辑推导往往是通过创新思维体现出来的;灵感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瞬间感觉。自我内涵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一味的创新热情往往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是创新的实质。
创新思维从无到有的形成结果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没有实践的创新思维只是停留在思维形式上,而得不到完善。我们如果寻找不到适应自己的创新方法,就无法形成自我创新的体系。自我创新体系是与自我思维、自我内涵相适应的创新方法。自我创新体系的形成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独立从事创新活动和获取专利授权等方式来评价。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市场的应用是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学生通过对自我思维的凝练、规范等形成自我创新体系。只有这样,创新思维才有更好的活力,才能更持久。
凭空通过个人主观活动进行创新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基础的、不系统的创新是经受不了实践考验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思维的引导、实践的验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没有创新的土壤是很难孕育出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的生态环境是很难突破创新瓶颈的。目前,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下,双创项目在政府的倡导下遍地开花,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如雨后春笋。创新活动往往存在口号式创新、机械式创新、形式上创新、别有目的的创新和为了创新而创新等不良现象。这样的创新活动抓不住创新的本质,创新内容空洞,无科技含量,更没有遵循科学创新的精髓。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提供一个良性的创新生态环境,遵循实事求是的创新原则,不断往创新土壤中注入有机营养,孵化创新种子,呵护创新幼苗,加强抗风险措施,并提供入市的途径。
随着高校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创新课程。然而,课程内容往往和专业教育脱节,无法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2]。事实上,创新思维是无处不在的。创新思维可以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此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专业课教师需要给予其必要的启迪,可以通过推导法、逆向法、交叉法、组合法和仿生法等方法进行引导。
我们要寻找存在问题的共性,通过分析现象的本质,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不是在思维形成过程中呈现“眉毛和胡子一把抓”“混为一团”“毫无头绪”等现象。
实践是验证思维正确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从创新思想分享、交流开始,自我创新体系不是要求一个人去创新,而是通过实践去完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1.专业类实践。结合专业知识,学生要对专业内容进行实践。该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类知识、同时更好地应用专业类知识。2.项目类实践。学生通过加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等具体从事一些项目类工作,对创新思维进行验证。3.创新类比赛。目前,高校和社会举办的创新比赛很多。我们建议创新比赛要呈现多样性,创新项目也要具有一定深度的延展性。4.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是评价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成果。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专利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如何形成良性的创新思维体系是自我创新体系的关键问题。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学生会逐渐发现自我思维的局限性,因而需要不断去完善。创新过程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打破动态平衡的过程。
自我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创新人才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突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善于观察和思考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不断的寻找、探索与自己相适应的创新思维体系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创新基础知识教育。没有基础的创新是很难走得长远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是满怀创新热情,却没有抓手。2.加强专业知识和创新内容的衔接。专业知识教育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在专业领域内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国内市场突破国际技术限制的关键所在。3.加强对专业教师创新的培训。为专业教师提供创新教学平台,让教师学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不脱离实际。4.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搭建与市场相连接的创新渠道,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