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的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

2020-01-07 08:58王明琦
华夏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译介论文数据库

□王明琦

1.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主要源头,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纽带。“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我们向世界阐发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更大机遇,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中俄两国人民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工程,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学互鉴,是新时代重要而独特的历史使命。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关于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译介现状和研究趋势如何?哪些文化容易引起他们关注?原因何在?近20年内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什么时代性的变化?有哪些广为认同的研究结论?需要更深入地关注哪些研究主题?收集文献,梳理数据,探讨与分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

2.研究设计

本研究扩展目标文献的范围,检索出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年)关于俄罗斯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期刊论文,采集并梳理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从论文数量、作者资历、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等不同维度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数据筛选、图表分析等工具进行详细分类统计、分析评述,以揭示本世纪19年来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探讨主要文化译介领域,分析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预测将来俄罗斯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对学术认同度较高的论文进行逐篇分析,根据研究主题分类梳理,通过多维路径总结目前的研究结论,罗列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与展望中国传统文化对俄译介研究与传播趋势。

2.1文献收集

在俄罗斯学术期刊(电子版)总库CYBERLENINKA中进行标准检索,包括:BAK、RSCI、ESCI、Scopus、AGRIS、WOS、GeoRef等数据库,收集文献,梳理分析检索到的所有相关文章数据。统计结果表明,BAK为俄罗斯最大论文数据库,它包含其他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献,所以研究将BAK数据库确定为数据源。

文献收集期间与梳理规则:

2.1.1设定检索期间

200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2.1.2设定检索主题

分别以“кита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中国文化)、“китайс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中国传统文化)、“Наслед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中国文化传承)、“Наследие китайской тр адиционной культур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Китайс кие иероглифы и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中国汉字汉语)、Китайс 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религиозная философ ия(中国传统宗教哲学)、Китайская календ арная система(中国历法)、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 праздники(中国传统节日)、Китайская тради ционная живопись(中国传统绘画)、Китайс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пьеса(中国传统戏剧)、Китайс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архит ектура(中国传统建筑)、Китайс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медиц ина(中医)、Кит айское Ушу(中华武术)、Китайс кая традицио нная регион альная культура(中国传统地域文化)、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д иционные народные нравы и обыч аи(中国传统民间风俗)、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 одежды и аксессуары(中国传统衣冠服饰)、Китайская кухня и кулинарное маст ерство(中华饮食厨艺)、Китайские легенда и миф(中国神话传说)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首先在俄罗斯ВАК数据库分别进行单独检索;然后,根据近似词汇进行高级交叉检索;最后,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得到的论文条目依次为:“中国文化”359篇,“中国传统文化”252篇,“中国文化传承”92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75篇,“中国儒家文化”109篇,“中国道家文化”65篇,“中国佛教文化”51篇,“儒家文化传承”35篇,“道家文化传承”21篇,“中国佛教文化传承”76篇。

2.2数据采集

从“海选”资料中剔除的文章:(1)在不同标题下重复出现的文章;(2)仅标题相关而内容不相关的文章;(3)新闻类文章;(4)微调后重复发表的文章;(5)观点不明的文章;(6)篇幅过短(正文内容不足2版面)且观点不明的文章。

根据“文化传承”、“汉字汉语”、“宗教哲学”、“传统绘画”等研究主题,最终保留了典型论文188篇(图1),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图1 研究主题分类统计

根据梳理所得188篇文章的“发表时间”、“论文数量”、“发表刊物”、“作者资历”和“研究主题”等数据,运用EXCEL数据筛选、图表分析等工具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文章的研究主题结构(如图1)、数量变化趋势(如图2)、作者国籍分布(如图5)、作者资历构成(如图6)、主要期刊分布情况(如表1)、文章被下载及受关注情况(如表2)。

2.2.1论文数量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图2),论文总体数量呈递增趋势,但分布很不均衡。2007年之前论文数量很少(甚至为零),自2007年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2006~2007年,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必须特别铭记的年份。中国于2006年举办“俄罗斯年”,俄罗斯于2007年举办了“中国年”,中俄两国人民携手共办了场次多、规模大、时间长、领域广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开始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 文章研究主题也多样化呈现。

图2 2000~2018年论文数量统计图

2.2.2研究主题

总体来看,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论文主题涉及领域很广泛,但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布很不均衡(如图3)。

图3 研究主题分类统计

从论文数量、研究主题、下载情况和读者关注等方面,总结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研究主题结构(图4)。俄罗斯ВАК数据库(2000~2018)关于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的论文40篇(占21.28%),关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的论文21篇(占11.17%),关于汉字汉语研究的论文18篇(占9.57%),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论文18篇(占9.57%),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论文11篇(占5.85%),其他研究主题80篇(占42.56%)。

图4 主要研究主题结构

2.2.3作者国籍

图5显示了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作者的国籍分布。根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籍作者118篇(占62.77%),中国籍作者69篇(占36.70%),日本籍作者1篇(占0.53%)。

图5 作者国籍结构

2.2.4作者资历

图6显示了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作者的职称资历分类,图中“其他”主要指在校学生、出版编辑人员等。根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博士、博士(副教授)和博士(教授)三类作者150人(占80%),资历层次普遍较高。

图6 作者职称资历结构

2.2.5刊物分布

上述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覆盖102种学术刊物,根据采集这些刊物不同年份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排序,以探究当前学界认可度较高的主要学术刊物的受关注程度(表1) 。

表1主要刊物分布统计

3.数据分析与讨论

基于上述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数据,本研究有以下发现:

3.1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但数量分布很不均衡

据有关数据统计,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率较高,出院后则大幅下降。出生后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0.8%。产褥期会出现多种母乳喂养的问题,导致产妇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甚至停止母乳喂养。

根据论文数量统计(图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的19年以来,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但各年的论文数量分布很不均衡。2007年之前论文数量很少,有的年份甚至为零。自2007年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

3.2作者资历层次较高,但学术认同度较低

图6显示了论文作者的职称资历分布状况(“其他”主要指在校学生、出版编辑人员等)。从总体来看,作者为博士(副教授、教授)150篇(占80%),作者资历层次普遍较高。虽然研究人员的资历层次比较高,然而能够从宏观上译介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的却是凤毛麟角,因而出现了“认同度低”“自说自话”的局面。文章“被引用”情况不佳,相互间“学术认同度”较低。根据论文名称、刊物名称、被引用情况为“关键字”进行数据排序分析(表2),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只有11篇论文(5.85%)“被引用”20次以上,有33篇论文(占17.55%)“被下载”10次以上,有14篇文章(占7.45%)“受关注”10次以下,统计显示44.21%的文章从未“被引用”。

表2主要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

3.3主观及微观研究多,实证及宏观研究少

通过对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的研究主题逐一记录标识,再进行数据分析、分类统计,中俄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译介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17篇,仅占9.04%。主要探讨主题是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传播发展历程、国家政策、中俄文化交流关系等。90%论文研究主题属于微观层面,其中13.83%是关于具体的地方民族风俗礼仪(如:葬礼仪式、礼仪用语、厨房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等),或仅仅强调从语言、旅游、交流活动等单方面来译介与传播。总的来说,关于俄罗斯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中,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主观论述多于实证研究。

3.4儒家经典研究多,地域文化研究少

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儒学为主的文化典籍翻译方面,是在中国文化大坐标下以重礼尚仁的儒经为主,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对儒家文本进行研究,对求实多元的地域文化涉及较少。图4显示:俄罗斯BAK数据库(2000~2018)188篇论文中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40篇(占21.28%)。儒学及孔夫子成为在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俄罗斯汉学家主动引入并对其研究已有250余年的历史,通过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 ого языка、 Google books、 Яндекс 等多种数据源都可以获得很多以“孔子”和“儒学”为关键词的研究文本。

4.1利用多维传播路径,推动传统文化走进俄罗斯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深入走进俄罗斯”,就根本而言取决于文化译品走进俄罗斯的传播及读者的接受情况。探寻文化传播规律,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对俄多维传播路径,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根据翻译史观选择经典文本,确定合适的译介策略,充分利用多元化路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走进俄罗斯,在跨地域文化交流中互鉴。面对经济和文化营销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在传统传播路径之外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设计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国家的传播路径与策略,利用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探寻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走进俄罗斯的多维传播路径。

4.2优化“多元立体”研究结构,丰富文化传播主题

伴随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俄文化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研究视角、研究主题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进入了“多元立体”时代。目前,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还主要滞留在“翻译典籍文本”层面,研究领域以重礼尚仁的“儒学”为主。但是,对求实多元、丰富多彩的其他地域传统文化涉及较少。本研究认为,应从俄罗斯学界关注和普通读者反馈两方面,总结俄语群体关注中国文化的类型和内容,以此为标准,结合新时期俄罗斯社会环境现状及调研等方式,确定文化文本的主题选择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要素,以期优化“多元立体”研究结构,丰富文化传播领域。

4.3创新文化阐释与翻译模式,确保文化传播效果

遵循俄罗斯的表达模式惯例,运用中俄文化交际与文本翻译原则,具体典籍文本可采用直译、意译、改译、拼音加译等方法,借助机辅翻译软件进行俄语协调整合,充分发挥汉语和俄语文化译介与传播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在文化阐释与翻译模式上,采用中俄结合方式,以保证文化译介与传播效果。在翻译时,要对汉语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典籍文本语言特点、功能意义和中俄文化差异,尽量采取“归化策略”及“跨文化阐释”的翻译方法,将俄罗斯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思考译本形态选择,根据俄罗斯读者群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文化阐释与翻译模式。通过立体的、变通的文化阐释与翻译模式,俄罗斯读者可以分阶段地、多维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4翻译实践与典籍研究相结合,推动文化传播“本土化”

典籍文本语义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这是典籍译介与文化传播的最大障碍。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过程是“学术文本”与“思想体系”在俄罗斯“再生长”和“本土化”的过程,通过译介与传播形成“俄罗斯本土化”的文化成果,实现“异域文化本土化”。

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具有穿越历史时空和跨越地域文化两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俄译介与传播,所面对的不仅是汉语与俄语的转换,更是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再生长”和“本土化”。中俄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典籍文本翻译转换成俄语,就必须把语言置于俄罗斯背景世界之中,将典籍原文文本置入俄罗斯受众的语境中进行译介与传播,让中国文化在俄罗斯更“接地气”,以期实现文化传播“本土化”。

5.结语

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具有穿越历史时空和跨越不同地域两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过程是“学术文本”与“思想体系”在俄罗斯“再生长”和“本土化”的过程。俄罗斯学界不断探索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译介与传播模式,同时在互鉴中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我们向世界阐发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更大机遇,我们必须优化“多元立体”研究结构,丰富文化译介主题,利用多维传播路径,推动中国文化更深入地走进俄罗斯。

猜你喜欢
译介论文数据库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数据库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