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博 吕韶钧
民间游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北亚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融,民心相通,以民间游戏为切入点加强东北亚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的友好发展,进而推动亚洲的文明互鉴,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提出“中国方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有效方式。为促进以民间游戏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作研究,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于2019年5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民间游戏与生活”,共有40余位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体育学、艺术学等领域的学者围绕民间游戏与日常生活、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游戏与课程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它伴随着文化不断发展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指出,民间游戏所体现的自由、公正、公平的价值理想和对现实实用主义原则的超越,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深具文化价值的民间游戏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造成了民间游戏日渐消失的遗憾事实。游戏精神是人类的天然需要,在当下极端物质主义漩涡下,我们应重建游戏精神,在摆脱实用主义的牢笼后对自然本性资源进行保护。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认为民间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有相互协商、严格遵守的游戏规则,这种平等的原则所涵括的均等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游戏的实践不断传承,影响着民众生活原则的建立和均等化观念的形成。民间游戏均等化的观念和行为不仅体现在游戏的规则上,还表现于人类共同生活与行动的基本精神和准则方面。因此,民间游戏所提倡均等思想的教育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构建有序社会、和谐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民间游戏逐渐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特别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的重视。浙江师范大学彭伟文副教授指出,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专家学者在对同一对象进行研究时,往往带着不同的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体育学界多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以个案为研究对象;而民俗学界在对民间游戏与竞技的研究中,则较少考虑其中的体育因素。如何对两个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融合,在未来还需更多探索。彭伟文建议,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加以观照,为民间体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和立体的视角。
与歌谣相结合是儿童游戏的一大特点,吉林省民俗学会施立学教授梳理了满族儿童游戏中的童谣后指出,满族儿童游戏是对满族军旅生活的复制以及对独特自然生活环境的摹写,通过游戏的方式演义了历史文化,康健了精神体魄,是儿童成长的文化摇篮。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李翠含认为,跳皮筋歌谣中的文化,对儿童的文学熏陶与数字启蒙、行为规范与道德认知、意志锤炼与品质养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赫伊津哈认为节庆与游戏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两者的主要特征相同。北京联合大学张勃教授进一步强调,丰富的游戏内容包含在节日之中,并对节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游戏增强了节日活动空间的特殊性,成为节日中特殊体验和情感的来源,游戏也是节日特殊名称的缘起。民间游戏的复兴需要借助传统节日,这不但因为传统节日是进行游戏的合法时间,而且借助传统节日不仅传承民间游戏的外在形式,更能够传承民间游戏的精神内涵。我们应加强传统节日与民间游戏关系的学术研究。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是游戏活动的主要群体。上海社会科学院蔡丰明研究员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参与并热衷游戏的动因是排解寂寞、扩大社交和展示才情,由于女性对游戏活动的广泛参与,进一步丰富了游戏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为我国古代游戏注入了更多人文与社会性意义。而古代女性在游戏活动中取悦男性、以男性审美为主导的特点,深刻体现出其从属男性的社会现实。
博戏类游戏是古代游戏中重要的一类,而六博和双陆是博戏类游戏的典型代表。青岛大学郭泮溪教授认为任何民间游戏在传播过程中均具有因时而变和因地而异的规律:六博失传的重要原因是其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定格为仙界博戏,反映了汉代人借助六博升仙的宗教蕴意;而双陆的出现与演变正是波罗塞戏在地化、中西融合的体现。
斗养蟋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游戏,广泛流传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李玥从文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从相关文献和历史器物入手,分析了蟋蟀众多别称的来由,及其在不同情境下被赋予的意向,还原了斗养蟋蟀所特有的人文情趣。作为传统民间游戏,斗养蟋蟀所体现出的命运共情、物我两忘的状态,透露出游戏中的闲情与志趣。
如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新媒介等手段,将民间游戏以最恰当、最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宣传和推广媒介来促进民间游戏的发展,是未来民间游戏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陈岩介绍了VR和混合动作捕捉技术,并探讨了这一技术系统应用于民间游戏传承中的可能性和需要思考的技术问题。
游戏改编类电影的出现,是数字时代媒介融合的选择,也是电影市场的实际需要。河北传媒学院教师钱馥莹论述了游戏改编电影人物塑造中存在的忽视拍摄初衷、追求画面特效、游戏粉丝与普通观众取舍不当等问题。她指出游戏改编电影的人物塑造应包括始终处于困境、情绪达到“共情”、保持人物主动性三点要素。
游戏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文化现象,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而逐渐完善。国家体育总局崔乐泉研究员梳理了“游艺”与“游戏”二词的关系,“游艺”一词源于《论语》“游于艺”,本义是用六艺来陶冶身心。“游艺”一词的含义至现在已经演化为游戏的艺术,是各种游戏或娱乐活动的总称。在通常情况下,“游艺”与“游戏”二者常常是通用的。崔乐泉认为,作为以娱怀取乐、消闲遣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身体文化活动,游戏流传至今已绵延了上万年的历史进程,先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几个发展时期,并在传承与发展中保持了娱乐性、规则性和文化性的典型特征。江西师范大学谢九生博士对晋唐“艺术列传”中棋戏、博戏的相关记载进行了仔细的考辨,从发生学的视角,对游戏与艺术进行比较。他指出古代游戏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对于表现为“游”与“艺”的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重要性,“艺术列传”中对古代游戏的记载作为中国艺术学与游戏学的重要材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梳理民间游戏的发展史,厘清民间游戏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入探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变迁,并进一步审视人类身体活动与思想的进步与发展。韩国仁荷大学金光彦教授对流传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八种传统游戏进行梳理后,将东亚地区民间游戏的产生和传播路径进行分类并指出,东北亚地缘相近的特征,体现出了民间游戏在传播过程中与文化间的相互交融,并在发展中进一步丰富了游戏内容,促进了东北亚民间游戏的蓬勃发展。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王建台教授认为,台湾原住民传统游戏文化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后,其身体文化所扮演的角色由“部落的身体”“国家的身体”“金牌的身体”向“回归部落”与“回归自我”转变的趋势。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游戏失传、民族性逐渐消失、政府重视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保持族群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原住民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路径,是未来需要重视的研究内容。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国际武道大学林伯原教授指出,中日两国的武术交流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如今,太极拳在日本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习练者多达150余万人。武术在日本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人受到武术丰富的技法和深厚的哲理的吸引,对中国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出浓厚的兴趣。这正体现出日本这一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过程中大量吸取外来文化的特点。
韩国中部未来政策研究院韩男洙研究员以中日韩三国的空竹项目为例,指出亚洲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空竹可以作为文化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工具与内容,因为韩国、日本的空竹正是由台湾传入并逐渐发展为具有本国特色的运动项目。空竹从民间游戏成长为专业运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未来应加强中日韩三国的多种交流,创造亚洲空竹体育共同体消费文化的新起点。
民间游戏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休闲体育是休闲娱乐的新兴领域,民间游戏与休闲体育在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等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张维凯利用“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思了民间游戏+休闲体育的发展模式。丰富了休闲体育的课程建设,拓展了休闲体育的产业内容,提高了民间游戏的利用率和传播度,形成了二者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加深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成都师范学院陈波教授梳理了藏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节庆体育活动和“非遗”项目后,基于文化记忆视角认为藏族民间传统体育具有社会、健身、族群、宗教的特征,构建藏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应从融入区域全民健身、依托节庆活动、发展休闲民俗旅游、开展民俗体育赛事等路径着手。
“车鼓”是台湾民间的传统表演艺术,高雄科技大学谢贵文教授分析其起源与演变后指出,“车鼓”是起源于闽南的民间游戏,在台湾逐渐演变为民间艺阵,近年来逐渐开启朝文化产业与民间体育发展的契机,为民间游戏找出了转型与再生的方向。
“老鹰捉小鸡”是民众熟知的民间游戏,山东大学袁书营博士梳理了“老鹰捉小鸡”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情况。经过细致的论证后他指出“尸毗救鸽”是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起源,这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变迁的结果。
益智图十五巧板作为近代东方拼板游戏的代表之一,其发明动机、游戏性质、宗旨意趣与西方拼板游戏非常不同。山西师范大学教师行佳丽对清代益智图十五巧板发明者童叶庚的系列图谱书籍进行分析后,阐释了童叶庚的文人游戏观,揭示了晚清士族文人在动乱社会环境下重新审视仕隐进退的矛盾心理。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民间游戏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充分梳理研究动态、热点及前沿,了解民间游戏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推动民间游戏研究的融合发展。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刘春阳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指出民间游戏研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在本研究领域中仍未形成稳定的科学合作网络群,研究力量较为分散;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民间游戏传承和幼儿教育两大主题展开,研究主题较为单一,存在重经验论述轻实证研究的问题。建议重视对民间游戏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在研究“可及性”问题时,可采用内省思辨的演绎推理方法;在研究“可靠性”问题时,应注重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取向。
对民间游戏的挖掘整理是保护游戏文化资源的基础,而将其规范化和课程化进而成为学校教学内容是民间游戏现代传承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朱淑君女士指出,游戏的主体性、主动性、体验性、暗示性是优于其他教育手段的重要特点,而益智教化、怡情健身和对社会现实的模仿是游戏于教育的重要功用。将民间游戏植入课堂会积极促进教育的变革和进步,教育游戏化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台南大学蔡宗信教授对台湾中小学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他指出民间体育游戏在1967年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受到各界重视与支持,当时恰逢小学生体力衰退,因此在学生体能检测的测试项目中将踢毽与跳绳纳入其中,并没有完全采取西方式的测试内容。随着“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和“传统艺术教育计划”等政策的颁布,民间体育游戏的数量在学校中呈增长趋势。如今,随着经费、师资、教材、课程等基础内容的完备,民间体育游戏在学校中呈现出优质化的发展态势。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体育游戏在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加快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实现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的课程开发,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游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廖述兵副教授、晋中学院郑治伟副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姜春妍分别以空竹、毽球和二魁摔跤为例,介绍了民间体育游戏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内容设计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具体内容,为民间体育游戏的课程化、规范化进程提供了有效借鉴。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显著标志。在学前教育中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幼儿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参与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及协调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邱丽玲将龙狮运动中高难度的动作进行简化,以视、听、触多感官的体验方式形成了包括龙狮道具制作、龙狮形象描绘、龙狮表演展示、龙狮鼓乐聆听、龙狮表演欣赏在内的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特色活动,培育了幼儿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
本次论坛既有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的持续关注,又有体育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众学科的积极参与,呈现出学科门类广泛的研究特点。参会学者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共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展示了学者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体现出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担当和精神使命。通过本次论坛基本达成如下共识:一、民间游戏已逐渐引起各学科的重视,对民间游戏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民间游戏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民间游戏自身的本体理论显得尤为重要;二、由于环境的变迁,民间游戏的变异消失现象加剧,对民间游戏的有效性保护与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三、应深入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文化、健身、娱乐等多重功能,为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助力;四、对民间游戏进行课程化建设是民间游戏回归生活的有效路径。
民族间地区间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不仅有利于所在地区游戏文化、民俗与民族文化的宣扬与传承,也有利于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本次“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总结,更是对未来民间游戏研究的建议与期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了学界对民间游戏研究的多元认知,加强了多学科对民间游戏的关注度并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游戏的学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