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稳就业居于“六稳”工作首位,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其工作成效关系着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评价与招生、社会贡献度、美誉度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乱了2020 届高职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节奏。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地处疫情重灾区武汉,客观条件的种种不利,导致今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
为了解疫情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做好形势研判,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分别对用人单位和2020届毕业生分别开展调查工作。本文针对此次调查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职院校在疫情背景下针对就业问题应采取的工作策略,为特殊情况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本次调研涉及疫情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已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高校及毕业生本身对就业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形势分析、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评价6个方面。从2020年2月18日至3月10日,共发放2931份毕业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18份,回收率62.03%。另回收用人单位调研有效问卷414份。
1.毕业人数逐年递增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随之大幅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较2019年增加40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1]
2.疫情对用人单位造成影响
本次疫情对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规模和周期产生一定影响,有24.40%的用人单位反馈,疫情暴发后招聘规模有所减少,有44.92%的用人单位反馈,疫情暴发后招聘周期比原计划延迟。这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引发“多米洛骨牌”效应,造成短期企业用人压力紧张,而毕业生却无法到岗的困境。
3.服务行业微小企业受到影响
2018年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报显示,超过60%的高职毕业生就职于中小微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行业和服务行业。调查显示,暂未就业毕业生中,毕业后准备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占比较高,为48.75%,其次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为9.41%。而受疫情影响,服务业面临重大考验,尤其是餐饮、旅游、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他们曾经是历年招聘中的用工大户,由于受冲击严重,已经或者准备压缩招聘规模,这将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
4.湖北是疫情重灾区
学校2020届毕业生来自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湖北省内生源所占比例为94.06%;已经有实习单位且毕业后将在湖北省就业的占比最高,为80.47%。暂未就业毕业生中,毕业后准备在湖北省就业的占比最高,为72.27%。而湖北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各大企业延迟复工时间,暂缓大规模招聘,缩减或取消部分岗位,入职流程被拉长。本该在年后热闹起来的春季招聘市场,似乎也随着疫情被按下了“慢放键”。虽然各地于3月份陆续开始复工,但是用工需求却减少了,这将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求职热情。
1.求职态度消极
调查显示,2020届毕业生中,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一般的占比较高,为54.54%,其次为比较多,占比为21.70%。虽然对专业比较认可,但是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的占比较高,为48.86%,其次为和之前一样,占比为23.51%。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学生有部分已表示暂不就业,或者坐以待毙不打算积极应对,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积极性。暂未就业毕业生中,有55.48%的毕业生对毕业后及时就业有一些担忧,34.93%的毕业生非常担忧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
2.求职期待较高
调研反馈,暂未就业毕业生中,期待毕业后工作的平均薪酬为5991.67元,实际上毕业生签约的转正后起始平均薪酬为4031.86元,远远低于毕业生的预期薪资。
3.就业稳定性差
调查显示有63.26%的毕业生暂未落实毕业去向,或虽已落实毕业去向但想换签约单位,已就业毕业生想换签约单位的比例为 23.22%,不确定的占47.92%。毕业生想换签约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发展前景有限,占比 36.84%,其次是其他占比 19.30%。
受当代大学生“以我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突出个体,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消费能力强,期待薪酬与实际薪酬差距较大。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在对就业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上会出现偏差,企业起步薪资过低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不能安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就业期望过高,而刚入社会的工作经验和阅历还不足,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生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般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两年半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技能实践锻炼的模式。半年顶岗实习期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是一个补充和加强,同时也是择业前的一次实践选择[2]。2020届毕业生大三下半年本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是由于疫情影响无法参加,这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企业实习经历,直接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能无缝对接。没有过渡期直接从校园人到社会人,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变小,导致学生求职自信心下降。
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因为就业目标不清晰、对自己盲目认知等原因,在进入用人单位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感觉力不从心,“骑驴找马”单方面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也有少数用人单位因用工需求大在招聘时进行虚假宣传,导致学生上岗后发现承诺待遇和实际待遇差别大。高职学生社会认知比较浅,对自我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比较弱,容易反复跳槽。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这次疫情之后会精减人员,给有忠诚度和高效的人员更多晋升空间,89%的企业表示毕业生对企业的忠实是他们最看重的品质。对于“玻璃心”和没职业素养的求职者,就业只会越来越艰难。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本就压力过大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注重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生招聘、招录、考录等相关工作。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疫情之下教育部和人社部提出的一系列措施。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意见》提出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应征入伍等招聘招募和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对见习期未满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出台改革措施,允许部分专业毕业生免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要将这些政策准确传达给这届毕业生,以增强他们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体会到国家的关怀,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思想指导一切,在就业工作中需要重视就业思想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和思政工作有效结合[3]。通过在QQ、微信平台对疫情期间国家的各项举措和先进工作者事迹进行报道,激发学生爱国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告诉他们职业没有贵贱,希望他们树立“有平凡岗位,但没有平凡工作者”的基本岗位认知,转变就业态度,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调查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认为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对其就业的帮助度①为91.59%,毕业生认为母校职业咨询与辅导对其就业的帮助度为90.28%。但不容乐观的是,仅仅只有55.24%的2020届毕业生表示自己有较为明确的个人职业规划。所以,在疫情期间需要加大就业指导咨询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汇总优质线上就业课程,督促指导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学习,网络公开课不仅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也能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和求职意识,为就业打好基础。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历届优秀校友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为毕业生开就业创业经验交流会。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咨询途径,让学生遇到求职困难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咨询。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有线上求职经历,但是求职成功率并不高,调查显示72.67%的高校毕业生有过线上求职经历,但只有48.33%求职成功。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求职模拟活动,如简历大赛、在线面试大赛等,为毕业生增加线上求职经验,为网络面试求职做好全面准备。
1.推动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以此次疫情作为契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增加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人数,大量选聘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在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通过企业考核的学生可以直接签订聘用合同,实现“由学校直接到企业”的订单培养[4]。这样可以形成校企良好的循环,也可以保证即使在这类特殊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能谋得满意的岗位,企业也不用因为招聘不到优质的技术人才而无法正常开工。
2.网络信息化招聘
2020届高校毕业生认为母校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对其就业的帮助度为88.39%,认为学校发布招聘信息对其就业的帮助度为88.63%。从调查数据看高校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是不容小小觑的,在疫情期间必须做好就业信息推送。受疫情影响,大部份复工企业招聘都转为线上招聘,学生通过线上投递简历——企业筛选——组织网络面试——线上签约等程序与企业签约。
(1)积极推送各种大型网络招聘会
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联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和猎聘网等5个招聘网站发布企业招聘岗位; 团省委组织了“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 湖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湖北省人才服务局承办了2020年“我选湖北·春回荆楚”高校毕业生大型网络招聘活动;还有近百家企业开启直播招聘模式,学生通过直播平台直接点击投简历,HR预约线上面试。这些招聘活动使得毕业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正常签约就业。
(2)召开互联网+云招聘双选会
云招聘双选会是基于高校向企业发出邀约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将用人需求、岗位需求以及福利待遇等信息发布给高校,由高校统筹做好企业审核,将信息通过平台发给学生。高职院校组织毕业生通过认证密码进入系统填写简历后,对满意企业岗位进行投递,企业HR在线上直接利用平台对满意的投简历者进行面试。此种方式将传统的招聘会模式复制到网上,既减少了学生的求职成本,也为企业招聘带来便利,是疫情情况下比较有效的招聘方式,目前已经有近百所高校推出了双选平台。
2020届高校毕业生认为母校就业帮扶与推荐对其就业的帮助度为88.87%。特殊时期,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必须要认真关心关爱每一位毕业生,在资金方面统筹规划,发放就业补贴,帮助困难毕业生应对因疫情无法找工作上岗造成的经济问题。在岗位推荐上,根据每位毕业生的特点形成“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
调查报告显示,暂未就业毕业生中,有2.71%的毕业生准备自主创业。2017年,湖北省发布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大力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意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切实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国家还举办“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比赛,推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比赛,培育创业项目,激发创业热情。面对因疫情而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意见》提出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对创业投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资助在校学生创业,更要将政策用好,利用相关创业孵化平台、优质师资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佳的平台。
如何稳定就业率和如何让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众多高职院校的“老大难”,“新冠疫情”的到来对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面对疫情,高职院校需要调动全部的力量去迎战,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就业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从疫情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将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线上资源做好录制和整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提早布局,利用好就业信息化平台,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往基层去,往国家紧缺的岗位上去。
[注释]
①帮助度:将帮助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大、比较大、一般、比较小、很小,帮助度=(很大的人数+比较大的人数+一般的人数)/5个等级的总人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