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黄山的旅游规划与建设
——1934-1943年黄山建设委员会对黄山景区的开发

2020-01-07 23:49任唤麟罗海燕
关键词:黄山规划旅游

任唤麟, 罗海燕, 吕 彬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 言

安徽黄山自古为天下名胜。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其游黄山的经历与感受[1],提高了黄山旅游的知名度。至清代,黄山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清人评黄山,称其“江南之奇,信在黄山;黄山之奇,信在诸峰”[2]。民国时期黄山知名度愈显,有“一步一叫绝,一步百叫绝”[3]2之美誉,且黄山无盛夏,因而被媒体称为“海内第一名胜”[4]。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国家及日本旅游业发展已颇具规模,中国旅游发展也迎来短暂繁荣期。优异的景观资源禀赋、天然的避暑气候条件与长期的文化积淀,使黄山具有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这一时期,黄山旅游规划与建设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历来黄山景区建设主要靠寺院与民众自发组织。据1926年《创修黄山道路碑记》,由好善者自发组织募捐,(黄山)慈光寺住持监督管理,自慈光寺至文殊院修建登山步道,“化危磴为坦途,摩崖绝壁,兜轿(山轿)可登”[5]77。这种自发组织的建设,力量有限,也无专门规划,难成规模。1934-1943年黄山建设委员会主持下的黄山旅游规划建设既有政府主导,也有社会力量参与,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建设规划(计划),提出了旅游开发构想。本着“一切因地制宜,不加斧凿之种种构置”[3]17原则,即因地制宜、依顺自然原则,黄山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规模的建设成就。这不仅促进了黄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为以后黄山旅游开发与建设在某些方面打下了基础。

名山旅游规划建设是历史时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有所涉及。如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和昆明旅游圈寺庙规划布局研究[6],分析了在满足宗教、旅游与文化生态功能的要求下,风水地理思想对寺庙建设的选址、规划、布局及审美文化取向的影响;桂林古代风景建设与旅游研究[7],探讨了唐宋、明清时期利用营造建筑对桂林系列石山景区开发建设问题;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筑发展研究[8],以别墅建筑发展为中心论述了近代莫干山避暑地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及其影响研究[9],分析了近代庐山避暑地商业化开发的资源条件、历程、影响及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等等。这些研究涉及名山旅游规划建设的某些方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历史时期的、尤其是受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兴起影响的名山旅游规划建设,仍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而民国时期黄山旅游规划建设尚未见专门论述。本研究试通过文献调查与梳理,对1934-1943年黄山建设委员会主持下的黄山旅游建设之缘起、组织、规划及成就等作一探讨,旨在增进对民国时期中国旅游事业发展与黄山旅游开发建设的认识。

二、民国时期黄山旅游建设缘起

黄山虽为名胜,且物产丰饶,但交通不便,运输极为困难,游客往往只能望“山”兴叹。当时有谚云:“奇松怪石天下少,到了黄山看不了”[10]。“到了黄山看不了”,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据1934年编辑的《黄山建设》称,随着徽杭(杭州-歙县)、殷屯(池州殷家汇-黄山屯溪)、芜屯(芜湖-黄山屯溪)等公路的开通,黄山外部交通条件大为改观,交通运输“昔之所难,今之所易”[3]1。时人称赞黄山“四海峰峦起伏……山巅怪石耸峙,奇松苍拱,云雾开合,瞬息数变,演变成飘逸变幻之奇景”[11]。如此奇景加上外部交通条件的改观,以至“游客踵至”[11]。游客纷至沓来,正是旅游开发的大好时机。虽然外部交通有所改观,但内部交通与游憩设施亟待加强建设。为“光大胜迹,发展利源”[3]1,也为“繁荣皖南计”[4]21,有识之士便提出开发黄山旅游,且认为应“急起图之”[3]1。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黄山旅游开发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黄山建设》中所谓“光大胜迹”,是要展现黄山文化价值;在被称为“开发黄山第一人”的许世英[注]钱文选.黄山游记[M].出版地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1937:3.看来,是要将黄山名胜“公之于世,(使)游者有愉悦之精神,发高尚之思想”[12]430。所谓“发展利源”,是要开发黄山经济价值。《农业周报》(1934年第4期)中所说为“繁荣皖南计”则是想通过规划建设,发展包括黄山在内的皖南旅游事业,助推包括黄山在内的皖南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有人还展望了发展黄山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如《道路月刊》(1933年第2期)中一则关于芜湖-黄山间公路的通信中提到“将芜湖通黄山之路线加以开辟,自足吸收游旅(游客),于发展地方文化及铁路营业皆有裨益”[13]。这是说发展黄山旅游不仅有助于发展黄山地方文化,而且可实现公铁联运,有助于铁路运输业发展。基于以上,并受浙江莫干山、江西庐山等山岳型旅游发展繁盛及“欧之瑞士,号称世界公园,游资所入(旅游收入)为国家岁入之大宗”[3]14等的启发与影响,人们便有了开发黄山旅游、建设黄山公园的“冲动”。

三、民国时期黄山旅游建设组织

(1) 黄山建设委员会 黄山旅游建设规模宏大,须设立专门机构加以谋划、承办与管理。先是有识之士发起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建设委员会遂于1934年1月成立。经安徽省政府370次常会议决通过,开辟黄山公园,设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并通过了《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组织章程》[3]17-18。依据章程,为开发黄山,特设黄山建设委员会,后增设经费保管及审核委员会[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二十三年度行政成绩报告:第4-8编[M].出版地不详,1934:160.。委员包括省政府委员及部分行政督察专员,其他委员由省政府聘请,其中聘请有李四光、胡适、陶行知、张治中等社会名人,后加聘于右任等为委员;委员总计为193人[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二十三年度行政成绩报告:第4-8编[M].出版地不详,1934:160.。秘书与事务员由省建设厅派员兼任,常务委员由省政府指定,常委互推许世英(后相继为徐静仁、张治中、汪守珍等)为主任委员;委员及职员不领薪水,均为名誉职务。委员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机构之完备,不仅可见省政府对黄山建设高度重视,也可见委员会由政府主导,黄山建设亦由政府主导之。1943年4月,安徽省成立黄山管理局,建设委员会即行撤销。

(2) 黄社 黄山旅游建设是官方与民间的合作,社会知名之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社”为致力于黄山开发建设的民间社团,在许世英推动下于1934年12月成立,会员包括张大千、黄宾虹、汪采白等文化名人[15]。黄山虽然景美,但对许多人而言,仅闻其名,对黄山景物还缺乏具体了解,开发黄山旅游需要扩大宣传。据《天津商报画刊》(1935年第18期)载《黄社缘起》一文,言其本着“宣传该地名胜,籍(借)以唤起国人共同努力开发我国富源,及促进各种生产建设,固不仅为赏心悦目而已”的宗旨,即不仅让旅游者获得审美享受,而且还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爰组黄社,制订各种艺术物,以备国人观摩,而为广大之宣传”[16]。黄社成立后多次组织黄山书画摄影展,如曾接连在上海、杭州、南京举办三场黄山专题书画摄影展,在京沪杭地区引起极大轰动[17]387,对宣传推介黄山旅游起了一定作用。

(3) 办事机构 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后,下设驻黄山、上海与屯溪三个办事处,其中黄山办事处是其下设的最重要办事处。自南宋建炎(1127-1130年)至清末(1910年),黄山虽然设有巡检司,但巡检司以“缉捕盗贼,盘诘(查问)奸伪”为职责,主要是维持黄山治安,且巡检司一直设在黄山景区外,如拓木岭、潜口等地,景区内事务及活动基本上由寺院主持[12]413。建设委员会成立后即在黄山设驻山办事处(后改为黄山管理局筹备处、难民事务所、工赈办事处等,但承办黄山建设职能未变),它是黄山景区第一个事业性行政管理机构[17],具体承办黄山开发建设事宜,主要负责开辟登山道路、勘定景区空间范围和开展其他建设工作。这些办事机构为黄山旅游规划与建设的具体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国时期黄山旅游建设规划

1.主要建设方案

(1) 土地利用 第一,功能分区。旅游景区规划也是土地空间利用规划,合理的旅游建设需对土地用途作出科学规划。《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提出进行土地测量与调查,测量获得编制规划的土地基础数据,在调查基础上将民有地与公有地分别规定管理办法,并因地制宜地将土地分为园圃、市场、住宅、林地等区域[3]7。这种分区显然受城市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的影响,具有科学性,便于有序建设、分类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土地及地上资源保护与开发。这种分区建设、分类管理的方法类同于现代旅游规划中功能分区方法。但一般认为,国际上现代意义的旅游规划,包括功能分区方法,大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在美国出现[18]。黄山是一个大景区,其建设并非单纯的旅游开发,还要兼顾民生、教育等方面。从教育方面说,随着旅游的发展,黄山居住人口势必增加,“设学施教,势所必需”,于是省教育厅呈请省政府令建设委员会在黄山各区预留教育用地,每区预留小学校址用地40-60亩,预留空地100-120亩以备用于大规模暑期讲习、公共体育场建设、公共集会等[19],使功能分区更完善。

第二,土地放租。为促进黄山开发,吸纳人口,提升人气,也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许世英在《黄山初步建设三个月计划》[5]102-104中提出,在划定区域(如桃花峰下拟建第一住宅区)[5]102-104出租公有土地,用于建设住宅,所得租金主要用于修筑住宅区公路、沟渠等设施。此种做法与现代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开发有类似之处。为规范公有土地放租,安徽省政府于1934年12月公布《安徽黄山公有土地放租章程》[20],划定出租地段(暂定桃源、云谷、狮林、天海四区)范围,规定土地放租由建设委员会依照该章程办理,承租期限30年,每方丈(市方)年租金三角,承租地经营建筑与设计需经建设委员会审核同意。国民政府行政院对此章程作修正备案,给予“应准照办”,并指令以省令公布施行[21]。这对推进黄山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土地利用参照。

第三,景区勘定。勘定黄山景区范围是建设委员会的一大功绩,也是黄山景区历史上的第一次。1935年1月,建设委员会会同太平、歙县两县县府对黄山景区范围进行勘测,经勘测并会商确定,以黄山之东至太平县谭家桥,西至太平县之力溪坦(栗溪坦),南至歙县之汤口镇,北至太平县之甘棠镇,正式划归黄山景区。又将景区范围绘制成详图,并在行政院及安徽省政府备案[12]431,从而使其具有了政府法令意义上的约束性。此次空间范围勘定不仅划定了四至,而且通过详图确定了边界,既有利于地方行政管辖,也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建设的开展,可减少资源归属上的争议,为以后开发建设确定了范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2) 交通开发与游线设计 因黄山历来交通不便,运输极为困难,所以当时有人提出“建设黄山,以开发交通为第一要着”[3]7,建设委员会也一直秉持这一原则。《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中提出交通建设应包括道路与电讯两个方面。其中道路又分为山外交通路线与山内游览路线两种。这种分法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景区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其中前者又分为汽车路与人行道两种。汽车路拟修建屯溪-汤口、汤溪-殷家汇等路段,使游客可以经贵池、青阳、石埭、太平等地入黄山,且路经九华山,游客可顺道游览九华山。还建议按缓急需要在歙县、黟县、休宁、太平等地修筑直达山麓的人行道,以方便游览。山内游山线路计划先修三条:一是汤口-汤池-慈光寺-天门坎-文殊院-莲花峰-平天矼……[注]所引文献中有缺,本段下同。芙蓉岭-辅村线路,二是汤口-苦竹溪-丞相源-白鹅岭-始信峰线路,三是慈光寺……鸣弦泉-云门峰-栗溪坦线路。次修三条:一是苦竹溪-黄丝岭-玉虹桥……线路,二是……巷里-辅村-焦村-栗溪坦线路,三是巷里-大战岭-仙人桥-神仙洞……线路[3]7-8。为方便游客通信联络,电讯方面,拟在汤口设立电话局、电报局,分设公用电话、电报收发处于汤池、海底、狮子林、辅村、栗溪坦、苦竹溪及其他较大的寺院,并建议用无线电收发报以减少开办费用[3]8-9。

1934年5月,许世英在考察黄山途中提出修建山内登山步道的想法,即“先整理前海山道,披荆斩棘,使步行可登。行有余力,再谋肩舆(一种轿子)从容上下”[5]50。许世英在《游黄山日程及各处风景撮要》[5]105-109一文中,具体提出了黄山六日游线路,包含了沿线主要景点景观,共列举了254处景点景观,景点景观密度非常之大,确实是禀赋优异。因经杭徽、芜屯、殷屯公路均可达汤口镇,许世英的设计便是以汤口镇为起点与终点的旅游环线。其中第一日汤口-吊桥庵景点景观34处,第二日紫云峰-石笋峰76处,第三日阎王壁-狮子林43处,第四日麒麟松-猴子过山34处,第五日散花坞-仙人瞻宝33处,第六日介子背母-汤口34处。具体景点景观及线路设计如第一日:

汤口→逍遥亭→茅蓬(紫云庵)→木莲树→汤池→郑公钓台→祥符寺旧址→小补桥→人字瀑布→桃花峰→虎头岩(山君岩)→张公背张婆→虎头桥→观音坐莲→罗汉点灯→飞来石→金漆盌(碗)→停雪石→洗杯泉→醉石→鸣弦泉→剑石→横坑庵亭→老僧打坐→观音扫净→天眼→石笋→云门峰→笠人石→浮丘峰→云际峰→汤岭关→航海庵旧址→吊桥庵。

再如第五日:

散花坞→扰龙石→小平天矼→龙眼井→猴子搿桃→波斯进宝→美女照镜→天鹅护蛋→书箱峰→十八罗汉朝南海→关公挡曹→上刘门亭(如意亭)→三尊大佛→仙人铺海→仙人补路→宝塔峰→天眼→中刘门亭→仙人观榜→天榜→下刘门亭→轿顶峰→观音打坐→太白敬酒→老虎驼羊→童子拜观音→叠障峰→松谷岩老基→松谷庵→莺石→枕头峰→仰天岩→仙人瞻宝。

以上线路设计建立在详尽调查分析基础之上,主要采用“移步换景”方式,整个景区环线设计基本符合现代旅游线路设计原则,结合了黄山景区内部交通与沿途餐宿供应,兼顾了主要景点景观,有其合理性,为黄山旅游日程安排提供了实用指南,但第二日需游览的景点景观太过集中(76处)。

(3) 游憩设施 第一,餐宿设施。黄炎培在《中国名胜第一种:黄山》前言中提到,1914年(民国三年)5月他去游黄山,“山深林密,往往数十里无人迹”[22],只能住宿憩息于寺庙,山高人少之处,物资匮乏,还需自己携带米、蔬等食材。20年后,即1934年5月,许世英考察黄山时,这一状况并未有多大改变,“环山皆砂石,蔬菜不易种植,游客宜多携罐头,不则食无菜肴矣”[5]82。餐宿靠慈光寺、紫云庵等寺庙,有时要投亲靠友解决餐住问题。可见当时黄山餐宿服务相当落后,阻碍了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改善餐住条件,建设委员会计划由上海银行旗下中国旅行社在黄山建造旅馆(许世英这次考察黄山时,中国旅行社正在察勘汤口以上地势,准备在此建造旅馆[5]55)。谋划在黄山桃源建第一住宅区,以便进一步提高餐宿接待能力。谋划重建祥符寺,另建居士林[5]68。考虑到半山寺太狭小,拟在其旧址右侧另建房数间[5]25。抗战胜利后,为继续开发黄山,许世英等曾计划在山麓建设旅馆、餐厅、电影院、游泳池、健身房等一切现代化设备,使其成为全国最理想避暑胜地,并曾发起建设黄山的筹款运动[23]。

第二,温泉布置与市场设立。1934年5月许世英考察黄山时,汤池温泉日浴千人,男女不分池,拟在汤池之上建楼,并就温泉建二室,使男女分浴[5]66。《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中拟将游憩设施分为温泉布置、市场设立与风景点缀三项。温泉布置主要是提升汤池温泉设备档次,修筑浴室与休息室,并将温泉引入浴室。历来游览黄山需要裹粮襥(包)被,结伴而往,甚为不便。建设委员会提出在汤口、海底、狮子林、辅村、栗溪坦等地设立市场,并配套设立公安局、旅馆、食堂、导游社、小商店、邮局、医院、图书馆及矿物文物陈列室、水力发电厂等[3]9-10。对于配套设立机构与设施,《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中也有具体要求,如导游社(地接社)要求导游经过培训,略通文墨,熟悉山中地理、物产及掌故;又如建议小商店出售日用品、化妆品、药品、文具及摄影器材,同时出售黄山物产及风景画片等;再如图书馆不只是陈设书报,还计划附设运动室、娱乐室[3]10,其中娱乐室包括无线电收音及电影等,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也说明计划周详。

第三,风景设施。《黄山初步建设三个月计划》计划整理山内外名胜古迹,并拟在九龙瀑布边建“观瀑亭”,在桃花、硃砂两溪汇合处建“双谿阁”,以及修设新旧汤池,修复与迁建祥符寺、半山寺等,这些都具有“风景点缀”的意义[5]102-107。称“点缀”是因为毕竟黄山风景以自然景观为主。《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中提出,黄山开辟公园,首先要对先贤遗迹、前代古物或建筑,一律设法保存,要修复则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其次,建议在风景清幽、视野开阔或游客较多之处添置亭榭,并拟在天海、松谷寺等处添建休息处。对山中溪涧上的桥梁建议除修复朽毁桥梁之外,还建议多修穹桥,因为溪涧涨落不定时。计划修建的还有供游客休息的椅凳及峭壁险坡防护铁链、石栏等设施[3]11。之所以把这些设施也称之为“风景点缀”,是指这些设施本身应成为风景,并与黄山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4) 相关生产建设 旅游可以为生产建设服务,生产建设也可以为旅游服务,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其他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黄山建设·黄山建设之设计》中有有关黄山旅游的相关生产建设规划,正说明了规划的合理性。设计所指相关生产建设包括农林、电气及特产工业建设三个方面。农林建设方面主要为造林、艺茶,培养香蕈、石耳、葛藤及药材等畅销农林产品。电气事业主要是谋划利用黄山水力发电。特产工业主要规划以黄山野茶、葛精,纸、笔、墨、砚等特产为主,发展茶厂、淀粉厂、纸厂、墨厂及砚厂等工业,推行机械化生产,使生产合理化[3]11-13。这些生产建设规划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黄山旅游发展条件,而且其中的农林产品、工业特产品本身就可成为旅游商品。

2.其他建设方案

当时黄山建设规划有多种方案。如前述《黄山初步建设三个月计划》也称“黄山初步建设之计划”,计划建设时间为自1934年7月1日起至9月底止,目的是要解决黄山旅游开发建设最迫切的需要,“以开先路”;计划实施后,经各方努力,计划项目得以如期竣工[24];前述《黄山建设之设计》由安徽省建设厅拟定,建设时间约为一年,除“生产建设”外,其他建设项目大多得以如期竣工。除以上方案外,还有建设时间较长的其他方案,如《黄山建设三年计划》[24](《黄山建设三年计划草案》)《黄山建设五年计划》[25]等,只是这些方案因资金问题与形势变化而大多未能得以实施。

《黄山建设三年计划》由许世英等拟定,1935年1月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与《黄山初步建设三个月计划》相比,它不是要解决“最迫切的需要”,而是“全部建设计划”[24]的大纲。三年计划从交通、生产、文化三个方面分年实施。第一年以交通建设为主,以生产与文化建设为辅;第二年以生产建设为主,以交通与文化建设为辅;第三年以文化建设为主,以交通与生产建设为辅。此等安排较为科学,既有利于有序、交替推进建设,又突出了每个阶段建设重点。文化建设是三年计划的亮点,包括创建图书馆、博物馆、独立学院或书院,修山志,整理名胜古迹,开展地质与动植物调查,举办展览会等。文化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文化建设与自然美景的开发相融合,能进一步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方案还计划在黄山“西海”举办探险活动,这在当时是值得一提的旅游创新项目。与三个月计划一样,三年计划较详细地拟定了第一年各项经费支出与收入概算(计划第一年工程过半时编制后两年经费概算),可以实现收支两抵。编制经费概算,为开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说明三年计划(第一年)不只是构想,而是行动方案。

五、民国时期黄山旅游建设成就

在建设委员会主持下,克服种种困难,黄山旅游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据时任安徽建设厅厅长刘贻燕《视察黄山日记》[3]15-16,1934年7月,即许世英考察黄山两月后,黄山公路、狮子林至苦竹溪道路已在兴修中,旧汤池温泉上正盖楼房,旧汤池旁已开发新温泉,慈光寺至文殊院磴道整理完成,其他如防护铁栅栏在修建中。鉴于“黄山各项建设、次第设施规模日渐宏备,行见游侣将摩肩接踵,冠盖云集”[26],中国旅行社选择汤口紫云桥畔建黄山旅社,1935年8月已建成,并设有黄山饭店。自此黄山有了专门的旅游服务机构。1936年姚文采等在紫云溪建成“天都文物社”,文物社“本富庶后教的遗规”[27],致力于文物收藏,研究、传承与宣传徽文化,对宣传黄山旅游起了一定作用。1934-1943年间建设委员会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并着手开凿天都磴道。其中1936年修成云(谷)北(海)石阶路,1937年鲫鱼背至天都峰石阶路完成;每日歙县至汤口镇有公共汽车对开两次,交通极便利……由沪杭京(南京)各地前往,一日均可到山[28]。游者所见,“原来只有自然的美,无人工之胜,自政府着手开辟以来……古老的黄山慢慢地改上了新装,一切变成欧化了”[29]。土地放租方面,由于黄山风光的吸引力与便宜的地价,承租者踊跃,至1935年6月,共租去27户,各户均就山建屋[28];此后,又有一些政要与社会名人如孙科、段祺瑞等纷纷租地建房,一时间黄山旅游发展看好。

总之,至1935年6月,“初期工程,如入山公路、住山宿舍、旧有风景区之修饬整理,均告完竣……全山渐趋繁荣之境。”[28]又据《安徽政务月刊》(1935年第10期)载《黄山名胜区新建设完成》一文,经过一年多先后完成居士林、双溪阁、祥符寺、新旧汤池、白龙桥、紫云桥、小补桥、揽胜亭、逍遥亭、半山亭、云谷客堂及所有各处道路、台坡、保坎、栏杆等项的修建[30]。经过规划建设,旅游发展起来,黄山几乎成为上海、杭州、南京等都市的后花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山建设几近中辍。为救济难民,维持建设局面,建设委员会将办事处与工赈处合二为一,以“以工代赈”[5]49-50方式,完成不少工程,筑成温泉至云谷寺15华里石板大道与紫云溪护岸工程,建成温泉大厦等多处房屋,在西海门造了排云亭,还建造了白龙桥、紫云桥等,并整修了几十处危险道路[31]。至1943年4月建设委员会撤销,黄山建设在困境中一直未停止发展。

六、结 语

自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普门和尚进黄山,创建“法海禅院”,黄山寺庙庵堂逐渐增多,朝山进香游客也逐渐增多,黄山宗教旅游获得发展。但至1934年的300多年间,黄山基本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接待主要靠寺庙庵堂。建设委员会成立后,建设了黄山历史上第一批专门旅游接待设施[17]164。历来黄山旅游建设主要靠寺院自发组织,并无专门建设规划。此次出现黄山历史上第一批专门建设规划,至1982年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出现,近半个世纪中再无专门建设规划。1934-1943年的黄山旅游规划建设有功能分区,勘定了景区边界,设计了游线,修建了游憩设施,还做了工程费用预算与资金筹措计划,这些都是现代旅游规划建设具有的要素,体现了某些现代意识。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具有开拓意义,促进了黄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发展了黄山旅游文化,为后来的黄山旅游建设打下一些基础,但终因财力有限,时局不稳,外寇入侵,使规划建设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再次掀起黄山建设高潮。

猜你喜欢
黄山规划旅游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