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思考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2020-01-07 22:47杨玉峰邓莉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大赛互联网+

杨玉峰 邓莉君 张 颖

(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创新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主 要标准,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衰减、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启动自主创新,在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领域迎头而上,成为中国唯一的出路,在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时代潮流。“互联网+”大赛的主旨是深化高校改革,发掘大学生创造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在高等院校,研究生逐渐成为高校科研主力,但由于创新能力不强,虽然规模巨大,但总体科研产出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17 年吴爱华等[1]通过梳理大赛成果,提出了办强大赛并推动产学研用的教育改革思路。2019 年唐睿明等[2]通过归纳总结提出“教学—科研—竞赛—创新—就业”循环模式,力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2019 年张善平等[3]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进一步研究,并探索了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互联网+”的时代浪潮推动了计算机、医学、实验等方方面面的教学改革,也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探索及教学模式的改进。2016 年郝杰等[4]介绍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社会三个重要主体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做法,并对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建议。2017 年彭吉萍[5]从构建创业队伍,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等角度出发,为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建议。2018 年兰景岩[6]根据“互联网+”发展形势,对创新创业形式展开研究,为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提出导师、培养单位、政府以及研究生自身需要做出一定调整的措施。2019 年梁燕莹[7]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分析,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系统提升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成为高等学府的首要责任,成为研究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主要出路,也成为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经验,并对我们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思考。

1 MIT 创新创业简介

众所周知,MIT 在科技方面成果卓著,截止2017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产生了88位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培养著名科学家的摇篮。MIT 一直是科技创新先锋,在电磁技术、电话技术等多方面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癌症治疗、人类基因序列的破译、激光等多个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成果转化、创业、社会经济等方面,MIT 的创新创业精神和领导地位都是闪亮名片。MIT 校友创办公司包括著名的世界500 强公司英特尔、惠普、通用等,除此之外,还有半导体产业巨头德州仪器,世界最大的信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 等,单单它们的年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20000 亿美元。

MIT 创业能力如此之强的根本原因是“知识”,这些知识都是MIT 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构成了在创新创业方面MIT 的独特模式。如今,追求创新精神已经成了MIT 独特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带领下,MIT 的惊喜创意层出不穷,在学校的指引和帮助下,这些创意还会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并实现创业。这种文化也成为MIT 创业的源泉,这与MIT 的理念“科研立校,技术为社会服务”也是一致的。

2 MIT 的创新特点

作为创新思想的领导者,MIT 为大家探索了一套原创且经过检验的创新方法,帮助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取得了更多的创新成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MIT 被称为充满创意的“工厂”,它将每年的12 月底到来年2 月初的这段时间规定为MIT 学生的独立活动期,在这一个月中创意也特别活跃,除了保证时间上的充足外,老师的指导也是重要保障,很多好的创意项目都是MIT 教授亲自参与下完成的。例如iRobot 公司就是在罗德教授参与下创立的,该公司现已成为机器人销量超过2000 万台的全球知名机器人公司。

3 MIT 的创业特点

3.1 先进的创业模式

在高校的主导下,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是MIT 创业成功率高的重要源泉,这种“三螺旋模型”模式促使MIT、企业与产业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三者建立了合作互补的关系,这一点和我国的“互联网+”模式尤为相似。

3.2 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MIT 为了满足从创新到创业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针对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等多个阶段,配备了一套成熟的“孵化器体系”:例如莱梅尔逊项目和媒体实验室鼓励最初的创新发明,审批部门与技术许可办公室负责牌照发放和专利申请。列格坦中心负责商业企划和公司组建,服务机构负责长期指导,而创业中心为公司服务始终,这样的生态系统极大地保证了初创公司的成活率。

3.3 丰富有效的创业课程、创业俱乐部

独特的创新课程是MIT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MIT 创业中心负责创业相关的管理、投资、政策等方面的教学,另外,除了学术性教授外还会招聘创业领域的专家一起为MIT 全体师生提供全面的创业课程和指导。MIT 仅开设的创业课程就超过了30 门,不但包括理论和实践,还有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创业中心还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创业,并培养了一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俱乐部也发挥着传承MIT 创新创业精神的作用。20 多家MIT 创业俱乐部可以让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也成为了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参与俱乐部举办的各种创业大赛(如MIT$100K 创业大赛),整个过程中MIT 校方不同部门也会积极参与,这也极大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MIT 对创新创业的鼓励态度对于创业者是最关键的,师生创业不仅合规,更能赢得尊重和敬仰。

4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

创新是促进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借助国家发起的“互联网+”东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培养在如下方面借鉴MIT 创新创业丰富经验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4.1 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

鼓励研究生关注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工程问题,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办法以及创业理念。目前我国某些高校中,在组建创业小组过程中学习MIT 非常注重跨专业学生的组合,尤其是管理系学生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工程专业技能又有创业能力,并兼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2 参与热度不高,孵化体系不健全

相比MIT,我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是没有体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取得成果之后,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评分,也可以用来申请奖学金等,然而好多高校老师觉得学生参加一些竞赛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并且“互联网+”赛事只是进入校园众多赛事中的一项。众多参赛选手能够进入省赛或国赛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它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也很难为一项赛事设置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之服务。最关键问题是师生参与热度并不高,即使一些比较有创意项目也因为精力投入不够而中途夭折,归根到底是创新创业在整个学校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我国高校应该借鉴MIT,将这类大赛常规化,针对有创意的项目,配备一套成熟的“孵化器体系”,提高创意项目的存活率。

4.3 建立以毕业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系统的评估工作日益复杂,但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毕业生创新创业是一个不错的评价指标,它不仅是评价教育水平高低的指标,也是评价对国家贡献大小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大幅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指标在学校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以毕业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可以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力度,学校如果建立与之配套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之服务,就会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添砖加瓦,为提升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4.4 增强实践环节,密切产学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智力,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产学结合是研究生实践最好的平台。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以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目的。同时,学校还要敢于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打破学科藩篱培养跨学科人才,打破行业藩篱培养跨行业人才,打破学校藩篱培养跨学校跨国界的联合培养人才,逐步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

4.5 发挥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可以借鉴MIT,引进或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业教授或专家任教,和学术性教授一起开展创业课程指导。除此之外,还需要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传递创新精神,贯彻新观念、运用新技术、选择新内容、创造新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潜能,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大赛,例如“研电赛”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可以将这些大赛与学生的课程设计、科研方向等连接起来,如果可以的话,高校甚至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等课程群,形成面向现代化教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服务。

5 结 语

创新已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国家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能否发掘师生的创造潜力,能否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的生力军。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秀经验,反思我们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评估体系应该围绕毕业生展开,教学就能真正围绕学生进行,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大赛参与动力。如果健全高校对于创业的孵化体系,会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添砖加瓦,为提升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研究生大赛互联网+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