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的任务是教,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只有更好的教才能更好的学,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1]可是在当下教师没有掌握文章的中心、精髓,抓不住重点,没有准确地解读“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只是笼统地按照阅读教学的形式进行,没有真正做到与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
当下教师们致力于将阅读教学中强调的多重对话带入到古文教学中,但是在代入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大多时候这样的对话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同学们看是不是这样啊”此类答案显而易见或带有某种引导性的问题,同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倾向于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句式、语法等进行记忆性学习,而相对缺少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迁移能力等相关语文能力的培养。
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仅自身要准确掌握知识,还要能用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引导。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端正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同时要注意掌握思考的时间与方法。
王筠曾在《教童子法》中提到:“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在当下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不常见,不常用,或者已经不用的文言字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字词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比如“臭”字,在现在的用法中通常用来表示不好的气味儿,但这个字在古文中则有更多的含义,其中有的含义甚至与现在的含义完全相反,比如说“其臭如兰”中“臭”字的含义就解释为“香气”,还有一些字词虽然它的含义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它所代表的范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字词的感情色彩、用法等相较于以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字词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去“咬文嚼字”,去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具体的含义。
文言文中描述的人、事、物大多距离现在都比较久远,也大多是当下学生比较陌生的,甚至文言文中所提到的事物早已经不存在了,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内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可以走进文本,设身处地,这样学生才会充分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文章中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盲目地以当下的思维方式、社会标准来衡量判断文言文中的人、事、物的对错。
诵读是将文言文文本所记录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言语文字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与阅读教学的本质不期而遇,因此诵读能更好地了解与欣赏古文。当下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读”的重要性,如当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玉峰就说过“还我琅琅读书声”,在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读”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这种“读”更多时候更加偏重于形式,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读,还要注意与语感相结合,要“虚心涵泳”不仅要知其意,还要明其含义。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不仅要读、要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思考。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学习高中古文的有效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在当下还留存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样也需要从各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只有正确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落实高中文言文有意义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