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清 丁彩飞(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居妇科疾病的第三位,仅次于宫颈炎、阴道炎[1-2]。临床上虽多见于性活跃期的育龄女性,但近年来无性生活及绝经期女性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阳性症状和体征的比例则逐渐下降[3],无PID病史而具有相应表现的患者亦不少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易出现PID后遗症(慢性PID),临床表现包括下腹痛、腰骶酸楚、白带异常等,远期可反复发作,并可并发慢性盆腔痛、输卵管性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西医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物;中医通过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物理治疗,在改善盆腔环境及输卵管功能、缓解盆腔痛、降低PID复发率、提高受孕率等方面均有着独特优势。
丁彩飞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在治疗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急慢性PID、复发性流产等妇产科常见疾病,以及胚胎移植术前术后调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丁师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热奄包外敷、脐灸、理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女性PID,临床收效良好,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1 重视病机,辨明病因 丁师认为冲任胞脉瘀滞为PID的重要病理基础,常可因“湿、毒、虚”引动伏疾发作。慢性PID患者常以一侧或双侧下腹痛、腰骶酸楚、带下异常为主诉就诊,“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黏滞”[4],临证时患者常有下腹部坠胀不适,带下量多、粘稠、秽浊不清的表现。丁师强调“湿”为妇科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湿邪喜阴,因于女性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经时忽视卫生、产后(流产后)、宫腔操作后或久居湿地,风寒湿热乘虚内侵,与气血搏结,反复进退,而致病程绵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急性PID或慢性PID急性发作期则以“毒”为病机关键,若遇邪毒炽盛,则肉腐酿脓,故以清热解毒为重,抑制炎症进展。若失治误治,即使度过急性期,也易导致邪热余毒残留体内,耗伤气血。《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通”[5],丁师认为“瘀”为“不通”的关键因素,有一分痛,便有一分瘀。妇人以血为用,又易于忧思恼怒,临床可出现诸如气滞血瘀、肾虚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多种复合证型,治疗上应当紧扣“活血化瘀”。PID患者病情每遇劳累、熬夜、经期发作或加重,此因人体正气亏虚,邪气侵入,正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丁师指出祛邪之时应不忘扶正,方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1.2 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丁师指出祛邪以“祛湿、解毒、化瘀”为要,针对湿邪的寒热虚实性质,治以清热燥湿、温化寒湿、解毒利湿;扶正应宗“健脾、补肾”为法。诊治时,若见肾虚血瘀者,可见下腹绵绵作痛,伴腰膝酸软,经行、劳累后加重,经量少,经色暗夹块,舌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治以补肾活血、化瘀通络,丁师常以杜断桑寄失笑散加减:炒川断15g,杜仲10g,桑寄生15g,蒲黄10g,酒五灵脂5g,川牛膝10g,大血藤15g,没药3g,延胡索10g,丹参10g,川芎10g,三棱10g等。湿热瘀阻者,症见下腹隐痛,可伴有腰骶酸楚,同房后发作或加重,经色鲜红,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赤白带下或黄带,质粘腻,闻之臭秽,舌质暗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或涩,治以清热解毒、化瘀利湿,丁师拟验方三根汤加减:藤梨根、水杨梅根、野葡萄根各30g,生贯众9g,夏枯草15g,血竭1~2g,大血藤15g,忍冬藤15~30g,败酱草15g,黄芩10g,黄连3g等。寒湿凝滞者,症见下腹冷痛,遇冷痛剧,得温痛减,伴手足冰凉、四肢不温,经血量少,色紫黯甚至色黑,带下量多清稀,嗅之无味或腥,舌黯,苔薄白,脉沉涩或弦紧,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丁师拟金匮温经汤加减:太子参或炒党参15g,桂枝10g,赤芍10g,丹皮10g,当归10~15g,炒川芎10g,姜半夏9g,吴茱萸3~4g等。
随兼症加减:冷痛剧者,加用小茴香、艾叶、炮姜之品;胀甚于痛者,加用川楝子、制香附、八月扎、绿梅花;带下量多明显者,加用鸡冠花、臭椿皮;炎症日久,痰瘀阻滞或附件增厚者,加用路路通、王不留行、皂角刺、鳖甲、牡蛎;经血淋漓不尽者,加银花、黄芩、仙鹤草、藕节炭。另外,丁师重视PID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淋病、非淋病鉴别阳性者,嘱其与配偶以克拉霉素、多西环素联用治疗14天,停药一周后复查。针对病情严重者,必要时施以宫腹腔镜手术、输卵管通液术,不可盲目保守治疗。
2.1 中药灌肠 经直肠给药,可直达病所,同时避免口服给药造成的肝肾负担。丁师针对证型不同,创制灌肠1~4号方,组方如下:
灌肠1号:大血藤、忍冬藤、败酱草、赤芍、丹皮、海藻、昆布、连翘、醋三棱、醋莪术、夏枯草、穿山甲,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为PID通用方。其清热解毒力较强,可解急性PID、慢性PID急性发作(热毒血瘀证)之急。
灌肠2号:为灌肠1号去海藻、昆布、连翘、穿山甲,加金银花、薏苡仁、鹿角片、水蛭、商陆,可行气散结、清热利湿、化瘀通络,适用于湿热瘀阻证。丁师认为输卵管积水是局部水湿停滞的表现,此方对于消除积水、恢复输卵管功能具有良效。
灌肠3号:大血藤、败酱草、炮姜、小茴香、艾叶、姜半夏、醋三棱、醋莪术、赤芍、丹皮、桔核、水蛭,具有温经活络、散结止痛之功,针对寒湿凝滞证所创。
灌肠4号:醋三棱、醋莪术、桃仁、枳壳、桂枝、蒲黄、五灵脂、丹参、鳖甲、艾叶、炮姜、生牡蛎、海藻、蜈蚣、地龙、蛇舌草,此方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止痛力强,为气滞血瘀证所设,又可用于局部炎性包块、癥瘕形成者。
以上4方,每剂100mL,灌肠后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1~2h为宜,每日使用1~2剂,7天为一个疗程,遇经期则停用。
2.2 中药热敷 中药热奄包可通过热效应,扩张毛细血管,使药力直接渗透到达病灶,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丁师以当归、透骨草、红花、川牛膝、醋三棱、醋莪术、蒲黄、五灵脂、威灵仙、丹参、败酱草、细辛、制附子十三味制成盆腔一号协定方,同时配合透皮剂使用,适用于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PID。嘱患者平卧,热敷于下腹部(须遮覆肚脐),每日一次,每次40min,每剂药包使用2次后可再用于泡脚,以20min为度。
2.3 脐部艾灸 脐为先天命蒂、后天气舍,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药物吸收快,且脐下对应盆腔内子宫、附件等脏器。脐疗既可改善盆腔循环,缓解炎症,又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6]。选用天然葫芦为灸器,艾柱为介质,选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每次施灸40min,每周2~3次。
2.4 物理疗法 对于住院患者,丁师通常以上述疗法与妇科微波、超短波、红外线局部照射三种物理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改善盆腔局部组织微循环、营养代谢,促进炎性渗液和细菌毒素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出等[7-8]。
丁师认为生活调摄亦为治疗PID的重要途径之一。抵抗力低下是PID复发的重要诱因,因此常常建议患者适当锻炼,尽量避免久坐不动,因“久坐致瘀”。丁师鼓励PID患者每日坚持做毓养操(盆腔保健操),共包含八式:抱膝压胯式、自由泳碰脚尖式、转腰跨式、钩脚尖直腿式、手碰脚尖式、转胯侧踢式、轮换蹬腿式、屈伸放松式。联合经络拍打,可达到改善盆腔瘀滞的功效。平时注意行房卫生,同房前后及时进行外阴清洗,避免慢性阴道炎上行感染;若配偶存在包皮过长、包茎等情况,应酌情予以手术治疗,因包皮易于藏污纳垢,与女性炎症密不可分。饮食上,丁师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生冷瓜果食物,以防“因热助炎”“因寒助瘀”。
王某某,女,46岁,已婚,因“反复下腹痛伴腰酸20余年,加剧1个月”于2018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诉20余年前先后行3次人工流产术,术后出现下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伴腰骶胀痛,活动后加重,未规范治疗。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当地医院诊断为“女性盆腔炎”,予以多西环素、氨曲南、奥硝唑抗感染后仍高热不退,腹痛不减,遂至上级医院。考虑“急性盆腔炎:盆腔积脓?”,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半月,体温正常、腹痛略有好转后出院。刻诊可见:下腹部刺痛难忍,伴腰酸、乏力,带下色黄质稠,呈脓性,闻之异味。纳差,夜寐一般,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肛门有坠胀感。舌质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略数。月经婚育史:初潮14岁,周期30~60天,经期10天,经色正红,质稠夹块,轻度经行腹痛,末次月经2018年10月13日。已婚,1-0-3-1。查体:阴道内见少许黄色分泌物,下腹部压痛,余无殊。B超:右附件区低回声包块,考虑输卵管脓肿形成(包块大小3.42cm×3.08cm×4.27cm)。 诊断:PID;辨证: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以三根汤加减。拟方:藤梨根、水杨梅根各30g,大血藤30g,忍冬藤15g,败酱草15g,赤芍15g,丹皮12g,大腹皮12g,银花15g,黄芩10g,赤小豆30g,苍术15g,制大黄9g,黄芪30g,枳壳10g,甘草6g。共7剂,每日1剂,水冲服。 同时予以灌肠1号+灌肠4号方交替保留灌肠,2次/d;辅以盆腔一号协定方外敷,2次/d;联合红外线照射、超短波、中频脉冲电治疗;西药予法罗培南0.2g口服抗感染。药后当日患者自觉腹痛大减,大便通畅,精神好转。
治疗后,2018年11月28日复查B超:双侧输卵管液性病灶(左卵巢旁见一3.2cm×1.2cm无回声区,右卵巢旁见一3.1cm×2.2cm无回声区),提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患者诉腹痛已基本缓解,无腰酸,偶有小腹坠胀感,查体可及左下腹轻压痛。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予出院,门诊予盆腔一号协定方、灌肠1号+灌肠4号方交替治疗,6周后行输卵管手术。术后1年电话随访,患者腹痛、腰痛未再发作,白带量色质无殊。
按:本例患者3次人流术后出现下腹痛、腰酸腰痛,PID诊断明确。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丁师认为其病机为湿热与血搏结,胞脉气血瘀滞。因术后感染,未曾规范治疗,故邪热余毒未清,治疗当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并重。方中藤梨根、水杨梅根、银花、忍冬藤清热解毒散结,大血藤、丹皮活血化瘀,赤芍凉血散瘀,败酱草祛瘀排脓,制大黄通腑泻邪,苍术健脾燥湿,黄芩清热燥湿,赤小豆、大腹皮利水消肿,加以黄芪扶助正气补虚、枳壳行滞除积。本案患者处于PID急性期,输卵管积脓形成,故适当予西药抗感染治疗,另辅以中药灌肠、热敷、理疗,兼顾整体与局部,以此收效。
丁师治疗PID,从“瘀、毒、湿”着手祛邪,其中取中药清热解毒之功抗感染,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意在消除冲任胞脉气血瘀滞,善用祛湿,以解顽疾;从“补虚”出发,兼顾扶正,鼓动正气祛邪,并增强御邪之力。治疗中依据肾虚血瘀、湿热瘀阻、寒湿凝滞的证型不同,分别投以杜断桑寄失笑散、验方三根汤、金匮温经汤为主方加减化裁,以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热奄包外敷、脐灸、理疗作为辅助治疗,疾病缓解期嘱生活调摄,多法合参,可达到收效快、治疗彻底的效果。丁师强调,因PID发病率高,又以育龄期妇女多见,治疗上应当彻底,必要时应考虑宫腹腔镜手术、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而不可盲目保守治疗,避免引起异位妊娠、输卵管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