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玲 向 涛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重庆 400030)
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有效管理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前提。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发现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的诸多不足,包括制定方式不合理、过程管理不科学、后续变更率高,整个管理过程紊乱,工作量大且效率低,引发了如学生教学计划学分不够、中期考核不合格、学生因培养计划制定不合格错失评优资格、无法按时申请学位等一系列严重教学问题。目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亟需改进,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多层级的审核机制。目前很多培养单位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培养计划的监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制定完教学计划后首先需要导师审核,再进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的培养方案不应再有随意的变动,但我们从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提交了培养方案之后导师不能及时审核,在学生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多次提醒下才完成审核,并且并没有认真检查学生提交的培养计划,学分不够的情况多有出现,说明学生和导师对培养计划的制定都不够重视。
培养方案的形成,是在对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综合分析,在对社会需求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研讨和论证得出的,科学阐述了本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素养结构和能力要求,是研究生培养的蓝本和依据,是每一位导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和详细解读的。
大部分学生步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初,对课程分类、学习要求、学习目标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制定培养计划时出现学分不匹配或学习任务遗漏等情况。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对相关要求和政策进行解读,才能让学生对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更全面的认识。研究生导师忙于科研教学和学生管理,往往对培养单位的政策和要求了解不全面、不确切,培养单位对新的要求和政策要及时向师生传达,定期组织导师培训,保证教与学各相关主体对培养计划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很多学生和导师不知道如何选课,学生对导师研究领域的了解和导师对学生研究兴趣的了解都不够,师生在开展培养计划制定工作上缺乏应有的前期交流。目前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课业任务较轻、容易拿高分、任课教师管理较松的课程选课率较高,任课教师要求严格、任务较多的课程选课率低。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单位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严格质量把关,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梳理各阶段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导,导师要指导,培养单位要协助管理,只有通过三者的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实施这一联动管理机制。
制定培养计划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较多导师和学生对此认识不够,在制定过程中比较随意,到正式进入各阶段学习之后发现已制定的培养计划不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或者说发现课业任务比较重、相关研究比较难,就纷纷申请变更计划,长期以来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计划变更率高、范围广,这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和培养管理,频繁的培养计划变更也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坚定、研究不深入的表现。
总结上述问题,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学生、导师和培养单位三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首先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对自己的学习用心和重视,积极了解学校和培养单位的规章制度,仔细研读相关文件和政策的精神,摆正学习姿态、提升站位。
导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学生开启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初给予有效及时的指导,结合研究生个人发展期望、专业兴趣、专业特长,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积极开拓学术视野。
培养单位要积极发挥其管理职能。培养单位是学生和导师之间的重要桥梁,应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有效可行机会,一方面协助单位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协助师生解读政策,组织政策解读宣讲和培训。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以质量把关为导向,严格管理过程、细化管理标准。
培养单位应积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导师和学生中广泛征集对培养计划管理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个分析制定应对措施,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推进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规范化进程。加强培养计划制定前期普及和宣传、中期师生交流和规范、后期管理和问题跟踪,落实“问题—措施—反馈”的规范化管理流程。
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学生、导师,还是培养单位都不是相互独立的,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师生的积极投入与相互配合,也离不开培养单位的协调配合与管理监督。培养单位应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对培养计划过程管理进行监督,对培养计划的实施、变更形成明确的规定,逐步建立一个 “学生主导、导师指导、培养单位协同”的三位一体机制,达到各尽其责,联动管理的效果。
培养计划管理的对象多、面广,管理机制的实施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单位对每一轮培养计划的制定管理要记录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小纰漏不及时纠正往往会发展成严重事故。同时培养单位应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做到“本轮问题本轮总结,本次改革本次落实”,形成一个循环改革优化的培养计划管理监督体系。
调研同行单位培养计划管理监督机制和现状。目前研究生培养管理普遍面临过程紊乱、问题繁多的现状。主要问题有:(1)培养计划学分不够。在制定培养方案初期,由于理解不透或疏忽,导致总学分或单项学习环节学分不满足要求。(2)各学习环节管理不到位。培养计划变更过程中错删误删课程,未按时完成开题和课程学习,导致中期考核不通过。(3)毕业授位延误。未及时排查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导致不能按期申请答辩,影响毕业,错失难得的就业机会等。
总结列出问题清单,组织专家论证形成整改方案。(1)对于学分不够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培养方案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导师和培养单位的指导审核,做到全覆盖审核,在后期的教学计划变更中严格把关,杜绝变更带来的教学环节和学分遗漏。(2)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核采用学生自查和培养单位复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之前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课业成绩及学分获得情况进行自查,及时完成重修补修、选题开题等学习环节。培养单位开展复查,及时提醒督促学生和相关导师按期完成各阶段学习。(3)对于层层审查后遗留问题及时上报,开展有针对性的谈话,联合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开展多方位督促。
对每一轮管理进行问题罗列和数据统计。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规范性提高后,计划变更率大幅降低,学业完成情况有好转,可减少由于可以避免的问题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备案和应对,能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管理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环环相扣,前一个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培养的方方面面,只有在培养管理有序推进的基础上,研究生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时代的发展和公众的期待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规范管理有了更高要求,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监督体系,切实发挥培养单位的管理监督作用,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