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彦涛 李琳琳 廖 娟 董玉瑛 乌云娜
(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我国经济结构有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环境下,许多高等院校都相继开始了对教学改革的探索。“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2]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基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不难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有效的改革途径成了现在的主要任务。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2014年正式提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逐渐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为高校转型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如我校(大连民族大学)十三五规划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其着重体现在“应用”二字,即在充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某一领域的实践之中。[3]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等院校核心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体现,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出一批具备高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应用。[4]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要随着实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避免出现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地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基础的理论,又要在自身的基础理论下把握最新的动态前沿。该门课程涉及众多地质学和地貌学相关基础理论,其中又有部分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重复。[5]众多理论交叉重复往往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难以梳理出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多数教师都是以PPT讲授为主,以PPT授课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板书授课的不足,通过引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化,也成了一种快速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便捷方式,大部分教师也很依赖这种方式。[6]这种方式会让教师忽略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在“单向”课堂的氛围之下,教师不仅无法获取学生对知识汲取程度的反馈,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思考问题的动力,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由于环境地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许多学生产生了“只要应付过期末考试就行了”的思想,认为学了这么多理论知识也没用。甚至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很多学生才开始慢慢寻找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复习,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中也普遍存在。以这样的想法去学习知识,不仅掌握不了基础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谈不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了。在这种以考试为重的思想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考试完以后也都将所学忘记了,也就失去了对该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探索的兴趣。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的特点,可以通过环境地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地方区域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改变原来的课程知识体系来教学,而是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区域特征,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更加贴近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大连民族大学位于大连市,属于沿海地区,海面上时常会出现“龙吸水”的现象,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大气圈和水圈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就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所涉及的相关课程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因为发生的事物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会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当中的体现。这种地域的特色内容教学,是符合“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的。
如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教学软件层出不穷,而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的优势来优化教学方法,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为全面。[6]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对分易”微信公众号,教师可通过“对分易”的教学平台发送当天讲授的课件以及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延伸知识,比如发布一些大连周边的海岸地貌、岩层构造图片、视频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可以充分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产生了疑惑可以将问题发表在平台上的讨论区,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解决,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决,又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7]
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轻视学习的过程,而只注重期末考试挂没挂科的结果。在对学生的考核当中一般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所占比重很大,甚至有时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总成绩,通过卷面基础理论的考查显然是不足够的。为了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真正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并能自己深入思考如何应用于实际之中,具备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缩减小部分卷面成绩所占的比例,通过增加“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方式。比如,课程新内容开始之前,出1~2个与上次课内容相关的案例分析题,进行5~10分钟课堂小测试,统一收回后打乱次序发放给学生,即学生之间相互评分,最后统计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促进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可以真正去思考,并且也能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目前,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8]无论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还是对整体培养方案的优化,都需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不同时期,应用型人才模式又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这种严峻的挑战形势下,环境地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将继续不断推进,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会持续寻找新的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