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语文新课标视域的美育路径探析

2020-01-07 15:19秦梦晖
科教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美育劳动美的

秦梦晖

(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河南·新乡 453000)

教育部202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审美发现与鉴赏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美育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来看,普遍显示出美育不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新课标的美育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进行美育路径分析,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1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

“美育”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论文《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的概念引入到我国。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传统古已有之。孔子曾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其中的美育就是重要的内容,《论语·泰伯》篇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就已经肯定乐对学业进步的重要作用。更有《论语·述而》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以看出孔子对至善至美音乐的喜爱和专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虽不及孔子的音乐领悟能力,但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美育意识。

戴汝潜提出:“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既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高深层次的‘美’的篇章,又不能由教师那里得到足够生动、激情的教学以教学生学会理解和掌握思想境界的‘美’,就不可能获得好的语文教育。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美,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尽可能美的表现形式寓情于道。”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和目标。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和阅读相关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创设美育氛围,为教师提供各种相关培训等外在条件。只有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了,才可能使教师的美育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2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环境等诸多途径开展美育教育。其中,教材文本是语文教师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依据,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本题材多样,文质兼美,教师可以进行多角度美育设计。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使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香……”无不给人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诗经》中大量的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不仅有助于表达曲折含蓄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更突出了诗歌的节奏美。

杜甫的《登高》,全篇用字用律出神入化,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深远宏大。“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怆,让读者产生共鸣,此乃意境美;《登高》的结构亦是浑然天成: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苍的根源。层层递进,情感回环往复。至此,诗人忧国感伤之情跃然纸上。

此外,也可以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对学生进行美育。如:在《“探界者”钟扬》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通过人物分析来感悟主人公钟扬的时代楷模形象和为科学而献身精神,增强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要善于挖掘每一篇文章中“美”的因素,引领学生感知、领悟和理解,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3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美育

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各种教学软件的不断推出,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教育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如,现在我们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这里暂且不论文本的语言特色,仅就信息化手段而言,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制作非常唯美的PPT,也可以插入一段很标准的朗诵,都会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领悟。尤其是那一段如诗如画般朦胧的“月下荷塘”,和美的氛围让学生一时沉浸其中,并和文章最后的一丝丝落寞和哀伤形成反差和层次感。信息化手段的合理使用,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朦胧的荷塘会留在学生心里,淡淡的哀伤也会形成学生美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讲授诗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或者朗诵配乐,以此来感悟因文本内容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所选择的背景音乐及配送也会不同。比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和舒婷的《致橡树》就会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音乐,这也会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其实,我们平时的PPT 选择的背景、模板,甚至选择的字体,选择的配乐,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美育

在课外,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读书会、电影赏析、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美育,也可以结合学校社团的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传统戏曲进校园、汉服社及一些音乐、舞蹈、绘画等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文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等活动。但要坚持我们的美育是面对每一名学生的,而且应具有计划性、持续性、持久性的特点。换言之,美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要求。

5 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培育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作品,领悟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认识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职业精神的意义,加深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增强职业意识,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形式。尤其是中职生的教育本身就带有很明显的职业属性,离开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来进行美育教育是有失偏颇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或生活中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分析其精神成因,努力形成劳动光荣和敬业光荣的氛围,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通过自己诚实劳动的付出得来的成果才是香甜的,才会倍加珍惜。可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劳动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引导。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精神。

此外,我们认为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五育是一个整体,互相包容和促进;我们深知,只有五育并举,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但是,各学科的特点不尽相同,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文本、利用有效教学手段,营造美育的氛围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无处不在:语文书写的形态美,语文想象的浪漫美,语文思维的哲理美,语文表达的婉约美,语文情感的力量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引领学生一起融入这美的意境,去尽情地发现、感悟并享受语文之美,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劳动美的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