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基于对理科生学习学业的考察

2020-01-07 15:07
关键词:理科学风三全育人

(浙江工业大学 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学风不仅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之一,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落实,关键要回归大学生的学习学业,引导学生回答好“为什么学”“怎样学”“学成什么样”等核心问题。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又是当前学风建设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值得深入探究。

一、概念厘清:“三全育人”和学风建设的研究现状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风建设创新研究,有必要系统分析“三全育人”的概念内涵和学风建设研究状况,从而为明确任务重点、创新工作举措做好理论准备。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分析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常用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读观点有:第一,“三全育人”是德育模式、育人机制。连洁指出构建这个模式,要坚持领导与管理的有效互动,建立“协同型”的育人机制[1]。第二,“三全育人”是教育理念。苗青认为要跳出德育范畴从全局宏观的角度理解,“三全育人”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属于教育理念的指导。第三,“三全育人”是德育方法。郑国军认为要在学校建立德育管理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是要上下联动、水平沟通、全员负责的方法。第四,多数学者将德育视作一项需要资源整合与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杜丹玉认为要将“三全育人”与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职能对应研究,力争实现育人的整体性推进、全面性结合、全程性贯穿[2],刘诚认为要按照育人内容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组织等育人元素进行分块规划研究。

由此可见,“三全育人”之所以被提升为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是因为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提炼了德育方法、教育理念、工作模式等丰富内涵,具有高度的方向性、指导性功能,得到教育界普遍认可。现在,按照工作原则的要求,就必须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调育人资源。学术界对“三全”对应要素多有争议,本研究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要求,界定“三全育人”的内涵。具体来说,全员育人强调人员要素,高校工作者不论是承担教学、管理还是服务,都要结合岗位工作参与育人工作,强化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全过程育人强调时空要素,即要把育人工作贯彻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育人强调载体要素,要突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全面拓展育人载体平台,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出口无缝对接,实现一二课堂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

(二)学风建设的研究路径

“学风”是指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文化价值的体认[3]。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风囊括了教师治学、学校管理、学习氛围、外部环境等;狭义学风指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内容。因此,以往学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大多从这两个角度开展研究。

在广义学风研究方面。诸多学者、教育专家侧重社会形势、多元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学生学风影响的研究,1992年由清华大学等发起的首届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主要讨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4]。郑捷琴等提出要理顺教与学的关系,通过规范教学制度、优化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等方式深化学风建设[5]。李璟璐等认为要发挥学生工作的作用,强化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注重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全过程工作、全员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在狭义学风研究方面。段卫华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通过加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严格管理等方式强化学风建设。诸多学者从学风评价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习惯、动机等要素构建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评价,进而提出学风建设的建议。例如从学生学习行为、思想品德行为、学生日常行为三个方面对学风建设进行模型分析。

当然,有许多学者综合广义和狭义学风的特点,开展融合性分析。孟波等分析了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在学生动力激励、教学方法改进、教风促进学风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6]。林静华等在《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中从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高校教育管理等角度,提出了“全面渗透”的学风建设方案。

(三)简要述评

“三全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原则,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思想引领;学风建设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必将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7],推动价值引领和培养质量双重把关;其次,“三全育人”概念蕴含丰富内涵,新原则提供了分析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视角,即从“三全”视角对学风建设进行创新研究;最后,从思想政治工作视角,需要明确学风建设概念范围。在理论上不应该只是单一地区分广义或狭义,必然兼而有之、相互协同、取长补短,甚至要推动两种学风的融合研究;在实践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小学风,又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统筹协调的大学风,突破狭义学风和广义学风的界限,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风的小系统和大生态。

二、任务分析:“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

一直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相较于基础教育程度更加温和,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形式上有思想教育、榜样示范、朋辈互助、个性帮扶、行为管控等举措,例如,清华大学设立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的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各高校优良学风班级创建等。基于新原则的学风建设,不仅要继承传统学风建设的优秀成果,更要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明确育人逻辑,梳理育人元素和育人过程,推动人员、时空、载体等要素在学生学业上互联互动、统筹协同,进而建立符合“三全育人”原则的学风建设体系。任务重点如下。

(一)明确学风建设逻辑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学风建设,既要服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让学风建设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进行创新建设,又要系统掌握具体学科专业的学习学业特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符合学风建设的普遍要求。在实践上,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育人逻辑,依据这个核心逻辑推动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学习学业上的融合发展,为下一步梳理育人要素、构建育人体系打好基础。

(二)梳理学风育人元素

根据育人逻辑的需要,从人员、时空和载体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科研、课程、实践、组织、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学风育人元素,分类建立育人职责规范,明确育人内容内涵,固化育人元素措施。要注意梳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元素,挖掘学生学习学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突出各育人元素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强化思想引领、信念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原则。

(三)构建学风育人体系

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工作。在构建育人体系上,要聚焦科研、课程、实践、组织等育人元素在学风建设逻辑上的对接融合,连通育人机制上存在的盲区、断点,有效破解影响学风建设的瓶颈、难题,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学风育人体系的构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学风建设的治理科学化,应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高校工作的全方位[8]。

三、调查研究:以“三全育人”原则考察理科学风建设困境

为更好地把握学风建设现状,笔者在Z省某大学理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管窥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参考。问卷根据“三全育人”原则,围绕理科育人逻辑、全员育人机制、学业成长过程、育人载体设计等4大主题21个问题,面向数学、物理专业本科各年级在校生及部分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1份。同时,随机访谈了55名本科在校学生。结合调研分析,学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困境:

(一)理科学习逻辑、学习规律把握不清晰

大学理科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对于理科学习缺少整体认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难学、职业发展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呈现专业思想不牢固、认同感不强的情况。访谈发现,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对于大学理科学习没有做过思想准备,对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缺少认知。问卷显示,仅有46.02%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来自于对理科专业的喜爱和兴趣,其他学生多因为父母要求、专业调剂等因素被动学习,从而导致个别学生转专业意愿比较强烈,毕业年级学生跨专业考研现象较普遍。学生对于基础理科知识有什么用始终心存疑问,对理科专业的应用场景缺少直观认识,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学生职业规划呈现复合型、应用型的倾向,排名前三的职业意向分别是企业研发工作40.22%、企业经营管理20.51%、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工作19.03%。用人单位反馈,理科生存在理论好、实践弱的现象,从理论到实践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

(二)全员主动育人、师生互动机制不完善

高校传统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各条块之间尚未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思想或学习问题时,常无法及时找到稳定的求助对象,多数时候以自己强行解决或者求助同学为主。遇到学习惰性、拖延时,学生调整的方法排名前两位是“自我鼓励”占69.23%,“找老师谈心,通过交流沟通改变学习状态”的占13.36%。学生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比较被动,存在不敢交流、不会交流的情况,57.76%的受访者选择“被动等待老师的指导”或“一般不和老师进行交流”。从数据上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机关工作人员相互补位、主动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各工作线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三)全过程关注少,自主学习动力不强劲

学生对大学阶段理科怎么学把握不准,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四年理科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纵深性缺少认识,显著特点是对专业培养方案重视不够。访谈中,部分学生对如何自主学习把握不足,专业知识的衔接联系认识不够,难以建立理科的知识体系,有时就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二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延续到大学。部分学生表示高中阶段学习多以老师督促为主,形成了等老师教、靠老师讲的惯性,有计划地完成预习复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比重不高。受访学生认为已形成高效学习方法的占9.72%,经常性课外自主学习的占21.32%,会经常性复习课程知识而非考前突击的学生仅有37.38%,有55.57%的受访者需要一定的监督。可见,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变化认识不准确,学习态度、习惯有摇摆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办法有待探索。

(四)全方位能力弱,各环节育人不够平衡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而高校适应行业热点变化反应还不够快,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有效实践的平台载体建设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熟悉升学深造、专业学习内的载体平台建设,但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场景的能力较弱,造成了专业学习、理论应用、实践实习各环节有脱节的现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从学校得到帮助的选项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实践竞赛、项目培训、数理答疑和升学咨询。以科技竞赛为例,在问及专业学习与实践竞赛的主要结合方式时,42.51%的受访者偏向学科理论知识竞赛,35.76%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应用竞赛的价值。62.75%认为数理本科生在创新创业上空间很大,但是学生普遍又认为创新创业切入点比较难找。因此,传统的实践竞赛、专业指导等学风建设载体急需转型升级,以适应社会行业的变化,从而提升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四、创新策略:基于“三全育人”原则的学风建设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风建设创新研究要从关注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的学风扩展到关注学生学业全过程各环节,针对理科学生注重专业基础、专业素养的特点,按照任务分析的重点,明确创新学风建设的路径策略。

(一)学风建设要重新构建育人逻辑

“三全育人”的本质特征是要把专业培养方案、学科育人特点、学生成长规律等融合为统一的育人逻辑,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从而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理科学习注重学习的系统性、递进性,注重逻辑推理演算,对于数学、物理的基础要求非常高,必须聚焦学生学习学业,所以要把“学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关注点,建立“学在理学院”一体化育人体系,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立足科学研究兴趣的塑造,引导学生准确认识理科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以基础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为己任,提升个人理想抱负水平,担负起科学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立足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物理的思维方法,据此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和创新创业拔尖人才。这个育人逻辑是构建理科院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这个逻辑展开。

(二)“全员育人”既要挖潜增效又要赋能提效

全员育人是一个传统命题,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主题。高校院系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单位,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一定的后勤保障的协调职能,各项功能、职能自成体系。当前,按照“学在理学院”一体化育人需要,要重新梳理育人职能功能,将学生学习学业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特别是将学生学业纳入导师、科研团队等指导范围内,将学生成长融入到有效的管理服务之中,增强师生互动、研讨交流环节,提升师生紧密程度,让理科学习更生动、更直观,全面磨砺学生素质能力。此外,要规模提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最大捷径就是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手段,有效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学风管理智能化、信息化,从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全过程育人”要有效延展理科学生成长过程

全过程育人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育人的连贯性[9],大学理科教育作为基础理科学习和理科毕业生未来成长的中间环节,要在完善“四年一贯制”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又要推动理科毕业生长期的理论实践积累。所以,全过程视角要更加开放,高中学习是基础性的,大学学习是发展性的,而毕业生的未来是探索性的,可以从高中—大学—未来重新设计全过程。围绕理科生成长特点,因时而异、因材施教,以一体化育人为核心,延展育人过程,丰富育人内容。面向高中,举办数学物理中学生夏令营、开发高中大学衔接性课程,提升理科生源质量;面向在校生,突出基础导向和能力导向,完善适应性、阶梯式培养方案,围绕理科专业的认知阶段、积累阶段和达到较高水平阶段的不同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目标;面向理科毕业生,加强校友联络,组织校友参加创业大赛、师生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延展育人过程,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四)“全方位育人”要构建适合理科专业的育人载体

要从以课程学习为主向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共同作用、协同作用转变。“十大育人体系”对内而言,它与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等相并行;对外而言,它与社会的人才选拔、使用和评价体系相呼应相衔接[10]。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相应的载体平台时,一要围绕基础导向和能力导向,强化项目申报、实践竞赛、论文写作等科研、实践环节;二要突出合作学习,推动学生学习学业团队化,构建基于学习兴趣的学生团队,对接各类科技竞赛和导师研究方向,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研究潜力;三要倡导建立有利于基础理科学生成长的大环境。这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家庭要能够持续关心关注学生学习学业的细节;学校要突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拓展整合理科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平台;社会企业能深刻认识理科学生成长潜力,创造相应的成长环境。

综上,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责主业,学习风气体现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展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三全育人”原则的学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导向作用,推动人员、时空和载体在学生成长成才上的全面渗透,切实提升学风建设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科学风三全育人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炊事员的几宗事
不服输的理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