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民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育才学校 甘肃酒泉 735009)
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近几年接受了学校给我安排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面对天真、活泼、可爱的小朋友,面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新的学科知识,怎么能完成学校交给自己的教学任务,给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学生容易找到的小物品,完成一些装置简单、可见度大、直观性强、现象明显、出乎学生意料的趣味实验,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实验的兴趣,为此,如何利用身边的生活小物品,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实验效果,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与孩子们一起在玩中学习科学课。
学生对许多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实验是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实验可见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建立、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一课中,安排了“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塑料在变热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塑料袋弹性较小,加之又是透明的,不易密封等原因,实验的可见度和实验效果都很不明显于是,我把塑料袋换成“彩色的小气球”,由于“彩色的小气球”弹性好,易膨胀,易收缩,又是彩色的,还容易密封,实验效果大大增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水在变热的同时,体积变大了,还浮在水面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这一课中,提到了一滴水也是放大镜,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我准备了粗细不同的铁丝和水,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水”的放大镜,学生的兴趣盎然,比比谁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知识有了兴趣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趣味性的实验,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我用一个西红柿、一小铜片、一小锌片(从废旧电池中找),使LED 小灯泡发亮,制作了一个奇妙的电路实验,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对奇妙现象产生兴趣,并加深了对简单电路的认识。再如:在《我的水钟》一课中,我们用饮料瓶、输液管进行实验,课前布置用品,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探究水的滴漏规律,制作水钟,学生十分感兴趣。
科学教学中实验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是探究和验证科学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走进科学提供一种可能,它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去感受、探究、领悟科学知识。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中,我让学生们把纸张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探究到底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大,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我们把萝卜、泡沫塑料、小石块、蜡烛、橡皮、空瓶子、曲别针等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按轻重大小顺序排列,寻找物体的沉浮规律。但都没有找到沉浮规律时,和学生一起思考怎么办时,学生们通过思考和阅读课本,知道可能物体的浮沉规律与物体的体积大小和轻重都有关,提出了应该控制体积大小不变,探究浮沉规律与轻重有什么关系;应该控制轻重不变,探究浮沉规律与体积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呢?在学生一筹莫展时,我拿出了一个空的塑料小瓶、小石子、空的牙膏皮等物品。孩子们思考后提出,控制体积大小不变,探究浮沉规律与轻重有什么关系时,可以用空的塑料小瓶、小石子进行实验,先把塑料小瓶放入水中,观察塑料小瓶的沉浮;再给塑料小瓶中加一块小石子,盖上瓶盖,观察塑料小瓶的沉浮;继续加小石子进行实验,于是发现在物体体积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入小石子使瓶子重量变大时,瓶子沉入水中了,知道了“物体在体积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轻的会浮,重的会沉”的规律。控制轻重不变,探究浮沉规律与体积大小有什么关系时,可以用空的牙膏皮进行实验,把牙膏皮挤扁,盖上盖子,发现牙膏皮沉入水中;使牙膏皮鼓起来,盖上盖子,发现牙膏皮浮在水面。知道了“物体在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大的会浮起来,体积小的会沉下去”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产生一种“我也能设计探究实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2]。
总之,利用身边的生活小物品进行科学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拉近科学学习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启发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体验身边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科学实验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