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食疗特色初探

2020-01-07 07:1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清宫食疗宫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食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代饮食摄生理念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现代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帝王具备寻求优越养生方式的条件,可以尽天下物质、文化之财富为己用,且拥有更为专业的指导,因此宫廷食疗更能体现中医药理论与饮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充分展现“寓医于食”的理想养疗方式。

我国宫廷食疗历史悠久,先秦周代即设有 “食医”,掌管宫廷饮食温凉及分量调配;秦汉时期,民间习俗及西域饮食逐渐引入宫廷;南北朝时期重视茶饮,并在烹饪技法上有所提升;唐宋时期宫廷食疗则进一步发展,《太平圣惠方》中载有大量宫廷食疗方剂,其中以补益强身的药酒最为突出;元代宫廷食疗与蒙古族传统饮食紧密结合,太医忽思慧编写了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明代宫廷膳方中开始出现各种珍贵食材,药膳的配料上则更加讲究。清代宫廷食疗积累前朝之精华,以满族传统饮食为基础,吸纳各民族的饮食特色,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改进与提升,以其庞大复杂的管理机构、日益发展的养生理论和种类繁多的饮食形态等优势,成为历代宫廷食疗中的突出代表[1]。

以“清代”or“清宫”or“清代宫廷”or“宫廷”and“饮食”or“养生”or“食疗”or“药膳”or“医疗”为主题词,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平台的相关文献,经筛选共纳入文献35篇、书籍9部,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将清代宫廷食疗的特色主要归纳如下。

1 选材广泛善用肉类

清代宫廷饮食选材来源之广泛、组合之繁杂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由于追珍逐奇之风盛行,清代宫廷多选用燕窝、鱼翅、海参、鹿尾等各种山珍海味作为宫廷食疗方的原料[2]。同时,清代统治者多通过“狍鹿赏”将产自东北的野生兽肉赏赐给宗室及八旗将领,以表达对他们的认可与鼓励,并将鹿、猪、牛、羊、鸭等肉制品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根据需求制成不同的膳食,用以强身祛病、补阳滋阴[1]。

清代宫廷善用各种食材,并对原料的性质、作用有着深入的认识。例如《清朝宫廷秘方》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十二月初二日,五阿哥患风瘟瘰疬之症,用药治愈后,御医建议用海粉粥随意食之,可保次年春天不会复发。五阿哥食后,瘰疬之症果未发。”[3]26海粉是海产软体动物刺海兔的干燥卵群,其性味咸寒,有清热化痰之效,用之为药,既有防病之功,又无药味之苦。

清代统治者多选用肉类作为保健膳食,将鹿肉视为强肾壮阳之珍品。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临避暑山庄时,所用的药膳即有鹿筋拆肉、烘鹿肉、鹿肉丸子炖豆腐、鹿尾烧鹿肉等[3]26。另外,清代宫廷保健膳食也多选材猪肉,如 “野参七星肘子”“煸白肉”“熘肉片”“黄金肉”等。《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4]63。由此可见,清代宫廷对于肉类的疗养价值有着深入的认识。

2 乳品彰显满族特色

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在世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满洲饮食文化[5]。清军入关后,其医药和饮食文化习俗也被满族帝王贵族引入清代宫廷,使清宫食疗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乳制品作为满族必不可少的食物,以其精巧细致、配料丰富和营养均衡等特点彰显出独特的满族特色。

满族喜爱乳制品,认为经常食用可起到滋补强壮和延年益寿的作用[6]。因此,清代宫廷中常用牛乳制成奶卷(奶皮子中卷以芝麻盐及蜜糕)、乌塔(软奶子饽饽)、酪乾(把残牛乳熬膏成干)等。此外,清代统治者推崇奶茶,乾隆皇帝曾专门写御制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描述奶茶。随着饮奶茶之风的流行,还专门设有众多用于熬制奶茶、制作膳品的茶膳房。如御苑圆明园的奶茶房和沈阳盛京皇宫大清门附近的茶房等[7],将具有“吐风痰,消肉食”[4]7功效的茶叶与乳品相结合,起到“补而不滞”的功效,充分体现出满族饮食习俗的特色。

为了美容养颜,清代宫廷还将人乳作为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对于提供人乳的嫫嫫挑选也颇为严苛。《宫中现行则例》中规定:“慈禧太后喝人乳,每日要三名嫫嫫给。选嫫嫫,一要体形好,二要相貌好,三要看身上洁净不洁净,还要看乳水。”[3]32清代皇帝、太后、亲王均有饮人乳的记载。雍正皇帝所用龟龄集,方中三十三味药的制取要加入人乳、醋、井水、河水、烧煮东酒等。御医也为光绪皇帝处“人乳炖温,午后三四点服”之医方。《随息居饮食谱》谓乳汁:“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4]6可见清代统治者将人乳用作膳食原料不无道理。

3 茶饮常可化浊降脂

中药代茶饮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合适中药组成方剂,将药物经加工后再用热水冲泡或煎汁作茶,不计时候,频频饮用,以此防治疾患,达到治疗和保健调理的作用。在清代宫廷的原始医药档案中,太医院御医喜欢通过代茶饮防治病患,其种类之多、应用之广是清宫食疗的一大特色。

受满族喜食黏食、爱食野味的饮食传统影响,清代宫廷的日常饮食习惯也具有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食品,以及大量食用肉类食品等特点[1],日久损伤脾胃,化湿生痰,气血瘀滞,致使帝王贵族体质羸弱。因此,具有化浊降脂功效的清宫仙药茶应运而生。仙药茶出自《太医院秘藏丸散丹膏方剂》,主要由泽泻丝、山楂丝、紫苏叶、石菖蒲等近十种药物与上等茶叶乌龙茶、六安茶等混合,经过特殊加工制成[3]38。《神农本草经》将泽泻列为上品,久服可“轻身,面生光”[8];配合山楂消食健胃、化浊降脂,紫苏行气和胃,石菖蒲化湿开胃、豁痰开窍。《食疗本草》中记载:“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9]现代研究亦表明,以泽泻和山楂为主要组成成分的中药茶可纠正代谢紊乱,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10]。因此,清宫仙药茶具有降脂消滞、化浊和中、开郁通脉的效果,而且味道爽口,服用简便,在宫中享有盛誉。

清宫代茶饮除化浊降脂类代茶饮,还有和胃代茶饮、二神代茶饮、保元代茶饮等多个品种,能够健脾养胃、滋胃和中[11]193。方中多配伍行气除满、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之品,如茯苓、白术、陈皮、三仙、谷芽、砂仁等,用于病后调理及培补后天。另外,出自《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的“清热止嗽代茶饮”[12]25和“生津代茶饮”[12]76,均可治疗温病热盛肺胃阴伤之证,在鲜芦根清解肺热、桑叶和甘菊花疏风止咳的基础上,酌加生地、石斛、麦冬等生津止渴,枇杷叶、黄梨等润燥止嗽。因此,清宫代茶饮以化浊降脂、健脾和胃之功为主,又兼能行气开郁、养阴润肺,而成为当今代茶饮组成的重要参考。

4 药酒重视温阳补肾

药酒作为广泛应用于清代宫廷的另一种饮品同样特色突出。满族酿酒和饮酒的历史悠久,以酒浸泡药物饮用以防治疾病是满族民间的传统习俗,故在清代宫廷中,满族传统酿制果酒、药酒以保健养生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如用人参、五味子、鹿茸等东北道地药材泡制成药酒,正是清宫药酒疗法的一大特色[13]。

受刘河间、朱丹溪之学的影响,明清之前的部分医家用药偏于寒凉,常损人脾胃、克伐真阳。明代开始,强调脾胃和命门阳气对生命主宰作用的温补学派逐步发展,其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于脾,或侧重于肾,善用甘温之味,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因此具温阳补肾之功也成为清代宫廷药酒的另一大特色。如乾隆皇帝喜饮的龟龄酒[11]173,系将龟龄集中三十三味药制成酒剂,所选药物多为补肾阳、强筋骨之品,占全方药味总数的一半以上。此方用于肾阳虚衰之老年人尤为适宜,老年人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失于温煦,且阳虚无力运行血脉,故血脉瘀滞;而酒性温,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与补肾阳、强筋骨之方药相合,可增强其补益增寿之效。

5 药糕粥食蕴含长寿之道

清代帝王重视药物调理和补益养生,且对饮食养生学颇有研究。据史料记载,清代皇帝12人,平均年龄为53岁,比以往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都要长(秦汉时期帝王平均寿命34岁,隋唐帝王平均寿命44岁,北宋皇帝平均48岁,元代帝王平均39岁,明代皇帝平均42岁[14]),这与他们充分认识到食疗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可见清代宫廷食疗不仅可以用于治病,还可防病延寿。

清代宫廷食疗中,种类繁多的保健药糕为其一大特色。保健药糕既是美味可口的点心,也是一种良好的食疗保健品,其中的保健药物发挥着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抗老延年的作用。清宫八仙糕,亦称八珍糕,是由民间传入宫廷的一种疗效食品,其最早创制于明代,首见于陈实功《外科正宗》,其药物组成既含补脾益气之山药、茯苓、白术、莲子肉之类,又兼行气除满之陈皮、枳实等,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益气之效。慈禧太后因过食肥甘厚味,且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中年即患泄泻,故而常年服用八仙糕[11]149。另外,清代宫廷的保健药糕尚有九仙王道糕、白雪糕等,这些具有补脾益肾之效的保健药糕,均被清代宫廷帝王贵族视为养生延寿之佳品[15]。

此外,粥食亦为清宫食疗的特色之一。《皇帝节次照常膳底档》中记载皇帝每顿膳食都有几种粥,如薏仁米粥、豇豆粥等,还有应季节食用的荷叶粥、绿豆粥、大麦米粥等,均为清代宫廷中常用的粥食[16]。在日常生活中,清代统治者也多选用“药食同源”之品以补益养生。金梁所著《清宫史略》“经费”篇,对皇太后“日用”进行了相关记载,显示皇太后每日膳食里都有蜂蜜、核桃仁、松仁、枸杞、晒干枣、香油等延缓衰老的药物,不仅味道甘美,对养生延寿又颇有益处[11]47。

6 小结与展望

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均达到历代以来的高峰。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发展的经济水平,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养生与食疗的探索[17]。宫廷食疗作为传统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清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现代关于清代宫廷食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亦层出不穷,主要集中于对其临床疗效的验证和作用机制的探究。研究发现,龟龄集在延缓衰老[18]、调节激素水平[19-20]、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21]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进一步运用血清代谢组学等方法探究其延缓衰老的潜在机制,发现龟龄集具有调节能量平衡、肠道稳态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22-23],同时还能够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小泡蛋白丢失[24],增加老年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18]。另外,通过不同浓度清宫仙药茶干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研究发现,清宫仙药茶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具有一定效果,而且中剂量清宫仙药茶效果最佳[25]。

多项研究表明,中医食疗以其安全有效的特点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干预,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26-28]。清代宫廷食疗作为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改良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因此,应在加强此类膳食方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制剂工艺技术,提升清代宫廷食疗中乳肉制品、茶饮和药酒的质量品质;同时结合现代需求,拓展膳品形态,促进保健药糕和粥食的研发,助力现代“医养结合”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清宫食疗宫廷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清宫传奇大戏《锋剑春秋》考论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宫廷古法白米饭
食疗养生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