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超
(西安市中铁中学 陕西西安 710000)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结论,轻思辨,重记忆,轻分析,很少让学生用审辩式方式来思考分析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教学途径。笔者认为,抓住核心要义是关键。审辩式思维的核心要义是:追问质疑,证据为先,谦逊包容,力行担责。因此,本文以审辩式教学方法就《新航路开辟》高中和初中课例进行比较。初中版本以最新2018年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为例[1]。
第一个环节,“神秘东方探寻梦”,围绕还原历史中的“人”的教学设想——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人要去开辟新航路?引入一段欧洲人描述15世纪地理环境的材料: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附近的“不幸”太恐惧了,被迫很快返航。
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发怒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间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
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人类远航的脚步如此的沉重和艰辛……
这则材料展示后,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于大海乃至未知世界的认识,感受到航海的危险。从而引出,即使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四名航海家仍然要出去冒险,给学生向现实进行选择的一种追问,一种对生活方式的主动驾驭,笔者针对史料设计如下问题:1.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去冒险,目的地是何方?2.他们为什么想去东方?3.为什么当时的欧洲对黄金如此痴迷?4.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他们去东方看一看?5.他们能否顺利到达东方呢?6.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远航?
层层追问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因素、商业危机、主客观条件,理解怎样的时代舞台造就了远航的梦想,时代舞台为哥伦布等探险者的财富梦东方梦、航海梦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探险者前仆后继奔向海洋奔向新世界[2]。
第二环节,“航海帆远历艰辛”,笔者设计如下问题:航海家们历经艰辛揭开了一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序幕,那么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这一环节的设计初中和高中有所不同,初中人教版对这一部分的叙述篇幅大,内容详细,而高中人民版这一部分则简略,只配了一幅路线图。
因此,高中设计:步骤一,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视频结合课本,观察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步骤二,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航线边讲清航海家的航海时间、方向、支持国、航线等,学生通过时间、空间、路径三个关键点初步形成对新航路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步骤三,最后梳理总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包括一个中心、两个方向、四个人物、四条路线。初中设计,在观看视频之后,就每一位航海家的路线逐一梳理,这样符合初中课本对此的重点描述。此外,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追问学生:你从四位西方航海家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这样学生得到启示,为之后的问题预设做铺垫。
第三环节,“从此天堑化通途”,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欧洲、亚非拉、世界三个视角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高中人民版教材以“文明的链接”为标题,内容丰富,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初中人教版则对这部分内容以三句话高度概括,语言简洁。因此,初中和高中采取方式略有不同,高中设计:步骤一,将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组固定一个视角,这样可以更好地讨论,有针对性;步骤二,每一组找学生回答,同时结合多媒体进行梳理,如欧洲视角包括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冲击思想文化领域等;步骤三,引发问题“如何评价新航路”,对本课进行深化总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初中设计:步骤一,班级分小组,从三个视角中挑选一个,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步骤二,教师引导例如欧洲视角展示一段材料。
在处理最后的启示部分,引用宏观和具体两方面。步骤一,以“世界那么大,应当去看看”为主题,设计提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从新航路开辟到今天的全球化,再联系到当下的“一带一路”,积极融入现实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步骤二,从全球化回到我们身边,设计提问“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应当怎么做,更具体些,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发挥不理想,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本课,让学生真正学到、感悟到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方法,将历史学科古为今用。以审辩式教学方法,实现“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对话,进行历史和时代意识的渗透,最终发展“现实中的人”的情智素养,实现谦逊包容,力行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