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磊
本文以《告诉我,你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为例,展现如何基于“绘阅”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班项目活动,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一次体验都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活动,通过不同的行径路线,让孩子深入了解不一样的城市,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促进深度学习的不断发生和推进,使项目活动持续为幼儿的成长服务。
项目活动问题的产生是由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主题或问题。在捕捉到儿童的兴趣之后,教师设计良好的驱动性问题,可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以及基于原有经验孩子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开展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解决问题[1]。
以项目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倡导教师通过适当的“导”,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幼儿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孩子们的分享交流,我们对调查活动进行反思,梳理孩子们的关注点:“颜色”对中班孩子而言是最直观的。于是,在主题实施进程中,我们对幼儿的需要及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过程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新的项目活动“我们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2]。
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给予幼儿充分探索与学习的空间,于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推选代表—尝试沟通—完善计划—再次沟通,最终通过“努力”实现“外出”。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主地思考、表达、解决问题、验证完善等,获得真实的体验,深度的学习。
以项目活动为导向的“绘阅课程”多元评价,更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体验、经历和表现,而不仅在于最终获得多少知识。教师为幼儿搭建多样的交流平台,支持幼儿多元的表达,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勇敢探索,从而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和困惑,感受生命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展览、表演、诗歌、游戏等,很多项目活动最后还能创作出故事、绘画、建构等各种不同领域的作品,这往往能成为最亮眼的展览活动。最重要的是这对幼儿来说是有意义的,是他们对活动中所获得经验的一种综合表达[3]。
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运用照片、视频、游戏、家园协作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跟进幼儿的学习过程,以统计表、学习故事、主题墙、成果展现等方式记录下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与经历,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激励、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素养的培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索本能。在孩子与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中,教师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并将问题进行初步分类与整理,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基于原有经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通过不断的“导”,引发孩子探索—发现—分享—梳理—再探索,推动孩子深度学习。在整个案例中,幼儿的主动学习贯穿于活动过程的始终:从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调查发现、分享交流、到成果多元表达与分享。以项目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中,探究过程充满了幼儿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4]。
由于幼儿具有差异性,在项目活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要对班级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大部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分析与把握中班幼儿的已有经验与项目活动中涉及的基本经验之间的关系,确立项目活动的主题与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为推进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教师组织孩子除了分享自身经验,也分享获得经验的方法。并把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创设成问题墙,孩子通过图文记录问题,其他孩子通过多种方式寻找答案并用图文记录进行解答。这不仅加强了孩子与同伴、亲子、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也真实记录下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怕困难的过程。探究中的猜测、求证等环节,既是儿童对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的内在拷问和回答,也是儿童练习基于证据的表达、学会对外分享的一个学习过程[5]。
通过了解孩子们感兴趣的关注点后,教师利用网络图记录孩子的讨论或问题,并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整合“绘阅”课程中《我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主题内容,充分利用园本“绘阅”课程的特色,促进儿童发现问题、运用书本中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以及通过自制绘本、情景剧表演等进行多元化的个性表达等。例如,教师运用绘本《我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我们的城市》《彩色帽子与灰色城》《未来建筑家——千奇百怪的房子》等阅读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推动孩子们不断建构、丰富、表征自己对城市的认识和感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能力有了变化,会用智慧看到孩子的需要,尊重、支持孩子的各种发现,提供开展活动的各种支架,不断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调动原有经验,通过不同的实施路径,提升幼儿新的经验。通过师幼不同的体悟和感受,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经验链,促进深度学习,也让项目活动的开展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