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 华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主要以科学实验室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为主,其中,科学实验室相对于课外实践而言,实验器材更加丰富完善,与课本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开展氛围更为浓烈。而实验室的建立对学校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首先,学校得认识到实验的开展对学生和对教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这是学校积极建设完善实验室的前提条件。其次,学校必须具备足够的资金去建立实验室,包括实验室、器材和设备等,但农村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和地区等原因而无法建立实验室,从而使学生失去部分参与实验的机会[2]。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区别知识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过程,现阶段,学生参与实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参与过少。实验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运用。实验主要由学生主导,但在实验的进行中,学生可能会面临突发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从而大大削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参与过多。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导,教师的参与保障了学习内容的充足,而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参与极易让小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因此,在实验的进行中,教师必须找到学生参与的平衡点。
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和重难点知识,促进学生学科基本能力的形成[3]。其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大部分实验都建立在章节知识上,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出发,找到知识的得出过程和实际运用。但从现阶段来看,小学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对独立,学生难以在参与中发现实验知识与课本知识的相同点,从而极大程度上削减了实验开展目的和效率。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去帮助学生指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科学实验的进行一般都从步骤出发,面对较难的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大方向”。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植物的‘身体’”为例,章节主要从植物的叶、茎、根、花、种子几个部分介绍了植物身体,在进行观察探究植物的身体实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方向,比如按照章节内容的顺序展开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充分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比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成长顺序去观察植物,发现各个部分对植物整体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明确了实验的步骤方向,能够避免学生由于好奇而无顺序地进行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包含了难度较大、内容较复杂的实验,让学生单独完成极易消耗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自主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桥梁”为例,章节介绍了梁桥、拱桥、悬索桥等,在进行小桥的制作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明确分工,包括材料的选择、桥梁的色彩、桥梁的形状、桥梁的整体设计、桥梁的拼装等,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感兴趣、想挑战的部分,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促进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合作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实验教学融入趣味性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植物需要水分”为例,在进行植物的成长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实验的简要过程,利用动画说明重难点或注意事项,在实验开展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实验的快速回顾总结。
实验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学校和教师应及时调整策略,以多样多维的手段保障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验教学的质量、效率。最后,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