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重庆市荣昌区宝城初级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课题组 重庆 40246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儿童,就仿佛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他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摇篮”,家庭教育,应该是教育的基础细胞。也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必定离不开家校的携手合作。家校共育,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而不再是看客,让家长和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笔者学校虽地处城区,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长辈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监护,这样极易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1]。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
家庭教育需要张弛有度,该紧的时候要紧,该松的时候也要收住自己的脾气,并要长期贯彻下去,不能朝令夕改。过“严”,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过“溺”,随意性强,会导致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隐藏,会无形中增加教育难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示范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通过“身教”进行示范,“身教”的教育效果更加深远持久。但多数家长只是要求、约束子女如何做,却从不审视自己是否做到。这样会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断滋生,不易矫正。
“一个工厂百分之一的废品就是百分之一,但一个孩子的成败却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大影响。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即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上有所差异,但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行为要求等都是统一的。但家庭教育就不一样了,由于家长自身的经历、成长环境、目前的身份地位、社会环境等不同,不同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念、目标、方式、所采取的措施也千差万别。然而,正是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目标、方式、所采取措施的不同,导致培养出的孩子也差异较大。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根据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家长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克服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同,有些家长的要求和期望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这会导致孩子心理很抵触,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和潜力的开发,这些与学校的教育思想是不相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配合,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十分迷茫,甚至会耽误最美好的青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信任学校、信任教师,同时,家长也要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了解班主任和学校对孩子的目标和期望,并积极配合,正确引导孩子。家校之间要想建立合作关系,必须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如果只是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双方才接触,就容易导致矛盾。只有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思想统一,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学习、生活等情况,遇到不懂的,可以向老师请教,如一些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等,这样才能统一教育思想,共商教育方法,协调配合,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的目的[2]。
作为家庭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要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平台,提供空间,建立制度,可通过成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会、教师家访、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下发告家长书、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设立校长信箱、开通家校联系热线、开展亲子活动等,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给家长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要把握好度,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不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孩子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在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孩子的教育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合作共建教育意识,加强家校共育,使教育之路更通畅,促进学校、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