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飞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次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治疗的98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均为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护理后,观察组的TCSQ及GSES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护理后,观察组的家庭情况、社会管理、情感支持、精神支柱及身体状况五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慢性乙肝;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0-138-01
慢性乙肝的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近年来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法[1]。鉴于此,本次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的对象,重点分析探究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进入我院治疗的98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9岁,中位数年龄为(47.5±10.1)岁。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28岁,中位数年龄为(47.6±10.2)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营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严格控制室内温度及湿度;重视劳逸结合,多吃富含蛋白质及低脂肪的食物,切忌食用过于辛辣、带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观察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好入院手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积极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病情程度,然后制定具体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案,控制护理干预时间≤3周,例如:第1周,每日1次,每次≤15分钟;第2周,每隔1日1次,每次≤15分钟;第3周,每隔2日1次,每次≤15分钟。
(2)心理护理干预。由于大部分患者深受疾病困扰,存在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可能。因此,相关护理人员需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宣传小卡片等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快速全面掌握自身病情;同时,详细介绍疾病治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一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3)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干预。一方面,由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吃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侧重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另一方面,需向患者宣传遵循医嘱药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监督患者每日规范用药,提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3判定标准
(1)以TCS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E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为参照,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应对方式越积极,且自我效能感越强[2-3]。
(2)向患者发放我院自行研发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纳入:家庭情况、社会管理、情感支持、精神支柱、身体状况五项指标,分别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用(x±s)代表,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TCSQ及GSES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TCSQ及GSES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家庭情况、社会管理、情感支持、精神支柱及身体状况五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乙肝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需采取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乙肝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晓婷.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研究[J].名医,2020(08):177-178.
[2]郭超玉.焦点解决模式心理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07):139-141.
[3]陈怡.心理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及护理依从性评价[J].智慧健康,2020,6(08):117-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