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更深处追寻

2020-01-06 07:53俞雨函
下一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文本情境

俞雨函

摘 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指出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和一”。生活教育认为一切教育都来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想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得更美的风景,就要带领他们向生活更深处追寻。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

一、以生活为源泉,学会观察

语文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表现,而当下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脱离生活,或故作高深艰涩,或一味的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从而让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中顺利的感知生活,在生活中清晰的體验语文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只有将语文和生活相关联,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打开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大门。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观察”。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落实“观察”这一语文要素,不仅要将其体现在文本学习中,更要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会的观察方法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观察收获带进课堂中。通过对《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教师要抓住文本中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受观察带来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会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事物的动态发展,并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有序观察、运用感官观察、细致观察等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生活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去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

二、以生活为阵地,引导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任何教师都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思考。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学生唯有走进生活,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体验中学,在实践中学,才能真正形成语文能力。

三、以生活创情境,注重感悟

感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内化的一种表现,它需要学生能够做到深刻的理解与个性化的表达,进行情感与思维的双重碰撞。但由于学生会受到生活经验匮乏、知识积累欠缺等影响,常常会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因此会受到阻碍。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文本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勾连,让学生能够在情境创设中真正完成自主学习。

笔者在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时,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中所洋溢着的浓浓的母子之情,笔者借助播放音乐、诵读诗歌、观看视频等方式,营造出温馨感人的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妈妈每天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辛苦劳累以及对孩子深深的爱。通过课堂氛围的渲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一下子激活,在相互交流中,他们自然而然的感悟到母爱的无微不至、无私奉献。此时,笔者趁热打铁问学生,如果妈妈此刻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通过之前积极的交流,心中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这时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恩无疑是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时刻都能被得以体现与运用。文本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供养,借助于生活所创设的情境是对文本最好的注解。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拾取语文的光华。

四、以生活为素材,指导实践

语文学习来自于生活,最终也应是回归于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真实的表达生活、表达自我。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很多教师在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时,都要求学生运用礼貌用语,学生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也显得一帆风顺,商量的最终结果都是成功的。试问这样的教学真正符合实际生活吗?学生真正具备了商量的能力了吗?著名特级教师何捷老师指出,商量时首先要确定商量的对象,根据商量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职业、性格特点等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只有营造真实对话的可能性,才能教会学生真正的生活交际。其次,教学要为学生设置障碍。生活中的沟通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人商量也是如此,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这些皆来自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交际状况。在商量不成功的情况下,学生该如何继续交际,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指点学生的内容。只有发生问题,才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发生。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都来自于实际生活,交际表达也都指向于真实的生活情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就是希望教师能够做到“教学做合一”,将语文教学置身于生活背景中,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唯有将课堂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实践,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成长。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能有效帮助我们避开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误区,让教师、教学、学生皆从生活出发,最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真正的解放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写作教学[J].赵洪林.基础教育研究.2009(23).

[2]陶行知《每天四问》有感[J].解云霞.文学教育(中).2013(05).

[3]借助课堂磨好嘴皮功夫——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的嘴”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杨云妹.科技资讯.2018(29).

猜你喜欢
陶行知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陶行知夜归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