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2020-01-06 07:53王艳
下一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王艳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规定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才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活动与 操作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精心设计课堂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解决问题》时,教师给同学们创设模拟了一个书店购物的情境,并提问:“现在老师的书店了缺一位售货员,谁愿意当书店的售货员呢?”学生兴致很高,争相举手来扮演。接着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售货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哦!同学们来买杂志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你要帮助解决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各组同学积极加入到小组分工、模拟购物的活动中来,纷纷动手操作开始了“购书之旅”。活动中,同学们有的卖,有的买,有的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公布本组同学的购买方案,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不同的购买方式。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课堂操作环节指导到位,养成操作习惯

爱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不但比较费时,而且还会像大海里的航船一样,没有方向,就会变得很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差之千里,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讲究实效,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当然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操作演示法。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示范拼组图形,然后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拼组、展示。演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还可以小组合作,相互指导。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层次结构的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合作。但要防止小组内出现包办或权力集中的情况,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操作、讨论、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因素,正确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使操作过程合理、有序。

三、有序叙述学具操作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不断增多,教师的讲解逐渐变少;学生动手机会变多,课堂气氛活跃等。这些现象都表明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为此,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详细地描述运用学具的过程与结论,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在探究“28+5=?”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形象的学具—小棒。在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之前,指导学生摆小棒,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摆小棒的过程:“先摆两捆小棒和8根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然后把8根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小棒,捆成1捆还剩3根;最后兩捆小棒和1捆小棒合起来是3捆小棒,再加上3根小棒,就是33了”。之后,教师用电脑动画给学生演示了摆小棒的全过程。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不知不觉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加强感知性的课堂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中,教师围绕“生活中的角”引入新课进行教学,然后通过“找一找、剪一剪、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看一看”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了角。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课堂动手操作帮助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使学生通过掂一掂来感受一枚2分硬币、几枚2分硬币、一袋食盐有多重来认识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以及相应的进率。在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基础上,让学生再亲自动手试一试,去掂一掂身边其它物品的质量,再通过比较深入地认识质量单位。这样一来,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使学生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但是,操作只是通过直观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注重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