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给孩子打开那扇充满阳光的窗户,让孩子的心灵收到自信、乐观、奋进……一系列积极的阳光的照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关键词:倾听;共情
最近读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女孩趴在窗台上,看见窗外有人正在埋葬一只可爱的小狗,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外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园。果然,小女孩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心情开朗起来。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原来你开错了窗户。”故事虽短却引人深思,我不得不感叹外祖父的育人艺术。回头看看自己,很多时候不也为孩子开错了窗吗?
【案例回顾】
记得一个周四的下午,学校组织各班举行大扫除。突然,班上两名学生压着小初朝我走来,一个孩子说:“小初把水倒翻了,楼梯都发大水了!”我冲到楼梯一看,整个楼梯都是水。我顿时怒火中烧,立刻把小初请到教室里。
“老师让你打扫教室,你怎么跑到楼梯上去了?”我的声音有些严厉。
“我瓷砖擦完了,所以……”还没等他说完,我就反问道:“你擦的是哪儿?让我检查一下!”
“这叫擦完了?你瞧瞧这儿、这儿还有很多地方都没擦干净,该干的事情没干好,还总给大家添麻烦,弄得满地都是水!”我大声斥责道。
“我不是故意的”他委屈地答道。
“你每次都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却一次又一次地犯错!”我立刻想起他曾经打伤小洋的脸,用粘满颜料的双手弄脏小林的衣服……每次批评他,他总是找出很多理由推卸责任。
我的声音越来越大,孩子们都向小初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有的还指指点点,幸灾乐祸。
“方老师,小成他笑话我。”他居然告起别人的状了。
“他怎么不笑话别人偏笑话你?自己不承认自己做错了还专找别人的不是!活该!”我恨恨地说。平常“能言善变”“的他一下子低下了头,半晌,才从嘴角边挤出几个字:“我,我错了。”声音轻得让人听不见。我低头望去,只见他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平常即使犯了再大的错,他也总是“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今天是怎么了,他的反应让我不知所措……
【案例透视】
事后,经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听到楼梯发大水,我的应激反应是“怒火中烧”,根本没有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耐心倾听小初的解释,以致谈话刚开始就形成了对峙。
(二)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简单归因。由于小初的前科不好,所以在小初声明自己不是故意把水倒翻的时候,我没有给他最基本的信任,而是武断地认定他又在给自己找借口,于是新帐旧帐一起算,给他以暴风骤雨般的冲击。
(三)我漠视了孩子的尊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在教室里众目睽睽之下对小初进行大声呵斥,当别人取笑他时我还火上浇油骂他活该,大大挫伤了他的自尊。
【处理方案】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后,我又悄悄地把小初叫到办公室,开始了第二次谈话。
“老师刚才冷静地想了一下,相信你不是故意把楼梯弄湿的。愿意说说当时的具体情况吗?”
“我擦完瓷砖看看楼梯扶手也有些脏,就想去擦擦,一个不小心就把身边的水桶踢翻了。”小初一口氣道出了事情的经过,好像在向法官陈述自己的冤情。
“原来是这样,老师刚才错怪你了。你的出发点很好,想到了老师和小朋友都没有想到的。但是,你觉得在这件事上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呢?”
“我没把自己该做的做好,瓷砖也没擦干净。”愧色爬上了小初的脸庞。
我微微一笑:“是啊,我们做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小组长派给你的任务是擦瓷砖,你就得先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有多余的时间再做其他的劳动,小朋友犯了错不要紧,关键要勇于承担责任,现在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老师,那我先把瓷砖去擦干净,再把楼梯的水拖干!”说完,他就跑出了教室,脚步十分轻快。
【反思与启示】
同一件事,同一个教育对象,因为我推开了不同的窗,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容的教育风景。第一次谈话,我情绪激动,言语不善。打开窗户,我看见的是他不光彩的历史……。第二次谈话,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他交谈,打开了小初的心扉,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给孩子打开阳光之窗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目的不是认错。许多教师都会在孩子犯错误时,把孩子批评教育一顿,如果孩子痛苦流涕,主动承认错误,教师就释怀了。我想这样的教育是表面和肤浅的,充其量只是教师对孩子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管理手段。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错,而是让孩子改错,让孩子口头承认错误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改正的方向,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
(二)倾听,为孩子敞开一扇阳光之窗。我庆幸自己给小初陈述事情的机会,正是这样,才使孩子的心灵得到闪现光芒的机会。这一次他不是顽皮,也不是恶作剧,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小初,只不过好心办了坏事。教育是一种谨慎的引导,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多问为什么,聆听他们的想法,肯定与激励孩子思想中的“金子”。
(三)共情,打开孩子心灵之门。如果说倾听给孩子敞开了一扇阳光之窗。那共情就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当我们用共情的方式去与学生交流时,能减少学生对自己的敌意,使他们有倾吐心声的愿望,乐于与我们交谈。第二次谈话,我一开始就相信他不是故意把水打翻,使他有了被认同的感觉,在这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下他才会畅所欲言。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情绪,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才能真正感化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给孩子打开那扇充满阳光的窗户,让孩子的心灵收到自信、乐观、奋进……一系列积极的阳光的照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