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0-01-06 07:55计思宇
银幕内外 2020年8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过程研究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广泛传播,犹如拨开阴雨见红日,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送来了福祉与力量。马克思主义唤醒了广大被压迫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使工人、贫苦农民等广大无产阶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团结起来,为他们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发展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50多年后,国人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这个名字,以及他那经典的思想理论。1899年,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上海的《万国公报》上首次提到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朱执信,都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零星介绍。但是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在中国这片热土上马克思及其理论既没有得到正确理解,也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即使一小部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也仅将它作为西方众多学术派别当中的一个来看待。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见解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又有很多片面性,而工人阶级也还不具备团结起来成为一只独特力量的基本条件,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国内的整体影响并不大。但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步伐没有停止不前,当时传入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由中国留学日本的留学生学生在日本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后,通过口耳相传和笔记画册的方式间接流传回国;其二是由中国留学法国的勤工俭学留学生,通过自身在法国的学习和了解,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带回国内。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留学生,最先把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浪潮带回了国内。

1915年9月,陈独秀结束自己在日本的游学,返回国内,并在上海与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印刷出版了《青年杂志》,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运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西方各国的学说与思想在这一时间不断地涌向中国,当然,这里面就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对国内思想领域的开拓与解放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为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在中国流传甚远、遍地开花打下了深深的地基。

二、五四运动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自1840年以来,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破灭,国门洞开,外敌入侵加剧了国内的危机。一项项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国人救亡图存已是迫在眉睫任务。自鸦片战争结束后,国人先后采取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办法,探索自身的出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国外的思想和理论,结合自身国内的传统文化,不断讨论迸发出新的火花。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传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争论与反思。各个有志之士开始思考对西方各国文明、文化的态度与看法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去留和并用等问题,这已然成为当时国内各个有志之士思考的重中之重。五四运动前后展开的持续久远且波及各个领域中的大论战,依据时间线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9年为第一阶段。1919年之前的中国,由于国内的思想解放运动刚开始不久,彼时有关西方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争论和融合探索都还没有过多的深入,讨论的重点都放在了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兼容问题上。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讨论争论空前热烈,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陈独秀则先后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批判《东方杂志》维护君臣之礼、封建纲常等封建思想和观点,对他们反对西方文化输入与传播的立场也持否定态度。陈独秀的几篇文章基本阐明了他对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看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其根本区别与优劣。以上这些为第一阶段的纷争重点与各自观点。1919~192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争论把重点都放在了西方外来文化能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兼容这一问题上来。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蔡元培发表《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表明他坚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观点。陈独秀、李大钊等则反对以政治影响干涉学术。讨论范围更大、参与人数更多、思维角度更加多元,成为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1921~1927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发表,使东西文化之争进入一个新高潮。第三阶段的讨论和探索重点似乎又回到了第一阶段的东西文化优劣比较等老问题上,但在这一阶段,论战和探索的深度已与之前两个阶段有本质的不同,思考和争论的涉及面也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并且,在第三阶段,各位学者和探索者已经开始关注东西文化该以怎样的方式结合等实践的、具体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尽管这场空前的大讨论无法解决当时中国所遇到的内忧外患和思想转折等问题,但争论与探索的本身推动了思想界的发展,并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中国科学思想与民主观念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国人内心,唤醒了国人对新世界追求的欲望。

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推广

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与传播者,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人广泛运用当时的传播媒介和宣传场所如报纸、刊物甚至大学的讲坛、图书馆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时,把图书馆变成一个宣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平台。彼时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购置了一大批如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先进书籍,為一部分教员和学生提供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平台。同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了报纸和期刊两个阅览室。毛泽东后来回忆,他就是在这一时期“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在“问题”与“主义”的大论争中,为了批驳胡适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实验主义,李大钊于1919年8月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为广大青年扫清了思想上的阻碍。同年10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阐述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更上一层的里程碑。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1920年3月,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建立了“亢慕义斋”图书馆。聚集了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李大钊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亢慕义斋”,既是图书室和翻译室的结合体,同时还作为青年团和其它一些革命团体集会活动的常驻场所。1920年底,李大钊委托邓中夏等人赴长辛店地区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优秀骨干。这些都不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1923年北京大学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对于“现代中国流行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这一问题的回答,426名男生中有203人选择社会主义;30名女生中有22人选择社会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是很大的。

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原因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发展原因有多种,究其根本,立足国内来看: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开展了一系列反对控制反抗压迫和对解放思想有利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遍地开花提供了广泛的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在彼时的中国掀起了一场崇尚科学与民主的浪潮,并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更为国人所了解,传播更广。

参考文献:

[1] 梁恒.马克思主义怎样传进中国[J].四川统一战线,2014(06).

[2] 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02).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10).

[5] 崔莹莹.东西论战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1915-1921)[D].西安工业大学,2019.

[6] 朱文通.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团[D].河北师范大学,2013.

[7]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8] 夏唯畏.李大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校园传播”的历史贡献[J].黑龙江史志,2014(16).

[9]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 齐廉允.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D].山东大学,2019.

[11] 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21-2014)[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计思宇(199—),安徽怀远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亚太区域研究。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