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减量控大”目标,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正在各地深入推进之中。从开展半年的情况看,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事故预防的有益探索也启示我们,对道路交通安全规律和本质的认知更深一层,从源头端系统性防控安全风险的举措更进一步,才能推动交通治理现代化探索之路更上一阶。
进入新时代,达到路畅人平安的新境界,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繁难的课题。现代道路交通体系有多庞大复杂,交织叠加在其中的安全挑战就有多严峻,道路交通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就有多艰巨。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生成特点看,看似偶然的背后,实则是源头隐患不断累积所导致的必然。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首要是加强源头防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在哪里?随着交通安全治理探索的深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从路面秩序到上路之前,从人、车、路等各要素到作为整体系统的道路交通体系,从交通出行供需矛盾到深层次的路权冲突,所见愈广,所进愈深,对源头症结的把握就越精准,对以往道路交通管理“重末端、輕源头”问题的矫治就越有效。在此基础上,能否下更大功夫聚焦源头问题、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就决定着能否真正掌握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权。
补齐发展欠账需下更大功夫。从城乡发展差距来看,农村地区是亟待填补的交通安全“洼地”。近年来,农村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快速增长,而农村道路等级低、安全设施缺失、驾驶人安全意识弱、管理触角覆盖不够等问题成为突出短板。从不同交通参与者群体来看,在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中,道路资源、执法资源等向机动车倾斜较多,而行人、非机动车得到的重视不足。对此,需要将更多资源投向薄弱地带,大至基础设施投入、交通规划设计等,细至优化勤务部署、强化教育劝导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道路交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短板,实现道路交通更平衡充分的发展。
严把上路关口需下更大功夫。以超标电动车、“老年代步车”等为例,此类非法生产、非法销售、非法上路的“三非”产品,因安全性能缺陷,致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害扩大的风险显著上升。此外,屡禁不止的非法改装,也是交通安全的一大顽疾。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交警部门路面执法收效甚微,关键是各有关部门协同共治。一方面堵塞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漏洞,取缔非法生产企业,把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机动车拦截在上路之前;一方面依法规范上路的标准条件,消除监管“模糊地带”。对于新类型的机动通行工具,能否赋予其法定路权,必须以安全评估为前置条件,以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切不可含糊或放任。
治理重点问题需下更大功夫。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吉林松原、甘肃岷县等地发生伤亡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再次深刻警示,对大货车、农用车、“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的监管始终松不得。同时,也应举一反三,既聚焦重点车辆及驾驶人,也要紧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例如校车单位、建材和渣土运输公司、网约车公司等,从源头拧紧道路交通的“安全阀”。这方面的工作量大面广,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力量难以为继,尤其需要创新治理制度机制,积极应用新兴科技成果,用足法律、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把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对于一些顽固的问题,更需以“啃硬骨头”“拔钉子”的决心和韧劲,拿出硬核措施、坚决整改到底。
促进人的意识提升需下更大功夫。道路交通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是影响交通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交通安全的本源所在。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特别是行人、驾驶人等,进一步强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安全的重视,进而强化遵守规则、文明出行的自觉。交通安全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家庭抓起,使之成为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必修课;驾校要落实源头端责任,将安全置于培训体系的首要地位,让驾驶人走好驾车上路的第一步;更要多方合力,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革除交通陋习,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塑造文明出行习惯,推动道路交通环境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