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问的确很任性

2020-01-06 07:50张婷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栏目姐姐

读者说

从江湖传言中得到启示:想要得到编辑的回信,你得先让编辑高兴!于是,我就实话实说了吧。我真的非常喜欢《中学生百科》,每次新刊一到,总是爱不释手。而最爱的当数《任意问》栏目,我实在太喜欢张婷姐姐了……那么,我的问题来了:张婷姐姐是你们杂志社的吗?她怎么会想到要做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栏目呢?当然,如果能让她站出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就更开心了。我们班上也有不少人想了解她。(程之)

編辑说

首先声明:她不是杂志社的,她是我们一位很老很老的作者。接着讲……很多江湖传言是有道理的,这不,编辑一高兴就给张婷下达了任务,全力满足你的好奇心。遗憾的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已经不太喜欢说自己了,不过非常乐意跟大家分享关于《任意问》的一些故事。很多细节,如果她不说,可能全世界都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了,因为编辑已经彻底忘了。如果看完这些故事你还是觉得不过瘾,那试着给她写信吧!

着手写这篇回忆之际,我又走到了人生的路口,本想好好放松下,但编辑说:“你可以试着写下《任意问》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一惊:这种总结式的文章意味着什么?难道他准备把这个栏目撤掉了?他不好意思开口跟我提,就用这种方式让我意会?但是,我也没接话,只要不明说,我就装不懂,继续写……

前世今生

最初这个栏目并不叫《任意问》,甚至不是固定的栏目。

2013年,我已经在《中学生百科》上面发了一些文章,大概是编辑发现了我不为人知的才华,便试着让我回复一些信件。那时有个栏目叫《去问舒心》,我的角色是舒心姐姐,一期只刊登一个问题。

我写的第一篇是《我们不能纵容自己去悲伤》。编辑说:“我只是拿那篇来信试着让你回复一下,没想到回答得挺好。”看吧,生活中处处都是套路。后来我又加足马力,连续发了《特立独行的那些年》《没有不可碰触的伤疤》等,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刚开始接触心理问答时,我读大三,似乎只是个经历过高考的温室少女,身上残存着青春的叛逆,对事情的认知还有些局限。我并不擅长讲述大道理,也不擅长用理论开导别人。

在回信时,我多用自身的经历去打动人,比如“你现在的苦恼,我都经历过;你遭受的这一切,我也遭受过”。当然,我也算是比较有自知之明,在回信末尾会加上类似的话:我只能用文字搭座桥,去你心里看一看,分享我成长中的敏感心事,给你安慰和鼓励。彼时的我,笔触细腻,语气温和,不敢触及深层次的道理,生怕别人看穿我的稚嫩。

翻看最开始的回信,不乏一些幼稚、绝对的话——“我可以看着诋毁我的人,心里没有一点涟漪。”“再荒芜的青春,也有一个人独舞的美丽;再绚烂的青春,也夹杂着淹没在人群里的失落。”现在看来,哑然失笑。这些酸话,现在不会去写了,也写不出来了。毕竟,我已经出落成一个沉稳大气的女生了。看到那篇被很多杂志转发的回信《喜欢的人远远地看》,我不禁感叹自己是个情感大师,没想到我也能发出这样的警世感叹:“女孩子太容易沉浸在年少的惺惺相惜,沉浸在美丽的童话,被抬头可见的天空禁锢。”

不知是因为年少成名的轻狂,还是对回信话题的不知所措,一开始我并未摆正心态。从署名中就可以看出来,既有“舒心姐姐”,又有“小七”“小七姐姐”“张婷姐姐”等。连一向淡定的编辑都沉不住气了:“你到底想叫啥?”我也很迷茫,并不知道叫啥最好,于是一直纠结署名这件小事。当编辑说要放一张照片时,我简直煞费苦心,翻遍了相册,既要在无形中展现美貌,也要符合知心姐姐的气质——可惜,始终找不到这样的照片。

这些细节,精准地表现了我的浮躁心态。

后来,编辑有意无意跟我说:“我不是要你一定按模式去写文章,你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发表率或者为了在杂志亮相,而去跟风写一些东西。”

重出江湖

回信进行不到一年,我的短处渐渐暴露,一味地跟提问者推心置腹,试图用自己的经历感化对方。但毕竟经历有限,过于温和、碎碎念的方式,也让提问者摸不着头脑。好像我变成了那个求救者,碎碎叨叨地讲述过往,根本达不到安抚别人的效果。编辑对我说:“对于求救者,你一定不能一味地温柔,你要敢于抨击,要敢于给他迎头一击。”

抨击别人也是需要底气和阅历的,而我,只会讲出“你这样是不行的”“你不能这样想”“你要改变自己”之类的废话。一个问题,要写1000多字劝别人,很多都是车轱辘话。编辑也能看得出我的疲惫,他说:“如果不好做,我们可以考虑换方式,可以是多问多答,这样更能发挥一些。”于是,在原来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搞怪的小问答,比如,苍蝇落在食物上做什么?猫和狗是否能一起养?被毒蛇咬了,怎样才能活下来呢?无厘头的问题,古灵精怪的回复,如果编辑不让我写,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还是个小可爱。

写稿顺利的时候,我和编辑并不会交流稿件的事。一旦稿件节奏不对,编辑就会对我嘘寒问暖:“最近没发生什么事吧?”明知道他想说“怎么越写越差了”,但我也只能配合演出。等我讲完最近的烦心事,编辑终于露出真面目,缓缓道出:“我们来谈谈稿子的事吧。这几篇任意问,你回答的角度很好,但是所持的高度和姿态对我们这种中学生刊物来说是存在风险性的。你必须要说得更深,必须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持有更加明确但并不讨人厌的姿态。”又是熟悉的套路,先给一颗糖,再打一巴掌。

明确“不讨人厌”的姿态,就是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和鲜明的态度,又要说到别人心坎里,说得容易,写起来太难了。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的心态很复杂、浮躁,浑身带着刺,想法有些偏激。我的心思压根不在写稿上面,甚至我不想花一点点时间去应付。看着那些幼稚的问题,我沉不下心去回答。也和其他人想的一样:这都算什么事啊?以后踏入社会自会明白。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我的回答既缺乏情感又充满不屑。如果继续这样,这个栏目很可能被毙掉。这时,编辑正有改版的想法,我也停笔了一段时间。

正式改版时,编辑又找到我,让我继续写这个栏目。我受宠若惊,发誓要把这个栏目发扬光大,让它名震天下。“《任意问》这个栏目,分成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是知趣,后一部分是知心。知趣这部分,不要搞成纯科普,那样没意思;也不要光顾着抖机灵,很肤浅。”这太简单了,不就是在解答心理问题时有趣一点嘛。我交出了一篇自我满意的样文。

编辑问:“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我嗅出不一样的味道,话里藏刀。如果写得好的话,编辑一般不会搭理我,这种带着试探性的问法意味深长。

“你回复得既不好玩,也不能说服人。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你说你理解了这个栏目……”果然,既想不顾一切地发脾气,又怕伤害到我的幼小心灵。我又赶紧扒出聊天记录,仔细看了栏目要求,发现自己误会了,明明是两部分,却胡乱糅成了调侃式心理回复。我自认为悟性比较高,却没有看清要求。

修改完成后,我小心翼翼地交出第二稿。

就这样,从2015年9月开始,改版后的《任意问》重出江湖。

状态正佳

从2015年改版至今,《任意问》的格式一直未变,联系方式未变,甚至我那多年前的形象照都没换,知心和知趣两个部分并存。我的邮箱常常堆积一些不适合刊登的信件,出于良心,我还是会坚持回复。有些问题,我也很迷茫,或者我也不知道怎么劝导别人,这时,我便会去看书、去求助。这么一说,自己都被这种无私行为感动了。

其间,也有不在状态的时候。有读者提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整天吹牛、散步的中年人,为什么不能像年轻时一样,保持清醒独立的头脑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愤怒地批评他:到处需要花钱的孩子,定期还房贷的房子,年迈多病的老人,还有需要更新换代的工作技能,这种情况,你指望中年人张口闭口就是诗词歌赋?你看不上这样的生活,以后还不一定能拥有呢。我仿佛向他掏心掏肺地指出了现实,但满口都是愤世嫉俗。我像是被生活摁住喉咙的中年妇女,一点就着,一碰就炸。遇到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小朋友,自然要火力全开。

我又被“谈话”了。“你这個状态蛮吓人的。你不像是在开导别人,而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确实,我自己一只脚踏进“中年行列”,意识到大家都是吃五谷的凡夫俗子,便试图撕开文艺的面纱,把残酷的现实呈现出来。但因为阅历的局限、学业的压力、发育期的变化等等,面对冰冷的教导和强硬的态度,孩子们只会惊慌失措、落荒而逃。他们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诱导,而不是一上来就开骂。

这几年,大多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上,几乎没有再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更不会再轻易抒发什么感情。克制再克制,沉淀再沉淀,生怕又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文字。但是《任意问》栏目,从未间断。工作特别忙的时候,也会暴躁,不想写下去了。其实这完全是间歇性发疯,一个月才写一篇,还可以提前准备,有什么难的呢?

也许有一天,我仍然会面临无话可说、被耗尽的状态,不过我已经能熟练地处理这种情绪,依靠阅读、自省、沉思等方法,快速斩断杂念,跟编辑保持最佳合作状态。

有空给个任意问?或者是,任意问有存货吗?

有!马上发!

猜你喜欢
栏目姐姐
Down In The Valley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超级环保小达人
认识“黑”字
猴年话猴
巧手姐姐
征 稿
品牌栏目策划新方法——栏目品牌度
娜子姐姐信箱